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尚在莱州(时为掖县)四中读高中,课余常常到四中所在地朱桥的集市上的旧货市——胶东叫“破烂市”,用去我微薄的菜金积攒下来的几角钱去买一二枚心仪的古币。破烂市上经常会遇到一个中年人,也在全神贯注地挑选古币,此人约五十岁上下的年纪,中等身材,头发花白,为人随和、和蔼可亲。后经攀谈,交往日深,知其收藏历代钱币颇富,且泉识丰富。暑假我还应邀到史先生家做过客,观其所藏,令我羡慕不已。
我知史庭耀先生搜集历代货币有年,原在甘肃省白银市工作,为了能收藏到齐国货币,调动工作一家人来到莱州三山岛金矿。1987年拿出藏品在莱州市博物馆举办中国历代货币展,我骑车数十里前去参观,使我这个井底之蛙大开眼界,受益良多。展览扩展了史先生的知名度,有不少老百姓拿着古币找史先生鉴定、售卖,这一时期收获颇丰,什么齐国刀币、截首刀、博山刀收获不少,我记得他还从莱州大理石雕刻厂毛兴章手里换得辽代珍币“保宁通宝”一枚。 每次跟史先生相见,他几乎都要提到一枚“重楞贵宝”,说这枚钱是如何如何的好,应该是唐代镇库之物,可惜已经失去。此泉先生得之西地甘肃,在废品站挑得,厚重规矩,绿锈厚结,初币文不显,于是以强酸洗之,古锈脱落,露出铜底,顿失古趣,后将其埋在花盆中,以期对锈色有所弥补,但效果亦不佳,此种去锈方法甚不可取,泉友当戒。此钱出谱,历代谱录无载,世人不识,先生也没能认识到其价值,后以贱值让与其他泉友。等明白过来为时晚矣,痛失宝物,徒叹奈何,其经常对我这个中学生提起,可见其铭心之一斑。 这枚“重楞贵宝”究竟是何种面目?这个念头如梦影般萦绕在我脑海已近三十年了。前几天整理处理一批废旧图书,找出一册浙江省博物馆出版,马定祥中国钱币研究中心编辑的刊物《钱币》第一二辑合订本,这是几年前购买的,还没来得及阅读,不经意地翻看起来,1994年6月第二辑壮泉的一篇文章《得“重楞”记》,突然映入我的眼帘,此钱币文对读为八分书,直径五十毫米,穿径七点五毫米,厚四毫米,合背阔缘。观其拓片,铸造厚重,法度严谨,诚唐代珍币也,此币正是史庭耀先生得而复失的那枚古泉,辗转归于壮泉,珍泉能有个好的归宿,也是我辈所愿。 人生苦短,风物长传。回首往事,我们这些中国钱币文化的爱好者,从不盲目奢求一己所得,能为祖国钱币文化尽一份力于心足矣。我与史庭耀先生交往、书信往复数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离开故乡,他也调任烟台,从此音信隔断距今也已二十余年矣。我已经从当年懵懂少年,步入不惑,而史先生恐已年届八旬,我能做的只有遥祝他健康长寿,盼望着再次相聚而已。 ![[转载]由“重楞贵宝”想到史庭耀先生 [转载]由“重楞贵宝”想到史庭耀先生](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7/12/0618/118260761_1_20171206060707684)
![[转载]由“重楞贵宝”想到史庭耀先生 [转载]由“重楞贵宝”想到史庭耀先生](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7/12/0618/118260761_2_201712060607079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