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份竞赛强校名单,请收好 | 创知路深度分析

 长沙7喜 2017-12-07


高中竞赛,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随着五大学科竞赛全国决赛结果相继公布,一些机构把全国各高中的金牌数进行简单相加,得出哪些高中是当今的竞赛强校,哪些高中已是“辉煌不再”。

不得不说,这挺扯,也毫无技术含量。

问题出在哪里呢?

忽略了竞赛营、金秋营、飞签。

在竞赛招生体系当中,除了金牌和集训队,高校举办的金秋营等各种竞赛营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上一篇文章《只拿了竞赛省一,要过清北自主招生初审为什么那么难?》中所呈现的数据显示,通过各种竞赛营取得签约、降分的竞赛生,已占半壁江山。

其中通过签约、保送录取清华的65名数学竞赛生中,有52人均是通过金秋营等各种竞赛营取得签约并最终录取。

而且,竞赛进不进省队,还有很多因素,比如查分调整(你懂的),比如省队人数(本省、本校是否承办全国决赛)。

真要论强弱,得看最后取得竞赛签约加分的实际人数,那才是实力的体现。

本文接下来,就用翔实的数据,带你领略国内竞赛强校的风采。

  ◆  

到底哪些高中才是竞赛强校?

由于2018届清北竞赛签约情况尚未完全确定,我们以2017届考生为样本。

我们也先按照一些机构“简单相加”的方法,得出一个基于全国决赛金牌统计的高中排行榜。

但这真的能完全反映,中学的竞赛实力吗?

那些拿了省一就飞签的学生呢?

那些金秋营中大杀四方斩获签约的学生呢?

不同竞赛学科的情况,一样吗?

如果我们将所有通过进入国家集训队保送、取得国决金牌签约、通过各种竞赛营取得签约清北降分的学生进行统计,会得到与上表并不相同的结果。

而这才是真正的竞赛强校风云榜:

在金牌榜上排名第一的人大附中,在保送签约榜上排名第八。而金牌榜上排名第27的石家庄二中,在保送签约榜上则进入了前十。

而且可以看出:人大附中最终取得签约的学生人数与金牌人数完全相同。

与之相比,雅礼中学、长郡中学、华中师大一附中、杭州二中、武汉二中等学校,都有相当比例的未获得金牌,但最终仍然取得签约的学生。

这些学生,都是飞签、金秋营等竞赛营中的佼佼者。

  ◆  

五大学科竞赛的强校是哪些?

将不同学科的竞赛保送/签约分开来看,能够很清晰地看出五大学科竞赛的竞赛强校,到底有哪些?

数学竞赛2017届签约保送榜中,雅礼中学武汉二中高居榜首,镇海中学上海中学成都七中乐成寄宿人大附中长郡中学华南师大附华中师大一附紧随其后。

不得不在这点一下上中和乐成两个数学竞赛领域里的有独特地位的学校。

物理竞赛签约保送榜中,两湖实力仍然强劲,长郡中学雅礼中学华中师大一附湖师大附中位居前列杭二中人大附中河北衡水中学亦成绩斐然。黄冈中学石家庄二中十一学校大连育明等竞赛强校也出现在榜上。

化学竞赛签约保送榜中,除了长郡中学雅礼中学、杭二中等熟悉的名字你会发现,吉大附中出现在了前十的名单里。一个当时仅建校六年的高中,即使早有初中部,把握良好生源,能在竞赛中取得如此成绩,其发展路径值得研究。

生物竞赛2017届签约保送榜中,高居榜首的不再是两湖浙江,而是绵阳中学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郑州外国语学校大连二十四中,当然还有巴蜀中学进入前十名单。

信息竞赛签约保送榜中,竞赛强校的分布进一步向两湖浙江以外的省份扩展,除雅礼中学、巴蜀中学、人大附中、成都七中、学军中学外绵阳南山中学、绍兴一中、安师大附中、中山纪念中学、石门中学亦出现在前列。

这也说明着,竞赛越冷门,风险收益也越大。

如果分科来看,不难发现:

在签约保送人数相对较少的生物、信息学竞赛上,一些新兴省份的强校,诸如四川、重庆、广东等,都有突出的成绩。

但在签约保送人数更多的数学、物理、化学三科竞赛上,湖南、湖北、浙江的强校优势仍然非常稳固。

强省之强更体现在政策上,数理化竞赛进入省队往往就可以获得签约。而以省一等奖为报名条件的数理化三科的金秋营等竞赛营,亦进一步放大了竞赛强省的横向竞争能力。而这些营无一例外为全国竞争,就很容易理解了。

  ◆  

强校之强,在于何处

观当今竞赛之格局,强校之强,并不在于师资和生源,更在于完备的竞赛培养体系和成熟的竞赛环境。

以传统的竞赛强省湖南为例:

有竞赛实力的学生,在直升考试或杯赛(澄池杯/攀登杯/新苗杯等)中取得优异成绩,初三直升本部,无需参加中考,并进入竞赛班学习。在升入高一前,由高中本部教练给学生教授高中课内知识。

高考内容结束后,大面积竞赛知识的学习开始,并逐步加深难度,构建竞赛的知识体系。竞赛教练的职能,则变成了“管理”,管理学生的学习进度、安排学生的外出上课、组织多轮次测试互评等等。

在这一阶段,学校就会组织已经进入集训队保送的学长,与低年级竞赛同学一起交流讨论,陪伴学生进行大量的刷题和与之配套的答疑。这时候,一些真正有竞赛水平的同学被筛选出来,冲击省队。

在完成了竞赛体系构建的工作后,竞赛生们开始他们最为劳顿的一个阶段,就是奔赴各地,追随知名竞赛教练,跟着他们的全国巡讲,听他们专题性质的讲座。有的放矢地进一步拔高学生竞赛水平。

环环相扣,步步扎实。

“竞赛培养模式”加上“竞赛学习环境”,再加上学生无后顾之忧地全力投入,和竞赛教练精细化的管理,体系化地出成绩,已是必然。

纵观其他省份的强校,十一学校作为靠竞赛崛起的学校,其故事大家已经熟悉成都七中近几年竞赛的强势表现,往往都能找到曾经竞赛强省强校走过的路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