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楷和行书区别在哪?

 360doe891 2017-12-08

《行书之美》

楷法多于草法的称“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安书楷/整理,编写这些资料旨在汉字书写文化普及,激发人们热爱传统文化。不妥处,海涵。)


行书在隶书基础上发展而来,介于楷书、草书之间,是为弥补楷书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即“行走”之意。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称“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唐张怀灌《书断》卷上云:“行书者,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书断》卷中又云:德升“以造行草擅名。虽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

行书自汉代产生至今,经久不衰,其间涌现出大量的名家名作。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的颜真卿,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都是行书大家。



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



在历代行书作品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后世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一些朋友在兰亭举行集会,其间,大家即兴写了许多诗篇,《兰亭序》就是王羲之在此情景下即兴书写的一篇序文手稿。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笔法、结构、章法都很完美。其中二十个多个“之”字,无一雷同。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的这件作品非常满意,后来又重写了几遍,但都没达到同样的效果,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宝留给子孙后代。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敕令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了一些摹本。此外,现还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名家的临本传世。而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葬于昭陵。

逸少本是仙,神游山水间。

清池尽染墨,兰亭美名传。

(安書楷)


此本传为冯承素摹本,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此本最能体现王羲之书法神清骨秀、遒媚多姿的艺术风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 文征明 《兰亭雅集图》

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 王羲之《兰亭序》慨叹岁月匆匆,不知老之将至。

兰亭名扬天下,魏晋风流高雅。

文书千载双璧,世人膜拜芳华。

逸少倜傥不羁,坦腹东床佳话。

书法蜕古去拙,行云流水潇洒。

生来仙风道骨,超然意气风发。

蚕茧鼠须落墨,信手妙笔生花。

崇山峻岭修竹,曲水流觞清嘉。

天朗气清观道,畅叙幽情烟霞。

感怀人生际遇,功名利禄浮华。

生死皆为虚诞,匆匆一梦天涯。

《兰亭.梦》(安书楷/文)



欧阳询临《兰亭序》,传说欧阳询所临《兰亭序》最为逼真,遂刻于石上。因宋代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被李学究在定武(今河北正定)发现,故称“定武本”。



褚遂良 临《兰亭序》

褚河南,书雁塔。

承晋韵,意风发。

如蝉翼,似轻纱。

洛神指,幽兰花。

质高冷,容月华。

姿惊鸿,势天马。

灵飞动,舞云霞。

通神旨,大教化。

丁酉秋月 安书楷《品味褚遂良》


虞世南 临《兰亭序》

王羲之其他行书名帖欣赏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何如、奉橘》二帖



王羲之《孔侍中帖》



王羲之《丧乱帖》



王羲之《二谢、得示》二帖

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为祭奠在抵抗安禄山叛乱期间,壮烈牺牲的侄子季明而写的一篇祭文。通篇波澜起伏,痛快淋漓。能深切感受到颜真卿当时那种痛断心肝的情景,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愈加凝重峻涩,神采飞动。元朝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才华横溢,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行书代表作品,是他被贬到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抒发人生感叹时写下的诗作。诗写得苍凉惆怅,其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环境下有感而发的。通篇将心境、诗境、情境都融入到点画之中,或中锋,或侧锋,浑然天成。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借问明月几时有,把酒怅然问青天。

诗中仙翁李太白,词里宗师苏子瞻。

文华才情冠古今,怎奈命运总多舛。

滔滔大江东流去,英雄有泪不轻弹。

率性直言难入耳,乌史台前命一悬。

谪居黄州逢苦雨,寒食时节更心寒。

破灶空庖烧湿苇,荷锄东坡学陶潜。

悟得红尘梦一场,几度秋凉人世间。

丁酉秋月 安书楷《苏轼》

王珣《伯远帖》



王珣,字元琳,小字法护。东晋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伯远帖》是王珣问候亲友疾病的一封信,为早期行书的典范之作。其书法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通篇用笔精熟,疏朗飘逸,从平和的文字中可以洞窥到东晋一代的“尚韵”的书风。《伯远帖》是十分难得的东晋名人法书真迹,且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视为稀世珍宝。

清高宗弘历(乾隆)把《伯远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定为“三希帖”,还以“三希”为名,编刻大型法书丛帖,这就是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献之《廿九日帖》

《廿九日帖》用笔风流俊美,秀媚飘洒,笔意连贯而舒展,章法生动,回味无穷,是研究王氏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此帖原迹已失,存世本为唐代双勾廓填本,现藏辽宁博物馆。



王献之《地黄汤帖》


王献之《鸭头丸帖》

大令乃奇才,书不染尘埃。

玉版中秋迹,盛名传千载。

(安書楷)

献之情感路波折……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俗称《集王圣教》(以有别于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十二月刻。由怀仁和尚以内府所藏王羲之书法真迹进行勾摹、集缀而成,由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现藏陕西省西安碑林。

此碑点画气韵生动,充分体现了王羲之书法的特点,达到了自然天成的境界,为历代书家所重视。

唐《怀仁集王圣教序》

集王圣教,不朽经典。怀仁匠心,天地可鉴。

二十余载,精琢细研。书圣风貌,光彩呈现。

姿俱龙虎,美轮美奂。后世书者,膜拜感叹。

太宗文华,日月比肩。励精图治,盛世贞观。

垂衣作序,珪璋诗篇。洞晓阴阳,通达圣贤。

太子厚德,记以自谦。咸亨立石,七佛永年。

圣僧玄奘,六尘超然。舍身求法,不畏艰险。

百重寒暑,万里山川。千古无对,寻真梦圆。

苍穹茫茫,浩瀚无边。化生万物,妙道凝玄。

大道不器,大美不言。悠悠华夏,薪火相传。

(丁酉立秋 安书楷《临圣教序有感》急就之,不妥处,海涵。)

李邕《云麾将军碑》



李邕(675-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唐代书法家。人称“李北海”。李邕以文才著称于世,尤善长撰写碑志。

《云麾将军碑》,又名《李思训碑》。此碑用行书写成,可以说是碑之变革。其书法个性鲜明,笔力遒劲,结字取势纵长,左低右高,深有爽朗峻拔之感。

杨凝式《韭花帖》



杨凝式,是我国五代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字景度,号虚白,陕西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杨少师”。曾一度在洛阳过着一种佯狂的生活,因此当时人们称他为“杨风(疯)子”。

《韭花帖》接近于行楷书,为杨凝式的代表作。是杨凝式在昼寝乍起,腹中感到非常饥饿时,得以美食充腹之后,信笔写下的几行字。通篇用笔自然生动,妙趣横生,令人叫绝。这信手随笔的书札已成了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现藏台北兰千山馆。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松风阁诗帖》是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的行书代表作品,其书法韵味十足,结体中宫紧敛,四周舒放,提顿起伏,潇洒自如,堪称行书之精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米芾《蜀素帖》



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北宋书画家,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有“米襄阳”之称。擅长临摹古人书法,可以达到乱真程度。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且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他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省生产的一种质地精良的丝织品,上边织有乌丝栏,制作非常讲究。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装裱成长卷,期待名家在上边题字,可是传了三代,竟没有人敢写。因为丝织品的纹理粗糙,滞涩难写,书法功力不深厚的人写不好。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时,三十八岁的米芾见到这件珍品后,提笔一挥而就,在上边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诗,这就是著名的《蜀素帖》。笔法提按分明,八面出锋,富于变化,率意自然。通篇明快清劲,神采飘逸,精彩动人。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蔡襄《蒙惠帖》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迁甫田。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谥忠惠。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传说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应该是蔡京,只因蔡京“人品奸恶”,后来人们用蔡襄取代了蔡京。

《蒙惠帖》为行楷作品。取法《兰亭序》而又参以颜鲁公敦厚沉稳的成分,继而宏大了宋代行书尺牍书法的艺术内涵,使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新时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是赵孟頫的行书代表作品(《前后赤壁赋》为宋代苏轼名篇),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用笔圆润遒劲,流美自然,宛转含蓄,布白疏朗从容,神彩飘逸,尽得魏晋之风韵。

董其昌《酒德颂》



董其昌,明代著名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 今上海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世称“董香光”、“董文敏”、“董华亭”。董其昌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赵孟頫等诸家。董其昌学识渊博,精通禅理,是一位集大成的书画家,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其《画禅室随笔》是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

文征明《行书千字文》



文征明(1470——1559),明代著名书画家。初名壁(也作璧),征名是他的字,后来又改字征仲,祖籍衡山,自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斋名停云馆。长洲(今苏州)人,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

早年因为字写得不好而不许参加乡试,因而发愤图强,终于成为诗、文、书画方面的全才,为“吴门画派”的领袖人物。文征明和沈周、唐寅(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文征明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文征明书法各体皆善,尤其以行书、楷书为人所称道。文徵明享年90岁,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文征明的儿子文彭、文嘉在书法上也很有成就,其中文彭还是明代篆刻的一代宗师。

唐寅《落花诗册》




“明四家”之一的唐寅,被誉为明代中期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1470年3月6日),死于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1524年1月7日)。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装疯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逝。

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终。 唐寅工诗文,其诗多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著有《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唐寅 《落花诗册》简介

明代书画家沈周因丧子而撰写落花七律十首,此为唐寅和之《落花诗册》共30首。他看到地上落英满布,联系起自己的坎坷遭遇,怅然不已,抒发了心中愤慨之作。此幅《落花诗》是唐寅传世的书法代表作之-,当为其较早所书,用笔圆转妍美,玉骨丰肌,风流潇酒,温文尔雅。

  唐寅一生曾多次书写落花诗,每次所录诗作的数量不同,内容不同,书法风格也不尽相同,目前所知的分别藏于苏州市博物馆、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辽宁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

行书之美,尽在其中……

薪火之路,薪火相传……

安書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