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次圣典结集

 南山_松柏 2017-12-08

(巴利语:Dutiya-saṅgati),或佛教第二次结集,又称七百结集,在佛陀入般涅槃一百年时,地点在韦沙离城(Vesali),主持人是亚萨·咖甘嗒咖子(Yasa kakandakaputta),参加者是七百位阿拉汉。

缘起

当时是苏苏那嘎之子咖拉首王(Susunāgaputta Kālāsoka)统治时期。东方韦沙离城的瓦基族比库乖违律制,谬行所谓的“十事”(dasavatthukā):

1. 角盐净(kappati siṅgiloṇakappa):允许将盐贮存在器皿中,在无盐时食用。
2. 二指净(kappati dvaṅgulakappa):允许在日影过两指量的非时中进食。
3. 村中净(kappati gāmantarakappa):允许已足食后又进入村落中食用非剩余的食物。
4. 住所净(kappati āvāsakappa):允许许多住所在同一界内却不共同诵戒。
5. 同意净(kappati anumatikappa):允许心想“我们将请前来的比库们同意”而别众作甘马
6. 习惯净(kappati āciṇṇakappa):可以依照戒师、老师的习惯而遵行。
7. 不搅乳净(kappati amathitakappa):对于已非乳状、但尚未变成凝乳的牛奶,允许在足食后饮用这种非剩余的牛奶。
8. 饮未发醇酒净(kappati jaḷogiṃ pātuṃ):允许饮用虽经发酵、但尚未酿成酒的饮料。
9. 无缘坐具净(kappati adasakaṃ nisādanaṃ):允许使用没缝有边的坐具。
10. 金银净(kappati jātarūparajataṃ):允许接受金银钱。[1]

当时,有位西方的长老亚萨·咖甘哒咖子 (Yasa kakandakaputta)来到韦沙离城,见到住在韦沙离城的瓦基族比库们向在家人要钱。他们在每个月的斋日(uposatha)用铜钵装满水后,放在比库僧众中,开口向前来的在家人乞钱:“朋友们,你们给僧众钱吧!僧众们需要资财。”长老见到之后,对韦沙离的居士们说:“朋友们,请不要给僧众们金钱,金银对沙门释迦子是不允许的,沙门释迦子不能使用金银,沙门释迦子不能接受金银,沙门释迦子放弃珠宝黄金、远离金银。”但那些居士听了之后,仍然将钱布施给僧众。

当时,瓦基族的比库们将所乞得的钱收齐后,再平分给所有的比库,但亚萨尊者不肯接受。那些比库很气愤,指责亚萨尊者骂詈、诽谤有信心的居士,使他们失去信心,要他向居士们道歉,并要举他的罪。于是亚萨尊者到巴韦亚(Pāveyyaka)、阿槃提南路(Avantidakkhiṇāpathaka)等地方,邀请了许多长老、上座一起来到韦沙离城,共同裁决这件事情。当时前来参加裁决的一共有七百位比库。其中还有一位达上已经有120瓦萨的地上僧中长老名叫萨拔咖弥(Sabbakāmi),他还是阿难尊者的弟子,于是请他作为僧中的长老。

刚开始时由于人数众多,讨论没有结果,于是双方各选了四位大长老作为代表,在韦沙离城的瓦离咖园(Vālikārāma)中共同判决瓦基族比库们提出的“十事”到底符不符合戒律。在会议上,由雷瓦德(Revata)长老逐一询问,再由萨拔咖弥长老依律逐一作答,结果,大长老们一致认为瓦基族比库所作的这十种行为是邪法、邪律,偏离导师的教导(Itipimāni dasavatthuni uddhammāni, ubbinayāni, apagatasatthusāsanāni.)。[2]

结集

平息了诤事后,长老们决定再结集法与律,于是挑选了三藏持者、证得无碍解智的七百位比库在瓦离咖园中会集,像第一次结集时大咖沙巴长老一样,重新结集合诵了一切法与律。这次结集一共花了八个月的时间。由于这次结集有七百位阿拉汉参加,所以称为“七百结集”(Sattasatika saṅgati)或“第二次结集”(Dutiya-saṅgati)。又为了纪念亚萨长老为维护戒律严净的热忱,这次结集也称为“亚萨长老结集” (Yasatthera-saṅgati)。[3]

上座部的确立

瓦基族的比库们不肯接受上座僧团的如法决议,他们另外纠集了一万个出家人,说:“他们既然把这些行为说成是邪法、邪律,但是我们人数更多,我们另行作表决。”于是他们另立僧团,另行编辑自己的三藏,称为大集结。[4]

从那时开始,佛教僧团开始有了部派的分歧。当时,由于参加第二次结集的是以长老、上座为主,因此称为「上座部」(Theravāda);

而瓦基族方面由于人多势众,因此称为「大众部」(Mahāsaṅghika)。

这是佛教的第一次分裂,又称为“根本分裂”。此后,部派之间继续分裂,先后成立的部派相传有十八部或二十部之多,佛教史进入了“部派佛教时期”。

上座部佛教由此开始确立,如《律藏》的复注《去除疑惑》中说:

所有的上座之说是指收录于两次结集的圣典,它不同于大众部等部派的主张,故称为“上座部”。

又此分别说部是由马哈咖沙巴长老等无混杂地保持下来的,称为‘上座部’。

参见条目

外部连接

注释与引用

  1. 跳转 大史》第四章:迦罗阿育王即位后的第十年末,离正觉者般涅槃正好是一百年。那时,吠舍离国有许多跋耆子比丘说明「角盐净」、「二指净」、「他聚落净」、「住处净」、「赞同净」、「所习净」、「不搅乱净」、「饮阇楼伽酒净」、「无缘坐具净」、「金银净」等十事「合法」。正在跋耆国漫游的耶舍长老听说了这批无耻之徒此事,就到大林寺去召集僧众。他是婆罗门迦干陀迦的儿于,具有六神通。他们在布萨堂里放置了盛水的铜钵以后,对信徒们说:「你们对僧团施舍铜钱等物吧。」「这不合法,不能施舍。」长老阻止道。他们向耶舍长老忏侮。他要求一个人陪伴,他便与那人一起进了城。他向市民们解释,他的话是符合教法的。
  2. 跳转 此事记载于《大史》、《善见律毗婆沙》、《十诵律》、《四分律》、《五分律》等。
  3. 跳转 大史》第四章:那时,离婆多(Revata)长老为使妙法久住,为结集正法,他从所有的比丘中挑出具有四无碍智等并精通三藏的七百阿罗汉比丘。他们都在婆利迦园,在迦罗阿育王的保护下,以离婆多长老为上首,举行了法结集。他们采取了从前制定的法和以后所说的法,历时八个月始完成了结集。这样举行了第二次结集后,他们这些著名的长老终于消除了失误,适时入灭。
  4. 跳转 岛史》:为上座所放逐者,恶比丘跋耆(瓦基)等,……集一万人,而为法之结集,故名大结集。大结集比丘,违背教法,破坏根本集录,另为集录。……弃甚深经律之一分,别作相似经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