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期,东胡被匈奴击败后,鲜卑退保鲜卑山,世属匈奴奴役。汉武帝时期,击败匈奴,将乌桓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也开始南下到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此前,鲜卑由于在乌桓北方,一直没有同中原王朝产生联系。直到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犯汉境,鲜卑才开始被中原王朝所知,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49年,鲜卑首领偏何归附东汉。54年,鲜卑首领满头、於仇贲率部到洛阳朝贺,被东汉封为王侯,管辖鲜卑、乌桓各部。随着匈奴分裂,鲜卑强大。85年,鲜卑联合乌桓、丁零、南匈奴和西域各国大败北匈奴,北匈奴势弱。91年,东汉联合南匈奴击败北匈奴,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趁势占据蒙古草原,开始强盛。东汉桓帝时,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分地为三:右北平以东为东部,右北平到上谷为中部,上谷以西为西部。三部各置大人管理,直属檀石槐。统一后,鲜卑连年侵扰东汉边境。多次大败汉军 三国时期鲜卑首领轲比能志在统一鲜卑,所以同曹魏保持良好关系。此后轲比能开始兼并其他部落。233年,轲比能统一漠南,对曹魏边境形成威胁。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韩龙将轲比能刺死,鲜卑开始“部落离散,互相征伐”,鲜卑各部进入独立发展时期 东部鲜卑先后形成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部,占据辽西;拓跋部也在拓跋力微的率领下,第三次南迁来到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秃发部也从拓跋部中分离出来,由塞北迁居到河西;乞伏部在西晋建立以前,就已经大规模迁入雍、凉二州 西晋建立后,对周边鲜卑各部采取安抚政策。虽然鲜卑时有反叛,但总体来说,西晋和鲜卑保持着良好的隶属关系。但在八王之乱开始后,西晋王朝内部混乱不堪,天下大乱,各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逐鹿中原。此时的鲜卑,特别是辽西鲜卑各部也趁机分一杯羹,段部、拓跋部两部投靠西晋边疆重臣,参与中原纷争 段部鲜卑发源于辽西走廊一带,其始祖为段日陆眷,原是乌桓人的家奴,在辽西郡附招诱亡叛,逐步强盛。八王之乱爆发后,段部跟随西晋幽州刺史王浚南下中原,攻克邺城,抢掠甚多。 拓跋部起源于大兴安岭北段,并多次南迁。310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同西晋并州刺史刘琨结盟,共同对抗石勒,被西晋封为大单于,代公。315年,又封为代王,置百官,拓跋代国至此建立 东晋时期,鲜卑各部在北方掀起建国高潮,从337年到420年,共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南凉、西秦、北魏等七个国家。 辽西鲜卑慕容部在东晋建立前,一直未参与中原混战。慕容部先后击败扶余、高句丽和宇文部、段部等鲜卑部落,称霸辽西。321年,慕容廆被东晋封为都督幽、平二州及东夷诸军事、车骑将军、平州牧,封辽东郡公,赐丹书铁券,允许他承制选置平州官员。慕容廆死后,其子慕容皝即位后又打败段部和宇文部。337年,慕容皝被东晋封为燕王,史称前燕。352年慕容鲜卑击败冉魏,占有河北,随后,慕容儁乃抛弃东晋旗号,自称燕皇帝。357年迁都邺(今河南安阳北) 370年,前燕被前秦所灭。淝水之战后,慕容鲜卑先后建立了后燕、西燕、南燕。394年,西燕被后燕吞并。407年,后燕内乱,冯跋、张兴等推翻慕容宝统治,推宝养子高句丽裔慕容云(高云)登基,称天王。409年,后燕内乱,汉人冯跋平定内乱,登基称天王,后燕灭亡。 410年,刘裕攻破广固城(今山东青州),南燕灭亡。 后燕成武帝慕容垂(326年11月4日—396年6月2日),原名慕容霸,字道明(一说字道业、叔仁),鲜卑名阿六敦。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才兼文武,勇猛多谋。建熙六年(365年),随同太宰慕容恪合力攻破洛阳,拜征南大将军、荆州牧。建熙十年(369年),抵抗桓温进攻,大败晋军,威名大振。不久,前燕内讧,西投前秦,深得苻坚赏识。次年,前秦灭亡前燕,回到邺郡,密图兴复。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力劝苻坚进攻东晋。结果,淝水之战中,前秦惨败,兵力大损。慕容垂屯据郧城(今湖北安陆),实力保存 384年,在淝水之战后,慕容垂集合鲜卑旧部叛秦复国,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复称燕王,史称后燕。385年定都中山。 西秦:乞伏鲜卑为陇西鲜卑最重要而又强大的一支,东汉中后期南迁至阴山,同高车部落融合。385年,乞伏国仁称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史称西秦。431年,被胡夏灭亡 北魏:前身为拓跋猗卢建立的代国。公元338年,首领拓跋什翼犍继代王位,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迈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逐渐强大起来。376年,前秦攻代,拓跋什翼犍战死(或被擒),代灭亡。386年,拓跋什翼键孙拓跋珪纠合旧部,在牛川(今内蒙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史称北魏。 南凉:秃发鲜卑是拓跋鲜卑的一支,与北魏同源。394年,秃发乌孤自称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史称南凉。414年南凉亡 吐谷浑:吐谷浑部是四世纪初在首领吐谷浑的率领下,西迁到甘肃、青海一带,与慕容鲜卑同源。后来,吐谷浑的孙子叶延为首领时,模仿汉族,以父王字为姓氏,取国号吐谷浑,标志吐谷浑政权的建立。431年,吐谷浑灭胡夏,进入了鼎盛时代。到了7世纪50年代,吐谷浑被吐蕃吞并 拓跋珪建立北魏后,并且大兴农业,开立屯田,稳固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加速了拓跋鲜卑封建化的进程,为日后魏王朝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97年,攻破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后燕灭亡。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称帝,史称道武帝。422年,拓跋珪子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乘宋武帝刘裕病卒之机,夺取黄河以南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洛阳、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军事重镇 423年,拓跋焘即位,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雄才大略,通晓兵法,先后灭胡夏、北燕,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拓跋焘死后,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继登基,逐步实施了改革,使社会经济由游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孝文帝即位后进行了更大范围的改革。诸如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迁都等,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为隋唐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后期北魏统治日趋混乱,先后有权臣把持朝政。528年,契胡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掌控朝政。532年,高欢灭尔朱氏挟持魏孝武帝元修。元修为摆脱高欢所控,从洛阳出逃,奔镇守关中的将领宇文泰。至此北魏开始分裂:高欢又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宇文泰杀元修,立元宝炬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 北周时期 建立北周的宇文氏来源于东部鲜卑时期的宇文部,分布于今天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同当时辽西慕容部发生多次争斗。在344年,宇文部被慕容部消灭,宇文部部众散落各地。 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立为帝,是为北周孝闵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杀权臣宇文护,亲政后,周武帝宇文邕采取了一些经济政治的重大举措,国势日渐强大。577年攻陷北齐都城邺城,北方归于统一。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北周亡 北周灭亡后,以鲜卑族作为主体建立的鲜卑国家不复存在。隋唐以后,鲜卑已不在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 如今,鲜卑族已经融在其他民族之中。但根据DNA分析,证实现代锡伯族人群很可能是古代拓跋鲜卑的后裔 拓拔部是鲜卑诸部中非常复杂的一个部族,其人口组成不仅有原拓拔部本部之人,还有留居漠北的十万余户匈奴,以及被拓拔部征服掳掠来的秽秣人、诸多杂胡,并且在崛起的过程中吸纳了大量的肃慎人、扶余人,甚至高加索白种人,以至于在体貌上拓拔部更接近于白种人 由此可见,锡伯族的祖先很有可能是拓拔部中的原肃慎人,因为锡伯语和满语一样都属于通古斯语系,而肃慎人又是女真人的祖先,女戏子佟丽娅就是锡伯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