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左传》里提到夏代的“豢龙氏”和“御龙氏”,他们养的是什么“龙”?

 思明居士 2017-12-07

关于龙有很多未解之谜。比如十二生肖,其他十一个都是真实存在的,古人拿一个假的动物跟十一个真实的动物放一起寓意为何?

可能对于现代人而已,龙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而古代人却在神话传说与历史记载中同时存在,真真假假分不清。

据有关史料记载,古人不仅好龙,而且还有养龙的历史,甚至吃龙肉。

第一个养龙的人叫“豢龙氏”,原名董父,许多龙都会飞到他的身边。

据《左传》记载,“昔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当时舜命董父豢养龙。「董父亦甚好龙,且善饲之服事帝舜」。但龙是圣洁之物,非甘泉不饮,非灵水不憩。董父便在普天下找甘泉,后来在闻喜的凤凰垣和峨嵋岭之间,发现有一条长40华里的大甘泉,水质甚佳,犹如湖泊,清澈明亮,实为豢龙相宜圣地,心中大喜,便定下居来。此地便是闻喜东北方向横跨东镇、礼元两乡镇的40里白水在滩。因董父豢龙有功,舜便将白水滩一带「封为董父之国也」,这便是传说中的董父豢龙之处。

后来到了夏朝第八代国君孔甲,在位期间专好鬼神之事,不正宫庭,不务德政。在一次出游打猎,孔甲发现了两个十分奇特的动物,他从来没有见过,大臣有人奏曰:此为龙,孔甲十分的高兴,便派人将这两条龙带回了宫廷,他还专门让人修建宫室,用来饲养这两条龙。尧的本家陶唐氏有个后代叫刘累,曾经在豢龙氏那里学习过养龙的本领,孔甲就造了两个大池,把抓来的两条龙交给刘累饲养。刘累养龙很有技巧,把龙喂得很精壮,孔甲看了非常高兴,就封他做“御龙氏”。龙这种神物是很难养的,刘累虽然受过专门训练,但也难免有失误。经过一段时间的喂养后,一条雌龙突然死去,活着的公龙没日没夜的嘶叫,忽然有一天,天空霹雷火闪,大雨急下,河水猛涨,不知为啥那条公龙就顺着河水游走了。眼看一条龙死了,另一条龙跑了,无法向夏王孔甲交差,刘累担心事情被发现,偷偷把龙给剁成肉饼,谎称是东海大鱼的肉,献给孔甲。孔甲吃了之后赞不绝口,感觉十分的美味。又派使者向刘累索肉。刘累害怕死龙之事暴露,于是连夜逃走了。

这个貌似神奇的故事被颇为严谨的司马迁记载在了正史《史记》里,让人不禁疑惑,根据现在认为的龙不是真实物种,那么古人养的到底是什么?

有学者推测,他们养的是鳄鱼,但按照描述看,第一,饲养的条件比较苛刻,“非甘泉不饮,非灵水不憩”,龙对水质要求较高,所以排除了鳄鱼;第二鳄鱼肉并不鲜美,第三,当时鳄鱼并不罕见,汉朝以前北方经常可以看到,所以鳄鱼的可能性很低。

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上古时代,小型恐龙或水兽如果没有完全灭绝,体型较小的躲过了灭顶之灾而存活了下来的话,董父、刘累所养的龙,很可能就是它们。因为在当时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范围还很小,原始森林接天蔽日,非常适于野兽的生长繁衍。

从古籍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关于“龙”和怪兽的描述,它们可泳可翔,古人便称之为龙。到夏朝,既然有“豢龙氏”、“御龙官”的职务,就说明了驯养龙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人们将这些巨兽捕获饲养、驯化,并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技术,使它们可以负重或为人类驱车。

所谓“天降二龙不升”,应该是这种动物在狂风暴雨中受伤不能滑翔飞腾,所以才会被人们捉获。但因为龙当时的数量就很稀少,所以御龙氏都是为部落首领或皇室服务,龙也就成了一种神圣的动物,其实就是濒危物种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