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渊明吾所师”——陶渊明对苏轼艺术人生的影响

 知道. 2017-12-07

“渊明吾所师”——陶渊明对苏轼艺术人生的影响

陶渊明在苏轼的生命里有着重要的地位,陶渊明带给苏轼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在苏轼的贬谪生涯里,陶渊明是苏轼一位不在场的知己,在精神上陪伴着苏轼度过许多艰难岁月。

陶渊明与苏轼相去六百年,被苏轼引为知己,有着很深的“陶渊明情结”。随着人生际遇的变化,早年对陶渊明自由精神的欣赏到后来以之为师,苏轼在创作上风格上和心境上逐渐向陶渊明靠拢。

在元丰二年(1079 年),是王安石在朝廷任相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时候,苏轼因反对“新法”和作诗暗喻而沦为阶下囚,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牢狱之灾数月且险些丧命,被神宗贬至黄州,这时苏轼已经年过不惑。

神宗死后,幼的哲宗即位(1085 年),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启用旧党司马光等人,包括苏轼苏辙兄弟。在朝廷中,苏轼短时间内一路升迁,至翰林学士(皇帝的秘书官)。但苏轼在仕途如此之顺的时候,然保持着清醒而独立的思考。他不同意司马光将新法一概废除的做法,认为一些可以去除时弊的改革当以保留,主张“校量利害,用所长”,因此苏轼又不可避免地跟旧党人士发生了争执。

不久旧党领袖司马光逝世,旧党分裂,多党并起,陷入混乱的党争局面。苏轼作为蜀党之首而遭其他党派的激烈弹劾。为避祸,苏轼请求外任,先后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高太后死后,哲宗以继承神宗遗志为由又重新启用新党人士,而苏轼又迎来了一场政治风暴,夺职、降阶,再次被贬窜而终至蛮荒之地惠州(今广东惠阳东)。贬至惠州已是对朝臣极大的惩罚了,而绍圣四年(1097 年)又掀起了一次大规模贬谪行动,苏轼安居惠州的计划也落空,终将他责授儋州。

到了海南岛,实在是远无可远,难以复加,所欠唯一死”了。此时苏轼已经六十二岁了,也准备终老海南了。但 1100 年,哲宗去世,哲宗异母弟赵佶继位,就是徽宗。政局又在新皇帝手中发生了逆转,新党下去,旧党上来。苏轼接告令离开居住了三年的儋州,渡琼州海峡北返。这也是苏轼生命的最后一年。

这一系列无常的人生遭遇促使苏轼心中常常萌发归隐的情绪。而陶渊明做到了真正的归隐,面对现实困境而能在精神上超越那种困境,这种人生境界以及陶渊明自然的诗风都深深感染着苏轼,苏轼度过一次又一次的苦难提供了精神支持,使得苏轼能够自存自保。

苏轼愈到晚年愈喜欢陶诗,曾写和陶诗百余首。苏轼在写给其弟苏辙的信中曾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然吾于渊明,其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苏轼将陶诗推为平淡却有至味的最高典范,促使苏轼自己的诗文也呈现出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

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生活态度也深深影响着苏轼,他也像陶渊明一样,饮酒、游赏、躬耕,在这种田园生活中寻求着心灵上的自适。苏轼在一首《江城子》中说:“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在《陶骥子骏佚老堂二首》中说:“渊明吾所师,夫子仍其后。”苏轼将这位东晋时代的大诗人私淑为自己的老师。在对陶渊明的学习中,一方面是对陶渊明精神自由真纯的推崇,一方面是对其美学风格和人生境界的向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