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为评书中的潘仁美是坏人没错 如果把其原型也当奸臣史实不答应

 铁血老枪 2017-12-08

 提起杨家将,国人几乎都知晓他们是宋朝的忠臣良将,而且是感人泪下的满门忠烈。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有忠必有奸。与杨家将形成对照且恶行昭著的则是大奸臣潘仁美。他在传统评书《杨家将》中,里通敌国、公报私仇,于生死战的紧要关头故意造成接应漏洞,致使杨业撞死在李陵碑前,同时还暗中杀害了杨七郎和杨三郎···。

文艺作品中,潘杨两家是不共戴天的死敌,世代不容,甚至还有潘杨两家世代不通婚的说法。

认为评书中的潘仁美是坏人没错 如果把其原型也当奸臣史实不答应

现今,如果谁站出来说潘仁美其实不是坏人,可能根本无人相信或者被批是胡说八道。

其实,如果就单从名字上来说,宋代历史上并没有潘仁美这个人。

而与杨家将同期倒是有个重要历史人物名叫潘美。众多史料认为,潘仁美就是以潘美做原型塑造的。

文学作者可能是根据作品需要,用反衬正,用奸衬忠,因此来了个三百六十度大反转,生生把一个历史上的忠臣、好人,改写成恶贯满盈的奸贼,让潘美背了近千年的“黑锅”。

据介绍,历代帝王庙初建时,配享北宋皇帝的功臣有两位,一位是史称“良将第一”的曹彬,一位则是潘美。文学戏剧中的潘仁美是个大奸臣,而历史上的潘美却是一个大忠臣,说来这当是文人创造的一个历史“冤案”。

认为评书中的潘仁美是坏人没错 如果把其原型也当奸臣史实不答应

翻开有关史料,看看历史上真实的潘美其人其事。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大名府人,行伍出身,北宋开国名将之一,官至宣徽北院使。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素来深厚,曾参与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称帝。

早在周世宗时,潘美已经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年轻将领。宋太祖赵匡胤登基称帝时,也对他格外信任,命其召集后周宰辅,晓以大义,使这些人对新朝俯首称臣,甚至连改朝换代的圣旨,也是由潘美晓谕天下的。当时陕西军阀袁彦心怀异志,赵匡胤担心袁彦作乱,命潘美前往西北监其军,胆勇过人的潘美单骑入长安,劝袁彦顺天从命,迫使袁彦入朝。赵匡胤对潘美此举倍加赞赏,称他为孤胆英雄。

此后的数十年中,潘美作为一位将领南征北战,为宋王朝的巩固发展基业立下了骄人战功。他先随赵匡胤征讨淮南叛将李重进,淮南平定后,又单师挥戈前往湖南,讨平湖南叛将汪端,接着继续南下,攻克南汉的北部屏障郴州,继而荡平南汉二十万大军,擒南汉主刘鋹送京师。

宋开宝七年(974),赵匡胤决定平定江南李煜。潘美和大将曹彬分率大军进次秦淮,潘美与敌短兵接战,奋力冲杀,为曹彬主力杀开一条血路,一鼓攻破金陵,使李煜成了曹、潘大军的俘虏。宋太宗赵光义继位的第四年(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潘美以北路都招讨之职攻打北汉,刘继元大败,北汉亦归宋朝所有。为了安定河东,赵光义命潘美留镇太原。他成为北宋第一任太原知府。不久北伐契丹,节节胜利,以功封代国公。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赵光义觉得国势已经强盛,决定大举北伐,打算收复后晋石氏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光复汉民族大业。他命潘美与曹彬、崔彦进分别率领三路大军向北挺进。当潘美一路摧枯拉朽,连下寰、朔、云三州之际,遭遇了契丹重兵阻击,由于指挥失当,加上护军王侁坚持错误的战术,致使杨业战死于陈家谷口,宋军由此受挫,使宋太宗北伐的计划宣告失败。

征战失利,当皇帝的宋太宗十分恼怒,自然要找个替罪羊出气,于是将潘美降官三等,以省其愆。第二年,命他出知真定府(今河北正定),不久,改知太原府。潘美戎马一生,晚年因牵连北伐失败受责,心中抑郁,一年多以后,便病死于太原,终年六十七岁。

有史学家分析,正是由于皇帝对潘美的责罚,让后来的文学作品创作者找到了潘美是反面人物的由头,于是就把所有过错,包括那次作战的监军王侁及皇帝的决策失误统统强加到了潘美头上,创造出了人所共知的奸臣“潘仁美”。

认为评书中的潘仁美是坏人没错 如果把其原型也当奸臣史实不答应

关于杨家名将杨业的死,民间传说是潘仁美借刀杀人,从历史事实看十分牵强。《宋史》记载,杨业的死,应当是缺乏作战经验却大权在握的监军王侁要负主要责任。当时西路军的任务是掩护各州百姓撤退内陆,为此王侁强迫杨业出击。杨提出用声东击西的打法,却遭到王的耻笑和不允。杨业自知敌众我寡,此战难以取胜,遂要求王侁、潘美在陈家谷口(即评书中两狼山)预设强弩步兵接应。杨业的作战经验丰富,北宋军以步兵为主,对抗契丹骑兵在野战中难有胜算,但用劲弩装备的军阵确实是抵抗骑兵的最佳选择。

而在实战中,王侁和另一个监军刘文娱率领的接应人马则为了争功私离防地,发现战况不妙又狂奔溃逃。杨业突破辽军重围,浴血转战到陈家谷口,已经矢尽弓折,却发现接应人马早已逃走,以致“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力战”。杨业率疲兵反身迎战。其部下有老将王贵箭法如神,连射契丹勇士十余人落马,无奈箭尽,只得步战,持空弩犹打杀辽军数人,最后战死,杨业之子延玉,部将贺怀浦等皆死于乱军之中。杨业自身负伤数十处被俘,绝食而死。

认为评书中的潘仁美是坏人没错 如果把其原型也当奸臣史实不答应

按照宋史记载,潘美当时与杨继业的立场相近,只是没有力争,王侁军离开防地时还曾予以制止,可见潘在其中责任不大。从战后朝廷的处罚来看也是如此,潘美仅受降职处分,而两个监军皆被撤职发配。

《杨家将》最初以评书形式出现于市井,其中潘仁美就从红脸变成白脸了,这种非史实事情历史上有很多,曹操也是在宋朝时期被染成的白脸。有人说,如果仔细阅读《杨家将》,再遵从历史分析,就会发现里面的硬伤,如潘仁美的儿子潘豹被杀后,皇帝竟然判决杨家无罪;而古人讲“刑不上大夫”,书中寇准却对潘仁美动了大刑,似乎都不合情理。

历史事实中,北宋王朝经那次失败之后,一蹶不振,其控制长城成了一个不可期待的梦想,一直到北宋灭亡。但赵光义没拿到失地长城,却使民间意外产生了非常杰出的文化精品杨家将传奇,这也算是一个意外收获吧。

《杨家将》是深受民众喜爱的文学作品,不必质疑。从历史的角度,人们应当尊重真实历史人物潘美;在现实生活中应当痛恨唾弃的只是评书戏剧中的坏人潘仁美,而与历史上的潘美无关,能分清楚这些就好。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