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鲜卑族吗?这不只是传说

 好了明理 2017-12-07

鲜卑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资治通鉴》第23卷中,而最后一次出现,是在《资治通鉴》第167卷,而这个民族,最终消失在史书中,则是在《资治通鉴》第175卷之后,隋文帝时代了。

鲜卑族源自东胡,而东胡这个名字,在史书中履见不鲜,其居住地则在今天的东北及内蒙东北部地区。战国时期,其地与燕国接壤。而今天与东胡族有关的民族,是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这些民族,是东胡族传至今日的后裔。

东胡名字的由来,旧的史书多说是“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近来的学者多认为“东胡”应该是一个古阿尔泰语词(蒙古-通古斯语)Toung-gu(s)的音译,正确的读法应该是“通古(斯)”,也就是说,“东胡”实际上是“通古(斯)”一词的异写。而“通古”的“通”意为柳树丛,“古”为河流,“通古”的直译意为“柳条河”或“河岸上长满柳树的河”,加上表示多数词性的词尾“s”后就演化为居住在柳树河边的族群的族称——“通古斯”。这个“通古斯”,好象和俄罗斯有点点渊源。

战国时期的东胡,履履侵扰中原地区,为防备东胡,燕国甚至修筑了从今天河北怀来直到辽宁辽阳的长城。后来匈奴兴起,逐渐侵扰东胡。西汉初年,匈奴“冒顿破东胡,东胡馀众散保乌桓及鲜卑山为二族,世役属匈奴”。东胡族从此没落,无力与中原政权为敌了。公元前77年,西汉讨伐匈奴,顺带着也打击了已经成为鲜卑族的东胡人。

东胡中依鲜卑山生存的这支,遂以山名为号,称自己为鲜卑。经过200年的发展,在东汉初年,鲜卑已经能够“连兵入塞,杀略吏民”(公元41年),于是鲜卑开始频频出现于史书当中。而鲜卑山则在今天大兴安岭的北麓,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史书中的大鲜卑山就是今天的大兴安岭。

在鲜卑族最鼎盛的北魏时代,他们已经离开祖居地300年了。漫长的岁月足以湮没一切记忆,拓跋氏里也没有人知道祖居地的确切位置了。公元443年,远道来朝贡的乌洛侯国使者带来一个重大的消息,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北魏)先帝旧墟石室”。于是,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前往鲜卑山祭祀,并在山洞中刻下祭文。据《资治通鉴》载,此地距平城(山西大同)四千余里。而这个山洞、以及李敞刻下的祭文,于1980年7月由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在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发现,出土的石刻铭文内容与《魏书》记载基本相同。

东汉初,匈奴内乱不断。公元48年,南匈奴内附汉朝,从此南北匈奴正式分裂。公元89年至公元91年,东汉王朝彻底击败北匈奴,于是北匈奴西迁西域,试图奴役西域诸国,以图重新振兴。公元151年,汉军在西域又一次大败匈奴,北匈奴遂远遁欧洲,促成了罗马帝国的瓦解,北匈奴的后代,形成了现在的匈牙利。

匈奴离开了他们世代居住的、如今我们称之为内蒙古的故地后,鲜卑人“转徙据其地”,而“匈奴馀种留者尚有十馀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就此渐盛”。从公元92年以后,逐渐强大起来的鲜卑人不断西迁、南下,“有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出现了我们所熟悉的拓跋氏、宇文氏等部族,当然,也有我们更为熟悉的慕容氏。他们建立的政权,有慕容氏的燕国系列,有宇文氏的北周,当然,最为著名的,当属拓跋氏的北魏。

鲜卑拓跋部族在三国至西晋时期逐渐强大起来,公元338年,其首领什翼犍建立代国,定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拓跋部族于是开始成为称霸一方的一支势力。

60年后的公元398年,拓跋珪称帝(北魏道武帝)建立魏朝,史称北魏,拓跋珪将都城由内蒙迁至平城(今山西大同),40年后,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于是南北朝时代正式拉开了帷幕。

北魏孝文帝在公元495年正式迁都洛阳,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了,鲜卑族全面汉化。“禁胡服,断北语,改族姓”,从此鲜卑语退出了北魏官方语言,而鲜卑人的姓氏也由复姓改成了汉族的单姓,拓跋氏变成了元氏,孝文帝还下令鲜卑贵族须与汉族通婚。在文字方面,鲜卑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从接触中原文化开始,他们就使用汉字了。孝文帝改革还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包括官制、律令,都采用汉族制度。孝文帝崇儒尊礼,儒佛道三教并行于世间,鲜卑人全面接受了汉文化。这些改革,最终促成了鲜卑族的消失,而最后,这个民族融入到了汉族的序列当中。

孝文帝之后的北魏,命运多舛。40年后的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550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而西魏于公元557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北周建立,北魏220年的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存在了27年的由伪鲜卑族高洋建立的北齐,于公元559年屠尽了留在北齐政权下的北魏皇室成员。

而在存在了24年的北周,宇文氏实行了与“汉化”相对立的“胡化”。除政治制度、语言、文字沿用汉族制度不变外,国民姓氏全部改为鲜卑姓,汉族改为鲜卑族,于是在北周,汉人这个名称消失了。北周的柱国将军、隨国公、国丈,后来的隋文帝杨坚,于是就这样成了普六茹坚。

除开以上政权外,鲜卑族所建立的政权还有慕容氏的吐谷(音浴)浑,这个曾经统治今天青海、甘肃、新疆南部和四川西部庞大地区的政权,于公元663年(唐龙朔三年)为吐蕃所灭,融入了藏族的队伍。

话说鲜卑族里,要数慕容氏最能折腾,可能和这个部族的残忍性有关,这个最先兴起入据中原,曾经用汉族少女充作军粮食用的野蛮部族,消亡的时间也最晚。

杨坚篡位北周开创隋朝以后,公元581年,尽屠鲜卑宇文氏,鲜卑贵族从此消失殆尽,鲜卑人也彻底融入汉族之中,鲜卑族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入主中原后的鲜卑人,自称是黄帝后裔。孝文帝有诏书曰“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于是拓跋氏“宜改姓元氏”。

这个自认为是黄帝后裔的民族,肤白,身长,善骑射,多不长寿。虽然和汉族同属于蒙古人种的黄种人,但与汉人还是有那么一点不同,外貌上差异最大的,当属白面、黄须。只是今天,皮肤白皙,胡须发黄,被称为“车马客”的鲜卑族,在中华大地上驰骋了八百年后,再也不见了。

在这八百年的时光里,他们驰骋疆场,靠着骁勇善战与匈奴、华夏各族争夺着生存的空间;在这八百年里,他们且游且牧,从遥远的故土迁徙定居于中原大地;在这八百年里,他们渐渐放弃了自己的风俗和语言,逐渐融入到华夏族的大家庭;在这八百年里,他们给华夏民族带来过巨大的创伤,也为华夏文化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在这八百年的时光里,他们从最初靠武力征服中原汉人,到后来痴迷于汉文化,主动全盘汉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民族自我改变的艰难历程。民族融合的过程是残酷而痛苦的,华夏族承受了无法言说的伤痛,而鲜卑族也付出了消失的代价。

统治北方地区200年的北魏,北击柔然,南御宋齐梁,建立了稳固了政权,经济和文化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北魏末年,南朝梁进攻北魏,大将陈庆之短暂攻占洛阳。目睹了北魏盛世之末的陈庆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

那个在中华大地上驰骋了八百年的鲜卑族,留给我们的,是传唱至今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歌》,是大家熟知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以及因她的事迹而写成的有“乐府双璧”之称的《木兰辞》,是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以及洛阳龙门的龙门石窟。

也许,只有石窟中他们开凿的这些佛像,或许还记得1500年前的鲜卑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