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意的心智|James Webb Young<创意,从无到有>

 budaozheli 2017-12-07

我们常把创意和灵感关联起来,甚至等同,强调其偶然性。

创意的生产似乎没有流程,靠一瞬的灵感。人们为这一瞬灵感感叹不已,而无数想要从事创意行业的人,又想学习如何生产创意,虽然这一行是最无模板可循。

美国广告大师杨杰美给出的答案是,无数创意火花绽放的背后,皆有一套公式可循。有个广告人曾说:“学习的本质一直是学到一个看事情的方法。”这本小书给予读者的不是一套教条式准则,而是作为一个创意工作者看待事物应有的方法。这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一个中心主题使它变得经典耐回味。因为它让人明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重要性——

每一个闪闪发光的创意广告背后,是漫长的积累和沉淀。

本书的条理很清晰,杨杰美分五个步骤解读“创意是怎么来的”。这套公式看起来简单,背后却大有乾坤。这也正是设计师王艾莉评价其为“这是一本很小的大书”的原因。不过一万五千字,包含的东西却太多太多。

以下是五个杨杰美阐释的创意生产的步骤:

首先,收集原始素材——包括与你工作主题直接相关的素材以及你平时累积的一般性素材。

第二,在脑海里将这些素材加以咀嚼、消化和吸收。

第三,孵蛋阶段:将问题交给你的潜意识进行统整。

第四,创意的诞生,也就是“啊!我找到了!”的阶段。

最后,将你的创意做进一步修正与发展,以符合实际用途。

杨杰美说:“这套公式说来容易,做起来却相当困难,你必须下苦功进行心智的锻炼才行,因此有人虽然相信,却无法付诸实践。”“心智锻炼”四个字很好地概括他阐释的五个步骤。创意生产的魅力在于,它是依靠人用心去感受创造的,并最终以心化心去引起他人共鸣。创意生产是一门需要观察的艺术,并把观察作为一种持久的习惯。我想,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对无论哪个行业来说,都是有裨益的吧。

作者在书的前半部分并没开门见山地论述五条步骤。而是讲述这五条步骤的由来和创意人拥有的特质。先从肯定创意的天赋性,而后再讨论其后天努力的结果。在论述“天赋性”这一部分中,“帕雷托法则”使我印象深刻。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在他的著作《心灵与社会》中讲到,世上的人大略可分为两类,他分别以法文“speculator”与“rentier”称之。其中“speculator”大约可译为“投机者”,其类型特征是“不断专注于新组合的可能性”,这一类人不轻易满足现状,总是思索改变之道;“rentier”近似于股东的意思,这类人喜欢一成不变的稳定生活、缺乏想象力、个性保守,往往被投机者所操纵。这两类人的确是存在的,并且显而易见,“speculator”更具创造力和天赋,这也是创意生产的前提。你必须不满于现状,必须思变,也就有遇见未知创造新知的可能。杨杰美说:“一个人只要对广告感兴趣,他(她)或许就是这个世界的重建者之一。”因为其乐于改变,他认为兴趣第一,有兴趣已是“speculator”的一种特质,而后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刻意的努力和熟练的技巧而进步的。这无疑给了许多beginner信心。他还引用尤金·奥尼尔的一句话:“尽管不是每个上帝的子民都拥有翅膀,但我们仍期待自己正是拥有翅膀的人。”这是一种可贵的信念。

之后就是大篇幅地论述如何“锻炼心智”。杨杰美提出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创意不过是旧元素的重新组合”;第二个原则是“要将旧元素重新组合,主要有赖于以下这项能力:能看到不同事物间的关联性。”他把这归为一种心理习惯。在书中,他将广告和心理治疗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举例说明。“心理治疗师发现,语言在病人生命中发挥非常深远的影响力——语言是情绪经验的表征,一旦了解这一点,敏于察觉事物关联性的人此时可能脑海中浮现了好几个广告想法。”这是很重要的能力,因为看得出事物间关联性即能看出每一个事实背后的普适性原则。而我还想补充的是,这一能力对人的逻辑思维、理性思维的锻炼也是极有帮助的。杨杰美在最后也提出锻炼这一能力的方法——研读社会学著作,如范伯伦的《有间阶级论》和黎士曼的《寂寞的群众》。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作者给出的一个原则之后会给出一个解决方法,而不是仅空洞地论述原则。所以在读者反馈中许多人说按着书中的方法实践确有成效。对于阅读体验而言这的确给人一个十分舒服清晰的框架。

对于收集素材,作者概括了几个重要的点:观察,好奇心,持续收集,广泛涉猎,分类。我想这也是创意产业的迷人之处,因为你每一天每一刻都在接触新鲜事物。“有些素材,你只要收集一次就够,有些确是你一辈子都要关心的。”这就像人和事,一些是过眼云烟,一些却是让你一辈子受用和感恩的。收集之后的消化,就是找出关联性的过程。这里再次强调此能力的重要性。这一部分作者提到间接角度看问题。“我们甚至可以说,事物的意义是‘听’出来而不是看出来的。创意人在进行这个过程时,很容易被认为心不在焉。”这一阶段也到了灵感涌现的阶段。这阶段像完成一幅拼图,把每一块涌现的灵感做及时的记录,然后进行拼合。再下一个阶段就很神奇了,像等待化学反应的发生。“请彻底放下问题,改做一些其他事,比方说听音乐、看戏、看电影、读诗、读侦探小说。总之,只要能刺激你的想象或感受都好。”即把一切交给潜意识去完成。我想这个过程是创意生产最具惊喜和考验耐心的过程。这一阶段的信念是等待。等待你脑中所有思绪的碰撞和融合,在灵感的水龙头打开那一刻,创意倾泻而出。

“创意就是这么来的:一开始你缪力以赴,接着你放下努力,让自己放松和休息一段时间,接着,创意就出现了。”这种出现无疑是美丽的,但并不意味着创意生产的完成。最终阶段是你的创造经得起考验:将你的创意拿给有眼光的人看。一个广告人说过,广告最忌设计师自我感觉良好。毕竟你的创意要投入市场获得实效,而不是自我欣赏。对于将创意给有眼光的人看并提出建设性批评,杨杰美还提到一点:“一旦你这么做,你将得到一个意外的收获。你会发现,良好的创意具有自我扩充的特质。它会激发看得见的它的人产生更多的想法,让它变得更加完备。结果,原本被你忽视的某些可能性,或许因而开发出来。”这也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创意不是一个人的死胡同,而是多种眼光的共鸣。这种碰撞亦是美丽的。

在书的最后,杨杰美再次强调了一个原则:不断拓展自己的人生经验(包括自身的亲身体验和透过他人所得到的间接体验)。我想这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原则。心智的锻炼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沉淀。你看的事物越多,你的感受就越全面深刻。人最怕的是禁锢自己的思维和视野。直接去感受生活才能获得最直接且深刻的灵感。这是很多人都忽视的。轻易去听信别人容易造成自己的迷失,也容易束缚住自己,有人把这叫做“二手生活”,而我称其为“二手灵感”。或许你觉得那个灵感从自己脑中生出,但实际上还是受别人的框架影响。心智的锻炼就在于锻炼自己的判断力和感受力。

创意的生产是个过程,不具偶然。而我一直相信沉淀的力量。


Hi, I'm Dilyzer.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