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长轴的车削工艺的改进措施

 红尘凡星 2017-12-07
摘 要:本文指出了细长轴车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摸索出一套车削细长轴的有效工艺措施,同时也提出了加工时的注意事项,从而车削出尺寸精度、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较高的细长轴。
  关键词:细长轴车削;工艺措施;刀具;车削方法
  
  1.细长轴车削加工存在的问题
  
  虽然细长轴的形状不复杂,但由于其本身刚性差,因此,在车削过程中会出现以下问题:
  (1) 由于工件受切削力、重力和离心惯性力的作用,会产生弯曲变形,所以加工后的圆柱度误差较大,达不到图样和使用要求。
  (2) 车削过程中易产生切削振动,很难保证工件的表面粗糙度要求。
  (3) 在车削过程中,由于切削热的影响,细长轴随温度升高而产生较大的热变形伸长量,很难继续进行车削,严重时细长轴会被卡死而无法加工。
  
  2.细长轴车削的有效工艺措施
  
  虽然车削细长轴的难度较大,但如果有效地装夹定位工件、正确地采用切削方法、合理地选择刀具,就能降低切削温度、减少热变形,从而获得满意的加工效果。
  (1) 工件装夹定位方法为了防止出现细长轴车削加工存在的问题,工件在装夹定位时,应采取以下方法:
  ① 为了避免工件在车削过程中被卡爪卡死及夹紧时形成弯曲力矩,应在卡盘的每只卡爪下面横向垫入Φ3~Φ5mm的钢条,夹入长度为15~20mm,从而使卡爪夹持工件变为线接触,使工件在卡盘内能自由调节其位置。
  ②使用弹性回转顶尖,在工件受切削热而膨胀伸长时,顶尖能轴向压缩,避免工件弯曲变形。
  ③为了增加工件的刚性,在工件中间安装中心架。
  ④ 为了减少工件因离心惯性力的作用而产生切削振动,可用三只支承爪的跟刀架支承工件,三只支承爪为圆弧形,其圆弧半径与工件外圆配研,圆弧宽度为工件直径的1.2~1.5倍。工件只能绕轴线旋转,有效地减少了切削振动和弯曲变形。
  (2)正确的车削方法为了消除工件在切削过程中产生的热膨胀伸长量,我们应该采用正确的进给方法和合理的切削用量。
  ① 采取反向进给车削方法,即从卡盘端向尾座端进给车削,从而使工件受轴向力后,能向弹性顶尖处伸缩,减小车削变形。
  ② 采用合理的切削用量。粗车时,切削速度v =50~60m/min,进给量=0.3~0.4mm/r,背吃刀量ap=1.5~ 2mm;精车时,切削速度 v=60~lOOm/min,进给量=0.08~ 0.12mm/r,背吃刀量ap=0.5~1mm。
  (3)合理地选择刀具车削细长轴时,由于工件刚性差,刀具的几何形状对切削力、工件的变形和振动都有明显的影响,这是我们保证车削质量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为此,在选择刀具时要非常重视以下几点:
  ① 对刀具的基本要求:
  a.粗车时的刀具:一是要有较大的主偏角,取80°~93°较好,较大的主偏角可以减小工件径向受力,因而减少切削振动和弯曲变形;二是要有较大的前角,取15°~30°较合理,增大前角可以减小切削变形和摩擦阻力,使车削时产生的热膨胀伸长量减小;三是要有良好的卷屑作用,减小热变形。
  b.精车时的刀具:除满足粗车刀的要求,还要满足四点要求:一是要有合理的切削刃宽度,一般为进给量的1.3倍以上,降低表面粗糙度值;二是要有3°左右的刃倾角,从而实现反向进给时向待加工表面一侧排出切屑;三是要有光滑平直的切削刃,表面粗糙度值在Ra=0.100μm以下,并经常保持锋利;四是要有较小圆弧半径(小于0.3mm)的刀尖,倒棱角也要小,约为进给量的0.5倍,以便减小径向切削力
  粗车刀片牌号为YT15,精车刀片牌号为Wl8Cr4V。
  ② 使用多刀片可调刀具:在一圆形辅助刀盘上安装三把车刀,工件从刀盘中穿过,车刀通过刀盘径向三颗螺栓调整好径向进给量后,由刀盘端面的车刀定位螺栓固定车刀。
  
  3.细长轴车削的注意事项
  
  车削细长轴除采取以上工艺措施外,还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充分加注切削液。充分的切削液可以带走大量的切削热,减少工件的温升,从而减小了热变形。此外,使用切削液还可以防止跟刀架的支承爪拉毛工件,提高刀具的使用寿命和工件的加工质量。
  (2)保持刀具锋利。保持刀具锋利可以减少切削变形,减少刀具与工件的摩擦,从而减少切削热的产生。
  (3)跟刀架和中心架支承爪的顶力要适当,顶力过大会使工件产生“竹节形”。
  (4)跟刀架和中心架支承爪与工件间隙要恰当、接触要均匀,否则,会使工件产生多棱面。
  (5)精车时应重修中心孔,顶尖顶紧力不能太大,顶尖与工件间要留有0.1~0.2mm的间隙,避免工件产生“麻花形”,影响加工质量。
  
  4.结论
  
  采取上述工艺措施,车削4m长的细长轴,表面粗糙度值可达Ra =0.2 μm以下、圆柱度小于0.03mm、圆度小于0.01mm、轴线的直线度小于0.08mm。保证了细长轴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要求,解决了金属切削过程中出现的一道难题。
  
  参考文献
  [1]朱焕池.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4.
  [2]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读本》编审委员会.车工.机械工业出版.1982.5.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车工工艺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