分享

中国最神秘的一类人:活不起,死不成!

 jay675 2017-12-06




“生而为人,向每一个生命致敬!“


——锐视界


生下来,活下去,这就是生活。在命运面前,人是渺小的,但在这渺小之中也时常闪现出人性光辉的一面,给我们以温暖和力量,激励着我们面对残酷的世界,不断前行。


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是城市的边缘人物。只要你注意观察,你会在小区里或者马路边的垃圾桶旁看到他们的身影。


一个蛇皮袋,一辆三轮车,起早贪黑,他们像影子一样在这个城市里活着。他们佝偻着身子,翻遍所有的垃圾桶,他们在寻找的不是宝物,而是被我们当作垃圾丢掉的东西。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住在那些你想象不到的地方。他们已经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但为了家人,为了素未谋面的孩子,为了内心的那份责任,他们不能停下脚步。


他们生如蝼蚁,却具有光辉人格,他们卑微如草芥,却坚守社会的良知。


也许我们会嫌他们身上脏,每次经过他们身边就紧皱眉头。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正是那树皮一样粗糙的双手撑起了一个家,撑起了一个个孩子未来的希望。



 01 


今年81岁的蒋贵英,忽然觉得这辈子活的有点累。


她说自己这个年龄本已经可以死了,但是却死不成。


小锐的眼泪瞬间流了下来,究竟是怎样的生活才让这个81岁的老人说出这句话。


人活一辈子,其它的你都看透了,但是命运是任凭谁都算不到的。


蒋贵英家里四口人,老公肺病,干不了活,女儿瘫痪,还有一个孙子,都靠她捡垃圾生活。


他们住在成都的一条阴暗、潮湿的巷子里。下水道散发着腐朽,发酵的味道,有点辣眼睛。



这条巷子尽头有两间房子,一个十平方,住着四口人。一个是蒋贵英夫妻和女儿郑淑兰,另一个房间住着外甥子唐郑。


人生没有那么多的抱怨,你在抱怨的同时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当你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你看看她。


她家徒四壁,一家人三张嘴,眼巴巴的望向她。如果她不捡垃圾,他们一家人就吃不饱。


为了每天可以多捡几个瓶子,她赶在清洁工还没有上班的时候,就在垃圾桶翻隔夜的瓶子。这些瓶子都是她养活一家人的经济来源,对于她来说十分的珍贵。



蒋贵英19年前回到成都,也就是她62岁的时候。从那个时候开始不管除夕还是初一,不管刮风下雨,她都在马路上捡垃圾。


一捡就是十几年,如一日。蒋贵英为了养家糊口,每天只吃两顿饭,每天背着一大包垃圾,饿的走不动就坐下来歇息一会,继续捡垃圾。



对于她来说这些垃圾都是宝贝,至少是她养家糊口唯一的希望。每当想起家里那三个人,她连死都不敢死。


活着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只要她蒋贵英活着,她家里的人就多一份保障,她不能自理的丈夫就不会死,她瘫痪的女儿就不会饿死,他的外甥子就可以有学上。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有使命的,也许你的使命是赚钱养家,她和你的使命也是一样的。


只是,命运给予她的东西太过沉重,她瘦弱的肩膀过分的刺痛人心。我们累了也许还有机会喘气,但是她却连累的资格都没有。


命运从来不曾真正的善待过每一个人,有的人活着就是来受苦的。


 02


山东有一位老人,他靠骑自行车捡破烂,20年资助了100多位困难学生,他的名字叫刘盛兰。


有的人明明自己很弱小,但是背影却散发着闪耀的光芒。他们终其一生都是为了心中的某个信念,并付出一切代价去完成这件事情。


刘盛兰的自行车


刘盛兰是山东烟台的一位孤寡老人,在他73岁的时候另一半就去世了。于是他做了一个惊为天人的决定。就是把自己的毕生积蓄都以捐款的形式资助那些贫困孩子上学。


自他的眼里自己的吃穿根本不算什么,那些贫困的孩子连上学都上不起,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刘盛兰本该颐养天年,过着遛鸟,养花的生活。但是他却决定拾荒,用捡垃圾挣来的钱,资助那些孩子。


而且从开始到结束,整整20年,丝毫没有中断,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20年来,刘盛兰省吃俭用,连穿的衣服和鞋子都是捡来的,他平时吃的菜也是傍晚的时候从菜市场里捡的。在别人的眼里他虽然积善行的了,但是自己却过着乞丐一样的生活。


刘盛兰老人从来不在乎这种评价,依然坚持自我。在他的眼里自己做这一切都是非常的快乐,甚至觉得发自内心的满足。


刘盛兰从1996年就开始拾荒助学。一直到2016年,他总计捐资助学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刘盛兰的家


收拾柴火的刘盛兰


刘盛兰对于别人十分的慷慨,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毕生积蓄都拿出来,但是对自己却很吝啬。刘盛兰本来可以进入养老院养老,但是为了助学,他不肯进养老院,理由是因为不去养老院他每年就可以的得到4000元的生活补贴,他就可以把这些钱全部捐给贫困学生了。


刘盛兰捐助过的孩子


在这个满地六便士的世界里,小锐却看到了月亮。世界是个巨大的赌场,我们没有制胜的砝码。


但是有的人生性洒脱,他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自我,而是为了实现别人的人生和梦想,这就是他们活着最高的价值。


即使生活从来没有给予过他最安逸的生活,即使到死为止他依旧很贫穷,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这些年,想起他资助过的这些孩子长大成家,对于他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对生命的赞赏!


 03


在杭州城里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手里拿着一根竹竿,脚上穿着一双被泥染黑的白色运动鞋,背着一个蛇皮袋。穿梭在杭州城内的马路上,翻遍杭城的垃圾箱,只为了可以多捡一个瓶子。



从1994年起到2015年他不幸去世,他资助了无数的贫困学生。甚至隐姓埋名用“魏丁兆”这个名字跟资助的孩子通信。老人的女儿也是在整理他遗物的时候才知道这个事实。



韦思浩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知识分子,毕业于杭州大学。退休前在杭州一所中学教书。他退休之后曾找过学校的领导,希望在学校设一个奖学金资助有需要帮助的学生,但是这件事情不了了之,所以后来他决定自己去做。


退休之后的韦思毅然放弃安度晚年的生活,选择在有生之年最认真的事情。他每个月省吃俭用,把自己5000多的退休金和拾荒赚来的钱都捐助给那些有需要的孩子。



他看起来落魄,游走在生活的边缘,但是他的灵魂高贵而纯洁,他比任何人都懂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小锐觉得正是因为有人愿意对世界善良以待,更多的人才会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就像韦思浩老人一般,他虽然看起来落魄,游走在这个城市的边缘,但是他身上却闪耀着太阳一般的光芒。


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而有的人你看到他,你的眼睛都会发光闪烁着泪水。韦思浩就是这样一个人。


认真看书的韦思浩


他对自己的生活十分的苛刻,住的地方除了一张木头床和捡回家的空瓶子之外,别无其他。但是他对捐助却十分的慷慨,他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拿出去捐助给那些有需要帮助的孩子。


而且早在十几年前,他就决定把自己的遗体及可用的器官捐赠给需要的人。一个人究竟是要有多么的无私,才能做到这种地步。真正应了那句千古名言“蜡炬成灰泪始干”!



但是韦思浩却做到了,他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去做那些没有人愿意做的事情。而且把这件事情尽自己的努力做到了极致。


拾荒是我们很多人都不屑一顾的“职业”,他们也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那类人。但是韦思浩老人不以为意,他凭借自己的双手,赚的每一分钱都是干干净净的。他是我们这个浮躁时代的一股清泉,浇灌着我们那几近干枯的灵魂。



 04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习惯了宏大叙事,追逐着远大的理想,而往往忽略了对内心的审视。这几位拾荒的老人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最质朴的感动。


我们走的太快,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们急功近利,我们烦躁不安,我们失去了爱的能力。


是时候停下脚步,暂时忘记那些令我们浮躁不安的情绪,找到最初的爱人的能力,从爱我们的身边人开始。


如果有一天在马路上看到了这些人,请一定不要带有轻蔑的表情,如果你的手里刚好有一个空瓶子,记得一定要给他们。


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淳朴善良的人,默默做着平凡的事,却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撼。他们用自己默默平凡的奉献,给予家人生的希望,给予这个社会以温暖,给予未来以希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