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处不雕,有处皆刻

 自华居 2017-12-08

旧时,徽州木雕多用于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其分布之广在全国首屈一指,遍及城乡,民居宅院的屏风、窗棂、拦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民用旦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

徽州木雕是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之一,与具有徽派风格的石雕、砖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木并称徽州三雕。徽州山区盛产木材、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是砖木石结构,尤以使用木料为多,所以,就有了木雕艺人发挥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

木雕工艺的内容:有写实的具象的,有写意的、变体(形)抽象的,可以说无所不包,只是在使用范围和对象上各异,内容布局有所侧重。

木雕工艺的原料: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

木雕工艺的工具:

画草图需要的弓把与夹仔。

叩槌,即敲击凿子用的木槌。

方凿刀,即平口刀。

方湖刀,刀刃稍弧形,用来做出稍有弧度的形状。

圆凿刀,刀刃弧形,用来做出较圆的形状。

挠凿刀,刀口翘起与刀梗成一定角度,用于削平深层其它刀不能触及的地方。

雕刀,刀刃成锐角形,用于刻划线条、花纹。

毛尾刀,镂空雕刻的特制刃刀,形成长锐角形,用于侧面的造型刻画。

从元末明初至清末民初,徽商崛起,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的明星商人。他们发家致富后,遵循儒家文化传统,纷纷回故乡置良田、造豪宅,并以木雕技艺雕梁画栋进行内部装修,形成了一股徽州民居木雕艺术装饰风尚。而文化的基因,杂交文化冲撞的开放,使得徽商在木雕艺术中更多的追求儒家文化的气息,并使其成为具有鲜明的儒家文化特色的木雕艺术流派。

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风格拙朴粗犷,以平面浅浮雕手法为主。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炬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渐向精朗细刻过渡,以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入清以后,对木雕装饰美感的追求更为强烈,涂金透镂,穷根华丽,虽为精工,但有时反而过于繁琐。

徽商在明清经济上的地位早已载入史册,但徽商通过民间木雕来传播儒学,却一直被学术界所忽视。要知道儒林文苑,虽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但文字的魅力总是逊色于艺术形象的。尤其对于那些平平淡淡生活在乡村僻野的乡民、农妇、幼童,他们在日常起居时,就能处处感染到宅门窗部、飞檐、桌椅、床塌、窗口以传播儒家学说为特征的木雕道教故事图、案世同居图、恶让中庸图等。那种潜移默化的儒家文化熏陶、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村民,民风纯朴、文化浓郁,如在安徽已被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宏村,村民就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西递、宏村之所以能被联合国有关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自然村落是环境因素,明清民居是古建筑因素、明清木雕是古文化因素。也可以这样说,西递、宏村保留下来的明清徽州木雕,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并被载入世界文化史。

徽州木雕的特点在于有戏剧特写镜头之感。对人物和环境表现,手法均很简练,常使用象征和夸张的方法。为突出重要部分,往往出现人大于房屋,人大于山。一间屋子伸出一至两个人头,就把这房屋占满了。

徽州古民居一般都不向外开窗户。而是向着房屋中间的天井部位开木结构的窗户。窗扇基本都是用镂空花雕,既注意光源又为了空气流通。窗格扇下沿用平板饰以细腻的雕刻,在窗户三分之一的下部往往配有窗栏板,方言叫“槛窗衣”,意为窗户的衣裳,既可遮挡视线,又可遮挡从天井方向飘落的斜风斜雨。同时又不影响房间的采光,这是徽州民居很有地方特色的装饰物。

徽州民居大多依山傍水,他们把民居建筑和所在环境看成一体。因此无论是人们所选择的自然环境,还是人工配置的山水花木,总是和建筑,雕刻装饰共同构筑成充满艺术气氛的文化空间。

民居的前庭或庭侧布置有小型庭院或小花园,缀置花坛,水池,植以花木,摆放盆景。粉墙上饰以砖雕,石雕花窗,或放长条石桌、石凳,点缀小品,使建筑、山水、花木融为一体,庭院小,颇得园林之趣,体现了建筑的有机功能。

特别鲜明突出的是白墙黑瓦和马头墙,它们层层叠叠高低有致,长短相同,轮廓清晰,这些特点在这里均得充分体现。同时它也是木雕中风光浮雕的蓝图,即便是人物活动的木雕,其衬景,也是从徽州园林中摄取范本的。

徽州木雕属于我国民间木雕史上的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如果把中国传统木雕技艺比作是一张“文化试卷”,那么我们可以将徽州木雕批阅为“状元”。

与宋元时期的戏曲、明清时期的诗词呈现出的弱不禁风的病态美不同,徽州木雕抓住最能代表人物或事件的特征,用简约的手段带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艺术感受,焕发出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调。

徽州古建筑中的砖、木、石三雕,在我国明、清建筑史上别具一格,饮誉海内。而由于岁月的变迁,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一座座现代化的“洋”房,吞没和替代了古老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宅,灿烂的徽州古文化中精华之一的古民居及其古建筑正在逐渐消失。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徽州木雕已然是变迁中仍被保留下来的艺术。

@寻根青年

用我们的方式保护老手艺

让中华文化传统历久弥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