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利语藏经

 南山_松柏 2017-12-08

Pāli-Canon),又作巴利三藏(Pāli-Tripiṭaka)、巴利圣典、南传大藏经,指源自上座部分别说部之斯里兰卡大寺所传的佛教藏经,用巴利语传诵记录,为早期佛教经典,历史上有六次佛教圣典结集。

巴利三藏分为律藏经藏论藏,最主要的部分,编于佛灭之年便举行的王舍城第一次圣典结集。佛灭一百年后举行的韦沙离城第二次结集有所发展。佛灭二百年后举行的巴嗒厘子城第三次结集,巴利三藏正式定型。这些三藏典籍是由摩哂陀长老传入斯里兰卡的。

第一次圣典结集

第一次结集的时间是在佛陀入灭三个月之后,僧团开始入雨安居。在雨安居的第一个月时间,僧众对房子进行修理,准备结集的工作。从雨安居的第二个月开始,就在马嘎塔国(Magadha)的首都王舍城(Rajagaha)进行了圣典的结集。当时的主持人是佛陀的大弟子马哈咖沙巴尊者(Mahākassapa),一共有五百位大阿拉汉[1]。当时,先由伍巴离(Upāli)尊者诵出《律藏》,然后再由阿难尊者诵出《经藏》。

第二次圣典结集

第二次圣典结集是在佛灭一百年,即佛陀入般涅槃一百年,那时是公元前444年。地点在韦沙离城(Vesālī),主持人是亚萨·咖甘嗒咖子(Yasa kakandakaputta),参加者是七百位阿拉汉。

第三次圣典结集

佛灭二百多年,阿首咖王(Asoka)到阿厚岗嘎山(Ahoganga pabbata)中迎请了当时有名的摩嘎离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大长老前来淘汰外道、整顿僧团。之后,摩嘎离之子帝思长老在当时的首都巴嗒厘子城(Pāṭaliputta)主持举行了第三次圣典结集,并以阿首咖王为外护。这次圣典结集一共有一千位阿拉汉参加。在这一次结集中,完整地诵出了《律藏》、《经藏》和《论藏》三藏。

第三次圣典结集之后,僧团做出决定,派了九个弘法使团到印度国内外各地去弘扬佛法。其中的第八个使团由索纳(Sona)尊者、伍答拉(Uttara)尊者带领到了金地(Suvanna-bhumi)。金地位于今天缅甸南部的达通(Thaton)至泰国中南部的佛统府一带地区。成为缅甸佛教的发源地。其中第九个使团由阿拉汉马兴德尊者带领,到了狮子洲(Sihala-dipa),即现在的斯里兰卡(Sri Lanka)。

巴利语的来源

南传上座部佛教所使用的经典语言称为巴利语(Pāli)。「巴利」原来并不是语言,而是圣典或佛语的意思。巴利语属于古印度中国(Majjhima janapada)即中印度一带地区的方言。

佛陀在世的时候,佛陀所说的是马嘎塔这一带的方言,佛陀反对用梵语来统一佛语[2],比库们都用马嘎塔一带的方言来传诵佛语,亦即现在所说的巴利语(Pāli-bhāsa)或根本语(Mūla-bhāsa)。

第一次结集是在王舍城,是当时马嘎塔国的首都;第二次结集是在恒河北岸的韦沙离城,是当时瓦基国的首都;第三次结集也是在马嘎塔国的首都巴嗒厘子城。在阿首咖王的时候,首都虽然已经迁到了恒河南岸,但还是在马嘎塔国。当时这一带地区所使用的语言都叫马嘎底语(Magadhi),即马嘎塔的方言。

第三次结集之后,以马嘎底语为载体的佛教经典传到了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方。虽然这些地区原来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为了表示对圣典的尊重,那些长老们不敢随意改变佛陀的语言,于是直接用马嘎底语来传诵经典。乃至到现在,当比库们在诵经的时候,并不用自己的语言,而是用巴利语。

「巴利语」是佛灭一千年左右才开始使用的名称,古代一直都叫「马嘎底语」(Magadha bhāsa)或根本语(Mūla-bhāsa),也叫Buddha-vacana,即佛陀的语言。因为语言经常会改变,马嘎底语后来在印度失传了,但是这种语言至今仍然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被保留和使用着。现在上座部国家的比库们平时并不是讲巴利语,这种语言只是用来诵经,用来记载圣典,所以叫做「圣典语」。圣典叫巴利(Pāli),于是记载圣典的语言就叫巴利语。

巴利三藏版本

巴利三藏自第一次结集一来都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记忆传诵,首次记载于文字是发生于公元前 29 年第四次结集,斯里兰卡的大阿拉汉Maharakkhita和五百位阿拉汉以第一次圣典结集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并将其写在棕榈叶上(叶片书)。从这之后,叶片书传播和出现在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老挝等地,但南方上座部佛教国家气候潮湿,不利于写本的保存,18世纪之前的写本几乎没有能保存到现在的。

公元 1871 年的第五次结集由三位阿拉汉主领,分别为Mahathera Jagarabhivamsa、Narindabhidaja、和Mahathera Sumangalasami。其中还有 2400 位僧侣。整个结集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方式也和第一次结集一样的严谨。这次结集将所有的经文撰写在 729 块大理石上,并将它建成了佛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书」。每片大理石有 5 inch 高,5.5 feet 长,和 3.5 feet 宽。佛塔名为 Kuthodaw Pagoda (缅甸固都陶佛塔)∶[Largest Books](世界最大的书)

巴利三藏最早的印刷本1900年在缅甸出版,38卷。现代比较容易获得的巴利语藏经的版本有:

  • 巴利圣典协会(Pali Text Society,PTS)版:1877年─1927年间,英国学者戴维斯于伦敦成立“巴利圣典协会”,将巴利语圣典之大部分以罗马字出版,57卷,含索引。1952年巴利圣典协会陆续出版巴利三藏用语索引。
  • 泰国正法协会,2005版,40册罗马字体版
  • 缅甸仰光第六次结集版,1954-1956,40卷。
  • 印度内观研究所(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VRI)在线版,可搜索。
  • 斯里兰卡版,1957-1993,58卷,含新哈勒语、英语翻译,在线版

巴利三藏有多种译本,包括僧伽罗语、泰语、日语和汉语。日本于1935年─1941年,由高楠博士功绩记念会将巴利圣典协会出版之巴利三藏翻成日文出版,名为南传大藏经。台湾于1990年─1998年间,由高雄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由日文版翻译成中文,刊行汉译南传大藏经。

英语、法语和德语翻译尚不完整。

巴利三藏

上座部佛教中,三藏称为Pāli,意思为圣典,分为律藏经藏论藏

  • 律藏(Vinaya),是世尊为诸弟子制定的戒律、教诫和生活轨则,分为《经分别》、《篇章》和《附随》三部分。
  • 经藏Sutta)是世尊以及圣弟子们的言行集,一共有五部,即《长部》(Dighanikaya)、《中部》(Majjhamanikaya)、《相应部》(Samyuttanikaya)、《增支部》(Anguttaranikaya)、《小部》(Khuddakanikaya)。
  • 论藏Abhidhamma),是对世尊教法、要义精确的、系统的分类以及诠释,一共有七部,称为上座部七论或者南传七论,它们分别是《法集论》(Dhmmasangani)、《分别论》(Vidhanga)、《界论》(Dhatukatha)、《人施设论》(Puggalapannatti)、《论事》(Kathavatthu)、《双论》(Yamaka)、《发趣论》(Patthana)。

注释书

三藏的注释书,称为义注Aṭṭhakathā)。义注的注释,称为复注Ṭīkā)。复注的注释,称为复复注Anuṭīkā)。

藏外文献

在三藏之外,还有巴利语藏外要典,是指巴利语三藏编成后的各种巴利语佛教典籍。主要是注释书、历史、概要、诗歌等著作,其中包括《导论》、《藏释》、《弥琳达问经》、《岛史》、《大史》、《小史》、《清净道论》、《入阿毗达摩论》、《摄阿毗达摩义论》、《佛牙史》、《大菩提树史》、《法句譬喻》等。

注释与引用

  1. 跳转 参加这些参加者(阿拉汉)都已经断尽烦恼,佛陀在世的时候,他们都亲闻过佛陀的教法,都具足四无碍解智: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辞无碍解、辩无碍解,即是他们通达佛陀的教法,具有很高深的智慧,对佛陀所教导的法,无论是从辞、从字、从意义上都精通了解。
  2. 跳转 在《律藏·小品·小事篇》中记载,有两个婆罗门出身的兄弟比库向佛陀建议:「尊者,那些比库由不同名、不同姓、不同出身、不同家庭而出家,他们用各自的语言污损佛语。尊者,请让我们用梵语来统一佛语。」梵语是高等种姓所说的语言,比较高贵优雅,不像低种姓的人所说的方言那般粗俗。那时佛陀呵斥了这两兄弟,并制定一条学处:「诸比库,不得用梵语来统一佛语。若这样做者,犯恶作。诸比库,我允许用自己的语言来学习佛语。」

相关条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