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断舍离如何改变我们的

 潜岳修省 2017-12-06

文/硝烟玫瑰

关于断舍离,曾经我肤浅的认为是扔东西,还是那种随意发挥的丢弃,更在潜意识里默认了一种借口。后来有幸认识来永旭老先生,才发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老先生早些年在部队有20多年军医经验,后来转行钻研断舍离,于是一直死磕至今。

断舍离里更多的体现在多维空间和心性的结合,以冰山模型为例,上方是物品属性,属物性;下方是精神属性,属空性。而空性是不断变化的。四维空间断舍离是物品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合一。

断舍离如何改变我们的

爱因斯坦说过,“同一层面的问题,不可能在同一层面解决,只有高于这个层面来解决”,听下来类似于格局之类的。比如生活中我们会和一些关系产生矛盾,就事论事,是这个道理,但我们的情绪还是会不舒服,这个时候多少会有个声音告诉自己,“何必呢,别和没必要的去计较,开心的过有意义地每一天。”

在思维空间断舍离里,更强调的是心。假如我们的内心是一个足够的开放空间,如何创建安全感和舒适区。

心经里边有一句话耳熟能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当物品不能挪动的时候,对物品的认识,我们就有了障碍的意识。

而真正断舍离体现的不仅仅是物品空间的场运,还有心性空间的当下、幸福空间的因缘果、时间空间的效率。

断舍离如何改变我们的

关于物品空间的断舍离

罗振宇在他的跨年演讲中提到关于时间管理的内容,有说到“你要提高生活品质,就要定期扔东西。”

据相关媒介采访,一些著名的企业家,像乔布斯、稻盛和夫在遇到战略问题时,不是立刻思考战略问题本身,而是转头清扫自己的办公室。

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所有物品,都是心性引发的结果,通过物化形式表现出来。在《信念的力量》这本书提到,决定一个人的不是先天的DNA,而是环境

自此,我们也大概明白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还有乔布斯、稻盛和夫他们在整理物品时候的底层逻辑。

而在物品空间里,什么是真正的断舍离呢?是一个箱子原来只能放七八件衣服,现在通过整理能放20件衣服?还是我扔了一些东西,就叫断舍离?

断舍离三步法:1.舍(识别);2.断(专注);3.离(合一)。

以时间坐标为线,分为过去、当下;以关系种类为线,分为我、它。

那些与我有关、与过去有关的,是偏纪念性的东西,比如小时候的玩具,以前的回忆。丢了也就丢了记忆;那些与它有关、与过去有关的,是比如“到时候再说”类型;那些与它有关、与当下有关的,偏向“万一要用怎么办”类型;只有那些与我有关、与当下有关的,才是当下,没有故事,没有期待。

而大多数的舍不得都有沉没成本和追加成本,因为沉没成本意味着不再使用,追加成本意味着挤占新的空间。

如果让占而不用,到用而不占呢?简单的说,是让他们流动起来。

占而不用的背后意味着叫执着过去、担忧未来、同时也逃避现实。这是在占而不用的情况,“我”和物品的三种关系。

如何流动在于每个人的见解,和采取的具体解决方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以 最常见的流动“布施”为例,布施的本质是放下,释放执著的习惯。布施不一定是慈善,慈善不一定是捐助金额,哪怕一块钱、一朵花,一句温暖的话,都在潜意识里训练放下。

佛讲究“内不见己,外部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一心清净。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听到“你看我对你多好…”这些某种角度只不过是一种爱的绑架,甚至是控制欲。而怎么选择在乎每个人心里所朝向的方向。

说到这里,也解释了曾经我的两个疑问。

曾经我认为,哪怕断舍离在物品空间里就是与实物有关,比如我买了那么多好看的衣服,不想扔掉,不想布施,怎么办?

一个情绪激动的朋友和客户,告诉他们解决方案根本行不通,先得疏导情绪,再去引导执行。自然为什么我看到的有些放下没有感觉呢。

老先生当时激动的说,多亏我的第一个疑问提醒了他。

当我们所拥有的东西,是带给我们快乐、喜悦、安心的,量化到能量级别在200以上,这是美好的东西,为什么要断舍离呢?断舍离的本质就是要让我们从过去、从当下走向美好。

关于放下,只有曾经拿起过,才能放得下。

关于心性空间的断舍离

在物品空间里,我们可能会有感觉,囤积物品本质上是把价值感建立在物品上,创造一个“自以为”的安全感。

我和我的物品一般而言有三种关系,吸附、黏合和囤积。其中囤积的背后是匮乏、低价值观、不配得感,要想疏导这背后的低能量,可以尝试将“我”和“我的物品”分离。

在心性的空间里,断舍离是在和规条作斗争,分离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完整的流程步骤是吸附、黏合、囤积、分离、觉察、当下。

分离需要勇气。

勇气不是不害怕,而是带着害怕依然往前。分离需要处理的不是分离本身,而是我们的情绪。我们可以和多余的物品分离,与旧有的习惯分离,与内心依赖分离。分离之后一般会有两种方向的情绪,兴奋与焦虑。

在心性空间里,我们要如何正视不忍割舍的盲目情感与欲望贪婪?

我们可以尝试用探询的态度,看见自己新的模式,同时也没必要用审判的态度质疑自己固有的行为思维模式。

断舍离不仅可以让囤积已久的物品、思维,去它该去的地方,同时还可以解决冲突问题,解决时间管理问题。

同时需要注意的,断舍离不是人生必修课。在物品空间里,我们有提到,当能量层级在200以上时,是不需要断舍离的。

关于心性空间里的自我问题,有关系自我和内在自我。

一般东方心理学强调的是关系自我,通过他人来维持关系;在西方心理学里,强调的是内在自我。

目前的东方环境偏向于过于强调关系自我,以至于某种角度某种环境遗忘了内在自我。重要的是,不管哪一种自我方式,内在自我和关系自我没有对错概念,只有方式风格。怎么选择还是取决于我们的内心,真善美即可。打底也得做个有爱的人。

断舍离如何改变我们的

关于幸福空间的断舍离

佛家认为,命是与身俱来的,而运是可以改变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周易》的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我们可以尝试觉察,在生命的途中,如何获得高的幸福感,如何让自己心安,找到传说中的安全感? 我们可以尝试觉察,在生命的途中,如何获得高的幸福感,如何让自己心安,找到传说中的安全感?

佛家解释为用正念去积善,积德,包括阳德和阴德。

生命本是没有意义的漂泊,但我们可以在过程中赋予它有意义的感受。

中学课本有个关于佛印和苏东坡的故事。两人是好朋友,相互挤兑闹着好玩,有一天在某个地方均坐着。东坡笑着告诉佛印,他看佛印像一堆屎同时乐呵呵的以为自己占了口舌之争的便宜。于是反问佛印。佛印告诉东坡,他像一尊佛。

回家后的兴致被苏小妹数落一番后自惭形秽,原来眼里看到的就是内心的世界。

有个视频叫做《宽仁之心》,是老先生剪辑的,里边一对父子的放下,足以阐释了从吸附、黏合路过一系列的过程,到达觉察、当下的画面。

“我”变了,一切皆变了。

关于安全感,有一句话,“亲爱的,外边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

幸福空间的断舍离强调积善。我能够觉察到积善,一心干净,可不安全感还是存在我的意识里,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尝试觉察哪些我们选择的,比如积善,比如美好的未来;也要觉察那些未被选择的,比如其实我们作为凡夫俗子也欲望无边、冷漠还带点强迫症,虚荣还带点狠,不自卑但有点不自信,也许还有社交恐惧症,还害怕所有未知等等。

没关系,这是我们意识,我们允许它的存在和可以被驾驭。意识层面的大量植入,可以训练潜意识。

如果生命不长,我们记得要区分重要的人和没关系的人,然后照顾好生命中重要的是人。

在所有未知里,但凡有几段正向的关系,人生就不会跌到谷底。

关于要去的未来,沉住气、不着急,相信所有努力都可以量化到被看见,所以,“我”很重要。

对自己狠一点总不会有错,这样既对得起向前的多少眷顾,也退得起身后的大小遗憾。关于狠,个人浅见是敢想和专注。

当然,这一切都得有颗平静的心。

老先生告诉我一个小诀窍,用于可以训练,1.每日正语;2.每日觉察;3.每日一善。

关于时间空间的断舍离

在过往的时间管理培训中,听到过一些关于时间管理本身,当时的确解决了相关的问题,当我们的欲望升级,原来知识体系不足以应对时,这时候一定会有新的方法迭代。

断舍离在时间空间提到的不仅仅是时间管理,时间管理之前还有界限问题和精要主义。

关于界限,我们可以尝试用四句话渐渐清晰,“我的界限在哪里?”“这是我的界限,你不能侵犯。”“请你尊重我的界限。”“你的界限,我表达尊重”。

三年前的一次公司内训中,有个讲师提到,大多数的关系问题,都是界限问题。界限的划线,是需要在独立自我的基础上,与外界融合交集的关系状态。心墙如同城墙,装满了应该、正确和规条。我们有必要打开自己,建立新的舒适区,走出舒适区,建立更大的舒适区。

之前有提到关于自我的关系,有内在自我,关系自我,其实在界限这一块,还有个关系社会自我。

以关系种类为例,如何区分我们和他人的界限,这是一个需要也值得安静思考的问题,哪怕是回忆。

在时间空间的断舍离的,简短以“界限”为例,精要主义和时间管理,不曾以系统输出,我也期待还有续集。

断舍离如何改变我们的

大悲禅寺里边有三个牌匾,“来此作甚”、“莫向外求”、“心即是佛”。

但愿我们都能找到合适的状态,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放着合适的东西,多加珍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