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静
城中有山,自古难得。绍兴城内山,宋代王十朋記了八座山,明代张岱记了九座山,清代山阴县令记了十座山 ,到民国县志稿记了绍兴城中十二座山。这些山既可作为城市建筑的依托,又可利用作为风景游览点,因此,城区内的山往往被视为宝山。根据历史文字记载并经本人了解的情况,作以下表述,如有不当之处,请不吝指正。
府山:绍兴府山又称种山、卧龙山。在绍兴市西隅,与城内蕺山、塔山鼎足而立,为水巷古城平添气势。它方圆330亩,以盘旋回绕、形若卧龙而得名。越大夫文种葬此,又名种山。康熙戊辰,翠华南幸,驻跸于此,易名兴龙山。旧时府治据东麓,故俗称府山。
塔山:在现解放路延安路交接处解放路西侧。相传越王句践时,一夕自琅邪东武海中飞来,故一名飞来山,又名怪山。因山上有塔,俗称塔山。也有这样传说:山飞来后为防止再飞走,于是有人造了塔把山镇住。
蕺山:在现昌安立交桥西侧。因山上盛产蕺草(鱼腥草),因此名为蕺山。
白马山:在现中兴路昌安立交桥东南处。“白马”名字是源自佛教上流传的“白马驮经”的故事。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汉明帝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出使天竺求佛取经。由于蔡愔等人是用白马把佛经驮回洛阳的,汉明帝因此在洛阳城雍关之西,建了一座白马寺,庙后的这座山,则名白马山。
抱郎山:即阳堂山,在卧龙南三里许,府城跨其脊,其南麓出城外,后汉鲍盖葬此,名鲍郎山,后讹化为“抱郎山”。
乌台山,火珠山:火珠山在今府山东面投醪河边,文人墨客认为河之东的小山为龙口之火珠,应称为“火珠山”,把原来“乌台山”改名为“火珠山”,这给后人寻访越城古跡增添了迷途。
笔架山:笔飞弄是笔飞坊中的一弄,相近有笔架山,笔架桥,题扇桥。据说为书圣王羲之搁笔之处。又传王羲之与骚客曾聚于此山,写文吟诗,不亦乐乎。哪知一阵大风刮来,刮得宣纸飞舞,文人们急急按住纸笔,然后抬头观望,发现此山竟形同笔架,此山故得名笔架山。
蛾眉山:在现轩亭口到华联商厦一段。此山原高数米,宽不到十米,长百米不到,山形如蛾眉,因此叫蛾眉山。当年荣禄春北边的弄堂官和华联北边的香椽弄的里面一段高出地面不少,就是蛾眉山的遗迹。
梅山:绍兴城北的一座小山,也是绍兴镜湖湿地公园的核心。据说是因为汉代的名士——梅福在山上修道炼丹而得名。梅山海拔高80米,是绍兴城内第一高峰,山体虽不高,却历史悠久。据传越王句践就在梅山上建斋戒之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