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设计与国家战略

 笔如剑 2017-12-06

人类社会的基本模型是以“经济、科技、文化”为支撑的。随着“文化”内涵的丰富,人类认识到生存必须依赖于“自然”,因此“生态观”逐渐充实到人类社会的模型中。人类在社会进化中从“格物”到“致知”,又从“致知”到“格物”的循环上升中逐渐懂得社会价值观和生存战略——“方法论”的重要性,即重视遵循“目的”—“路径”—“策略”—“方法与技术”—“工具”之间的逻辑。设计不能跟随市场、满足市场,要把握人类社会的真正需求,从而定义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目前人们已开始将工业设计的实践与认识提高到“机制”创新、生活方式设计、文化模式设计及系统设计层面,现在又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集成式系统整合”的协同设计——“社会设计”。“服务设计”诠释了“工业设计”最根本的宗旨,即“创造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共享、公平的生存方式”。

人类历史是在不断通过政治、战争、暴力、权利、经济、金融、国家机器、科技、生产力、生产关系、革命、哲学、文化、观念等形式来调整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的权力、资源、财富的分配中发展的。

人类社会的基本模型是以“经济、科技、文化”为支撑的。随“文化”内涵的日益发展,人类认识到生存必须依赖于“自然”,因此“生态观”逐渐充实到人类社会的模型中。几千年来这个复杂的“人类关系”的社会在不断试错中跌跌撞撞向前演进,时而异化、时而纠偏,人类为此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自然科学的试错可以在实验室里控制,人文科学就像人生一样无法试错,一旦错了无法反悔。而当前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令人类感到社会“试错”的代价将会毁灭人类自身。

人类在社会进化中从“格物”到“致知”,又从“致知”到“格物”的循环上升中逐渐懂得社会价值观和生存战略——“方法论”的重要性,即重视遵循“目的”—“路径”—“策略”—“方法与技术”—“工具”之间的逻辑。然而人类存在“寿命”的局限,又历来将追逐功利和眼前效率作为了“生存目的”,所以在追求生存目标的道路上会因“技术与工具”的立竿见影而忘掉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人类的生产活动无非是“制造、流通、使用、回收”的循环。制造、流通都不是目的,使用似乎是目的,但不能回收再循环利用则人类社会将不可持续。所以4个要素组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闭环(图1)。因此要形成人类社会公平、“共生”、包容、共享、共赢局面就必须学会在“协商、协调”诸多利益“关系”的过程中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唯一路径。

设计与国家战略

图1 人类的社会系统示意

1工业设计的发展

工业设计诞生于工业革命中,与生俱来就是协调各工种、各利益方的“生产关系”,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梯中“观念”的革命成果,它作为“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工业设计”就是一种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大批量”革了“精美绝伦”手工艺的命,第一次从“资源分配”的机制上打破了“帝王将相”独享人类劳动成果的垄断,有可能让广大平民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可是在习惯于依附权势、地位的“文人雅士”的“艺术观念”中,工业产品属于大批量生产、粗制滥造、无奢华装饰的低俗产品,怎能入贵族的大雅之堂?所以对工业革命这个人类进步阶梯的“新生儿”百般挑剔,从而祭起了“人类”情感需求的“旗帜”——“手工艺运动”。“新艺术运动”实质只是贵族价值观对欧洲“人文精神运动”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理想旗帜的顽抗。

工业革命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工业设计正是这个大生产革命性创新时代的生产关系。但工业设计的“存在”,促使功利化的“市场”经济迅速被个体的“人”追求“物欲”满足的“消费”市场所拥抱,从而孕育了人类“新”的价值观——为推销、逐利、霸占资源而生产,这似乎己成为当今世界的动力。但是工业设计的客观本质——“创造人类公平地生存”却被商业一枝独秀地异化了。

“工业设计”的本质和理念之所以难以被上层甚至底层接受,而容易被曲解为“造型”“美化”“时尚”等,皆因“大批量”虽然被认为不能高雅奢华,却可以成为被利用于“牟利”的最大机会。“商业”正是攥住了这个“法宝”,用广告、包装等一切视觉手段鼓吹“有计划废止”“以旧换新”“流行、时尚、炫、酷”等消费黑洞、幸福模式,制造所谓“节假日商机”“眼球经济”“品牌效应”等销售奇迹。这些消费狂欢下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和设计真正希望看到的吗?是人们真正需要的吗?当然不是!利益是商家追逐的最终目的。刺激消费——抛开社会责任和环境意识——使设计沦为了商业的奴隶。

“盛景”社会诱惑人们从消费产品(功能)、消费商品(广告)、消费身份(品牌)直至消费娱乐、消费情感,乃至消费了人类自身的未来。市场上的盛景犹如海平面上的冰山,如若没有海平面下巨大的支撑将瞬间消失。健康的市场化的基底就是人类社会的组织系统和结构机制,乃至建立这种社会结构的目标、观念、理想之引导(图2)

设计与国家战略

图2 人类社会的结构示意

2服务设计的发展

随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畸形发展,一些有良知的人士逐渐意识到人类不能无休止地糟蹋和掠夺人类后代生存的资源和空间。

20世纪60年代,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J. Papanek,1923—1998)出版了在当时不合时宜、后来引起巨大反响的著作《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人类生态学与社会变迁》(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他提出了“设计应该有自我限制”的观念,强烈批判了商业社会中纯以营利为目的的消费设计,强调设计师应该对社会和生态变化担负起责任。帕帕奈克高度强调了设计师的社会意识和环境意识,而他终其一生倡导的“有限资源论”则为后来掀起的“绿色设计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设计不能跟随市场、满足市场,要看到这个世界真正的需求,从而定义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时至今日,他的设计伦理和哲学思想已成为设计行业的最坚实道德基准线。

人类毕竟不仅有肉体奢求,还有大脑和良心。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贫富分化、霸权横行等现象愈演愈烈。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火如荼,为工业设计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但科技绝不是人类生存的目的,它仅仅是人类为实现目的而选择、被整合的手段。而人们常常会在追求“目的”的途中被“手段”俘虏。特别是,科技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潜伏的隐患,因此,在充分应用科技手段的过程中,迫切需要考量其结果、减少其弊端。

为此,在工业设计发展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服务设计”理念。“服务设计”诠释了“工业设计”最根本的宗旨是“创造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共享、公平的生存方式”。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一个不断调整经济、技术、商业、财富、分配与伦理、道德、价值观、人类社会可持续生存的过程。服务设计聚焦了设计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类占有物质、资源的欲望,而是服务于人类使用物品、解决生存、发展的潜在需求。设计的目的不致力于“占有”,而应该提倡“分享”“使用”,这正是人类文明从“以人为本”迈向“以生态为本”价值观的变革,所以分享型的服务设计开启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门。

“服务设计”思维虽仅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在全球产业服务化的大趋势下,已经或正在成为个人和组织在服务战略、价值创新和用户体验创新等层面迫在眉睫的需求。但是当前世界领域的“服务设计”基本仍局限于为逐利的工具、技术层面的探讨,至多是策略层面的研究,忽略了“分享经济”“服务设计”路径是通往人类社会不被毁灭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就是应提倡使用而不提倡独享、公平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个价值观的升华才是己发展了百年多的“工业设计”真正的归宿。

服务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倡导中国设计界、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努力,结合中国文化与社会发展实践,建构中国特色的服务创新理论和方法,既要发挥服务设计是创造和拉动中国市场和社会进步的新的强大力量,也要运用服务设计是联合科技创新从而实现共创共赢这一新的有力工具,还要将服务设计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和产业的新活力,共同开启中国服务设计的新纪元。

3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

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化经历了4个基本阶段:

1)推广化阶段:“促进工业设计职业化”为中心的阶段。“职业设计师”主导工业设计的发展,“设计机构”是工业设计的核心力量,主要从业方式是“打游击”式的“外观造型”美化。

“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认证”“工业设计机构资质认证”“示范基地”“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设计服务人才从业能力培训及资格认定”等的实施将促使中国这支庞大的设计生力军尽快地能与国际设计水平比肩。

2)规模化阶段:“构建工业设计行业结构”为中心的阶段。“企业发展需求”才能主导工业设计产业链的基础,“制造业”是工业设计的“主战场”。

引导“设计公司”从单纯“输血式”供应,转型为进入与企业、行业“主战场”的“捆绑式”合作,协同打“阵地战”,共同研究开发“原创性”的产品设计、建立“行业系统链品牌战略”。

3)市场化阶段:“工业设计拉动为核心的产业创新”为中心的阶段。在市场化阶段中,“社会发展需求”主导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政产学研商”为“主力军”,发展方式由“大资本、大设计、大孵化”的服务型社会产业链,向“研究设计开发营销服务”一体化的新型设计产业链转化。

体验设计、“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创新、可持续发展需求定义的“社会设计概念”,将在这一阶段萌发。信息时代、知识经济下的“设计”将重点探索“物品、过程、服务”中的“方式创新”,其研究具有“广泛性”和“纵深性”两个维度的意义。“工业设计”将更多以“整合性”“集成性”“产业链”的模式加以定义,而“新产业”将是“主战场”。

4)战略化阶段:“工业设计国家战略”为中心的阶段。面临人口老龄化、资源能源枯竭及环境污染等挑战,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生物工程、互联网、大数据等大发展的机遇下,在全球化视野和国家战略指导下的设计战略化阶段中,将促使“分享式服务型的社会设计”的“国家设计体系”诞生。

“国家发展需求”将主导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中国需尽早规划工业设计产业在国家产业战略布局中的角色,尽快制定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明确目标、路线、组织、策略、方法、工具及设计教育、职业培训和人才梯队建设的规划,建立中国工业设计的“社会系统机制”。

4社会设计的兴起

20世纪末,人们开始将工业设计的实践与认识提高到“机制”创新、生活方式设计、文化模式设计及系统设计层面上,现在又致力于提升至可持续发展的“集成式系统整合”协同设计——“社会设计”的高度上。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试图利用某些产品的商标来给自己贴上标签。但“时间”终会将产品表面的修饰逐渐褪去,在没有多余形式添加的质朴“生活方式”里,更能让人们在舟车劳顿之后审视内心。而且当我们足够“自信”的时候,再也不需利用“品牌”来提升自己的所谓身份。因此,应着力培养人们有节制、理智地消费,在理智地挑选适合自己生活的东西的过程中,体味生活过程的丰富性和充实感。

可见,创造人类未来生活方式的出路不仅在于发明新技术、新工具,还在于创造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人类视野和能力维度的改善,调整我们观察世界、利用自然的方式,开发我们的新生活方式、新人类理想。

理科旨在发现并解释真理,工科重在发展解构、建构的技术,文科是非与道德的判断,艺术着力于品鉴自然、人生、社会的途径,这4个学科是人类进步的支柱。而这4个支柱撑起的、人类为之共同生存的“工作面”就是“设计”——整合了上述所有因素,去创造人类更健康更合理的生存方式(图3)。

设计与国家战略

图3 理科、工科、文科、艺术支撑“设计”示意

这个“设计”的目标不仅仅是创新人类感觉器官能感知的“物”——产品,而应是人类需要技术、工具的目的——生存的真正需求——满足“衣、食、住、行、用、交流等”这一永恒需求的初心,它能激发人类可持续创新的动力,不断促进人类社会向健康、合理、公平、共享的目标发展,创造人类更辉煌的未来,而不至于因追逐、占有、享受,沉溺于奢侈、腐化、堕落而毁灭人类自身。

5结 论

“Industrial design”不应直译为“工业设计”,在日本、韩国都翻译为“产业设计”。可能由于这样理解比较全面、深入,因此工业设计在日本、韩国发展的比较顺利。

在“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急剧变化,新的社会服务形态也正在生成。在这种未来“国际战略布局”和“社会形态”的背景下,应将设计理解为设计新产业的“产业设计”(design industry),以“分享型服务设计”的创新理念迎接“分享型服务经济”社会创新的挑战。

中国设计界应端正对设计目标和价值的认识,规避“跟老外”、追时髦、一窝蜂等陋习,认真、踏实、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国情和国人的潜在需求,探索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路径,真正发挥“设计”对科技、商业的博弈功能,尽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略)

(责任编辑陈广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