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鲜卑:不只是一个传奇 | 文化

 恶猪王520 2018-05-28

黄头鲜卑入洛阳,

胡儿执戟升明堂。

晋家天子作降虏,

公卿奔走如牛羊。


唐人张籍《永嘉行》一诗所咏乃西晋末年北方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灭中原西晋王朝之事。鲜卑族即位列北方各少数民族之一。


在由各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国北朝中,鲜卑族建立政权最多。由拓跋珪建立的北魏,更是统治中国北方长达一百多年。


在历史的星河中璀璨一时的鲜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民族?让我们揭开帷幕,去细细探寻他们的踪迹吧。


族称、族源及迁徙


鲜卑,学者从音转的角度进行诠释后,认为其是古代《禹贡》析支的音转。由此分析,鲜卑与东夷族有着渊源关系。


文献的记载也说明了这一点,鲜卑的活动见于西周时期。《国语·晋语八》有云:“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三国时韦昭对《国语》注解说:“鲜卑,东夷国。燎,庭燎也。”周成王时大会诸侯于岐阳,来自东夷的鲜卑和南蛮的楚人是诸夏之外的蛮夷,不能参与会盟,只能守护拜祭山川神灵的火堆。


东夷指山东半岛和淮河以北一带的鲜卑部落,后来向东北迁移。1960年,在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发现的鲜卑早期墓群,据考证时间约为2900年前到公元1世纪。墓葬形式说明了墓群与黄河流域文明有着联系。鲜卑迁到北方后融入当地的东胡部族,成为东胡的一支,史书上也说他们是东胡余种,居住在大兴安岭中部与北部。


东胡在商周时期就活跃于我国北方地区,到战国时期主要活动于燕国东北。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鲜卑亦从属于匈奴。汉朝击败匈奴后,鲜卑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拉木伦河流域,另一部分迁至呼伦贝尔草原。


公元1世纪,北匈奴被汉击溃,鲜卑人乘机进入匈奴故地,将当地遗留的匈奴人同化为鲜卑人。公元2世纪中叶(东汉后期),鲜卑出了个伟大的首领檀石槐。他“勇健而有智略”,被推为“鲜卑大人”(编者注:据日本学者船胜木马《关于匈奴、乌桓、鲜卑的“大人”》一文介绍,当时鲜卑人“推举勇健而能排难解纷的人为‘大人’,每个邑落各有‘小帅’,并非世袭;几千几百个邑落形成一部,而统御邑落的小帅者是‘大人’”),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300里之弹汗山(今内蒙古商都县附近)建立政权中心,形成了一个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尽据匈奴故地”。檀石槐将鲜卑分为三部:右北平以东为东部,右北平以西为中部,上谷以西为西部,各置“大人”为首领。鲜卑不断侵扰中原边郡,杀略吏民,劫夺财产。由于各部之间的军事联盟组织上较为松散,公元181年檀石槐死后,鲜卑军事联盟迅速瓦解,分为众多不相统属的分支。


公元3世纪初,“小种鲜卑”首领轲比能因勇健、处法公平被推为“大人”,建立了一个较小的部落联盟。235年,轲比能被曹魏政权所杀,局部统一的鲜卑各部进一步瓦解。鲜卑族重新回到了原来各自为政的状态之中。


辉煌一时的鲜卑各部


西晋以后,鲜卑各部落逐渐形成主要的几个部落——慕容部、宇文部、段部、拓跋部、秃发部、乞伏部以及慕容部分出的一支吐谷浑部。


拓跋部 拓跋北魏。拓跋部鲜卑起源于大鲜卑山(今黑龙江省额尔古纳河南岸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南迁大泽(呼伦湖),经过“山谷高深,九难八阻”,才到达了“匈奴之故地”。在首领拓跋力微掌权期间,势力开始强盛。


△ 图为大鲜卑山。《魏书·序纪》中提到,拓跋部的祖先最初生活在“大鲜卑山”。然而,大鲜卑山何在,无凭查考。千百年来,史学界众说纷纭,以至于有人干脆认为“鲜卑山乃具神话之意味,未必能指出今为何地”,而成了千古之谜。直到1980 年7 月,我国考古学家米文平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兴安岭北段鄂伦春旗阿里河镇嘎仙洞内的石壁上,发现了北魏大臣李敞于公元443年来此致祭时刻下的祝文,确定了大鲜卑山就在大兴安岭,嘎仙洞就是《魏书》记载的北部鲜卑祖庙石室。中国历史地理学泰斗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和第四册据此修订再版,在大兴安岭北段标上了“大鲜卑山”。


公元310年,拓拔猗卢建立代国。376年,代政权被前秦攻灭。386年,拓拔珪重新建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第三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时,先后攻灭赫连夏、冯氏北燕与沮渠北凉,统一北方,结束了自公元4世纪初开始的、为时达一百余年的北方分裂割据状态,与南朝刘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北魏历时148年,后分为东魏和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灭,政权前后持续了170多年。


△ 拓跋焘画像。 


孝文改制。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改革家。他在位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改革,包括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等。公元493年,孝文帝将北魏的都城由平城迁到了中原腹地洛阳。孝文帝改革鲜卑旧制,提倡接受汉文化、鲜卑与汉族联姻,穿汉服,禁鲜卑语,将鲜卑拓拔氏改为元姓,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等等。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消除了鲜卑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入主中原的鲜卑人很快同化于汉族之中。


秃发南凉。秃发鲜卑是拓跋鲜卑的一支,公元219至256年间,由秃发匹孤率部众迁到河西、陇西以北,后再迁至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湖以东一带,与当地的汉、羌杂居。396年,秃发乌孤摆脱后凉控制,建立南凉政权,后为西秦所灭。


慕容部 莫护跋在檀石槐建立的军事大联盟中担任中部“大人”,他所辖的慕容部正于此时开始形成。《晋书卷·一百八·载记第八》中记载了慕容氏的来历:“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间讹,遂为慕容焉。”说的是曹魏时期,燕、代地区的汉人多戴步摇冠,莫护跋看到这种走起路来一摇一摇的帽饰后十分喜欢,也戴起了步摇冠。由于这个原因,后来鲜卑其他各部的人见了他都称他为“步摇”,把他所率领的部落也叫“步摇部”。可能鲜卑语“步摇”读音与“慕容”两字相近,久而久之,以讹传讹,慕容就成部落的名称了。


慕容部后来向西南发展,在棘城(今辽宁锦州市附近)建都。289年(晋太康十年),慕容廆遣使归附于晋,被封为鲜卑都督。在晋的支持下,慕容部逐步强大。


333年(晋咸和八年),慕容皝自称燕王,史称前燕。前燕北并宇文部,西灭段部,“开地三千里,人口增加至十万户”,筑城于柳城以北,龙山以西,都城名为龙城(现今辽宁朝阳市)。370年,前燕为前秦所灭。此后,慕容部又建立了后燕和西燕、南燕政权。


宇文部 宇文部本是匈奴南单于远属。公元1世纪,北匈奴兵败后西迁,留居漠北的匈奴人十余万户,东迁至辽东与鲜卑人杂处,宇文部即东迁的匈奴部之一。檀石槐建立部落大联盟,宇文部成为联盟中的东部“大人”,被称为宇文鲜卑。


宇文鲜卑在西晋时居住在濡水(今滦河)以东至辽西西部。部属里有所遥撵氏、迭刺氏、大贺氏等。大贺氏部族,就是以后中国复姓中贺兰氏、贺楼氏、贺岳氏、贺连氏等姓氏的始祖。


344年,宇文部为前燕所灭,部分部众被俘掠,部分逃脱“远遁漠北”。这两部分宇文部后来都归附了拓跋北魏。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西魏被宇文泰控制,后宇文氏取代西魏建立北周,定都长安,并统一了北方。581年,北周为隋所灭。


段部 段部鲜卑出于辽西,始祖姓段,名为日陆眷。日陆眷因战乱被卖到渔阳乌桓大人库辱官家当家奴,以口接主人痰唾,很会讨主人欢心。一次,渔阳发生饥荒,库辱官因日陆眷身强体建,派他到辽西“逐食”,即招纳流亡和反叛的人。日陆眷所招诱的“亡叛”,都是一些零星分散的、没有组织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成员,或者是和日陆眷同样身份的奴隶。他们没有领袖与部落,很容易便统一于日陆眷的旗帜下,成为段部部众,久而久之形成了段氏鲜卑集团。


日陆眷的侄子务目尘执掌段部时,臣服于晋,被封为辽西公。到务目尘的孙子就陆眷掌权时,段部已据有辽西之地。公元4世纪初,段部较为强盛,所统三万余家,军队有四五万骑。此后,段部分为匹磾、末波两支。匹磾归降后赵武帝石虎,被杀。末波仍居辽西,后为前燕所灭,部众融于慕容鲜卑之中。


乞伏部 乞伏鲜卑最初居住在漠北,由鲜卑与高车部落融合而成,有乞伏、斯引、出连、叱卢等部,东汉中后期迁到阴山。265年,乞伏部向西迁移,最后定居于高平川(今宁夏清水河)。十六国时期再迁至苑川(今甘肃兰州榆中县),势力渐盛。385年,乞伏部首领乞伏司繁之子乞伏国仁建立西秦。431年,西秦为夏国赫连定所灭。


永生于中华民族之中


尚武是鲜卑人的古老习俗。上至君主,下至部民妇孺,均以尚武为荣。东魏、北齐时期,不仅武士尚武习战,鲜卑文人亦尚武习战,善于骑射。这与追求稳定和平的中原农耕经济及文化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隋唐以后,鲜卑渐渐成为历史名词。鲜卑族作为一个内涵复杂的民族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进入中原的慕容部、拓跋部、段部、宇文部等都融入了汉族,至今汉族姓氏中仍有慕容、宇文等姓。拓跋部则在孝文帝汉化政策后,大都改为汉姓,如元姓、贺姓、陆姓。隋唐时代的政坛,仍可见到这些鲜卑人活跃的身影,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朝廷中居于重要地位。隋唐的建国者杨、李二家的母、妻都是鲜卑人,担任官职的鲜卑人也非常多,位至丞相的便有20多人。不仅如此,鲜卑的优秀人才在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出色表现,如隋代筑造学家宇文恺,《切韵》作者陆法言、唐初权相长孙无忌、中唐诗人元稹,直至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等。正如元人胡三省所说,“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


迁移发展中,有的鲜卑族人则和其他民族融合。秃发南凉灭亡后,其后裔一部分融入吐蕃,一部分进入青海、甘南与羌族杂居,后形成党项的拓跋氏。乞伏鲜卑有部分与吐谷浑融合。


鲜卑的后裔——锡伯族。锡伯族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这与北部鲜卑的活动地域基本相同。大兴安岭的嘎仙洞便是拓跋鲜卑的起源地。在锡伯族的民间传说中,鲜卑南迁时,在鲜卑山迷失了方向,被困于山中,经一神兽指引才得以出山。这只神兽就是鲜卑的图腾——鲜卑兽。锡伯族一直就有供奉鲜卑兽的习俗。在婚俗方面,锡伯族与鲜卑族也存在着相似的特点,如结婚前新娘要理鬓盘发,新郎要刮脸剪发,很可能与鲜卑婚前髡发习俗有关。


语言方面,锡伯是民族自称,是鲜卑的转音。清代许多学者都进行过考证,认为“鲜卑乃部种,非地名,今锡伯及俄之西伯利亚皆鲜卑之音转”。学者们从地域、风俗习惯以及考古、语言学、历史文献等方面进行分析,普遍认为锡伯族是古代鲜卑的后裔。鲜卑从大兴安岭南迁时,有部分留在嫩江左岸的绰尔河、洮儿河一带活动,后来便成为锡伯族的祖先。锡伯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还融入了一部分室韦、女真族等民族。


(作者系贵州师范学院档案馆馆员、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专门史专业2013届硕士,本文经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郭飞平教授审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