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 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 忽见千帆隐映来。 这首题为《江上》的绝句是王安石退居江宁(南京)以后写的。当时他的住宅就在钟山南麓的“半山园”,不远处就是长江,奔流不息的长江水时时牵动着他的诗思,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篇。《江上》就是一首。 【江上】诗題,提示我们,这首诗描写诗人乘船游览长江时所见风物。也有人解释说是描写诗人在长江岸边游览时所见风物。江上:通常解释为长江水上,也可以解释为长江岸边,大江南北。林散之的诗集就叫《江上诗存》嘛。我以为,在“长江水上”和“长江岸边”两个义项中,不必有所取舍。因为它所描写的景物,包含着水上、岸边、天空,凡俯仰所见,全都摄入镜头,并不仅限一处。而诗人的位置,则以船上为胜,视界更开阔,移动更自由。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秋阴:秋天阴晦幽暗的天空。南京在长江南岸,诗人雨后乘船游览长江,一抬头看到的就是“江北”的天空。而当时正值雨过天晴,江北阴沉的秋空有一半已经开朗。而另一半则是暮云低垂,缓缓移动,饱含雨滴,随时都可能落下来。低徊:低垂而缓缓移动。却:表示诗句之间景象和语气的转折。首句写“秋阴半开”,第二句写“晚云含雨”。这两句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灰暗、开阔、朦胧、奇幻的秋江暮云图。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这里描写的景物,与古人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不论是王安石之前还是之后,古人写雨霁之景的诗句多矣!“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白居易)、“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大都写得明丽清朗,色调单纯。而王安石这里写的雨后之景,却是秋阴半开,晚霞半露,暮云低徊,天空依然灰暗,秋雨随时可能再度落下。 读了开头两句,设身处地,我忽然联想起:这是“江北”的风景。诗人特地点明“江北”两个字,除了因为诗人是从长江南岸来江上游览的,无意间点出“江北”也很自然;可是,也很有可能是有意点出“江北”二字的。因为北宋的首都开封(东京、汴梁、汴京)就在那个方向。王安石(1021—1086)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由于反对派的顽抗和破坏,也由于新法尚不完善,改革派内部出现分化,导致改革失败,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被罢相,次年复出,熙宁九年(1076)再次被罢免了宰职务,最后戴着一顶“江宁知府”的帽子退居钟山南麓的半山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心情会如何?“江北秋阴一半开,暮云含雨却低徊”,会不会是他当时心情的折射? 王安石不是那种趁改革之机而谋取私利的人。他真诚地投身改革,为国为民,殚精竭虑。现在改革失败了,他的心情由“春风又绿江南岸”转变为“江北秋阴一半开”,这种估计,应该不是我们的臆测妄断。 以上一二句,写秋江暮云。以下三四句,转而描写江边青山和江面帆影。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缭绕:回环盘绕。这个词儿通常用来形容云烟、歌声和带状事物,这里却用来形容青山,怎么回事?诗的一二句“江北秋阴一半开”,既然是“一半开”,那就不会是满天阴沉。在西天的一角,也许还有一缕晚霞夕照,给那里的乌云镶上一层金边。这样一来,晚云垂,晚霞明,参差重叠的两岸青山,其光线也随之而晦明变幻,显得盘曲纠结。加上江水的蜿蜒回旋,以至于使人产生错觉,感到曲折的江水已经被缭绕的青山阻断,无路可走了。令人称妙的是,正在诗人犹疑之际,远处江面出现了或隐或现的许多帆影。千帆:许多帆,代指许多船。隐映:或隐或现。这是平视远景的效果,若是近景,即使平视,也不会有“隐映”的感觉。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雨后江行的特殊感受。王安石不愧是一位大政治家,一时的胜败,不会改变他对历史趋势的认知。这首诗描写的景物虽然是“江北秋阴一半开”,色彩灰暗,但是诗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后以形象鲜明、富含哲理的诗句扭转全局,由沉重,到忧虑,到疑惑,最后豁然开朗,使得全诗总的色调仍然是积极的,明朗的。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这两句诗形象鲜明、富含哲理。一个“疑”字寄托了诗人对于小船前途的关切;一个“忽”字表现了诗人见到“千帆隐映”的惊喜。一“疑”一“忽”,造成一种转折而攀登的表达模式,寄寓了“困难和黑暗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的深刻哲理。 北宋诗人王安石“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两句诗,到了南宋诗人陆游那里,脱胎而出成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它们所描写的事物尽管不同,但都是充满活力的艺术形象,寄寓了共同的哲理:“困难和黑暗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不论它们的作者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人们仍然乐于引用它们,并对它们的意义加以引申:不要在一时的迷茫中沉沦,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要不怕困难,团结奋斗,战胜困难,取得新的胜利,创造新的辉煌,到达新的境界。不问原作者是否愿意,人们把自己对于世事和人生的深刻体验补充进去,成了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