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莱坞的融资模式逻辑分析

 好莱坞研究所 2017-12-08


自好莱坞制片厂制度建立以来,就与华尔街关系紧密。无论六大、八大,还是狮门、Plan B这样的独立制作公司,背后都有基金的影子。以好莱坞六大制片厂为首的美国电影业,在行业外寻找融资渠道已经近四十年了,从个人资金到机构投资热潮,再到银行贷款,大量的资本推动着好莱坞的电影工业高速发展。本文主要目的是展示好莱坞完善的金融体系,以及探讨电影基金背后的投资逻辑。

通过研究发现,虽然私募基金在2004年才大量进入电影业,但是好莱坞电影工业的高度成熟和金融制度的创新使得两者一拍即合,并取代银行贷款,成为好莱坞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好莱坞电影的融资模式已经不再是金融杠杆的粗暴使用,而是形成了完善的滚动投资逻辑。

一、好莱坞的融资热

2015年,《阿凡达》出尽风头,背后两家PE公司DuneEntertainment和IngeniousMedia也浮出水面。DuneEntertainment和IngeniousMedia共同承担了《阿凡达》60%的投资。20世纪福克斯投入1.95美元,其中的1.5亿美元是营销费用。

阿凡达与资本的合作并非个案,在投资组合理论开始运用到电影投资的在十几年间,大量的社会资金蜂拥而至。2004年,华尔街的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以电影投资基金的方式加入电影投资的大军,高风险高收益的共通本性使得第三方股本融资这一方式迅速普遍,甚至赶上了以往电影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融资的状况,成为当前好莱坞重要的经济支柱。


二、好莱坞的银行贷款

从银行借款,这种方式自好莱坞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从爱迪生和格里菲斯时代起,好莱坞已经开始向银行家借钱。作为好莱坞电影的第二大融资渠道,在美国,有很多愿意为电影项目提供贷款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例如JP摩根(JP Morgan Chase)、城市国民银行(National city bank)、林肯银行( Lincoln International)、帝国银行(Canadian Imperial Bank of Commerce)等,但和一般的贷款类似,为了保证资金安全,贷款方会要求片方提供能证明偿付能力的担保品。而这些担保品主要是以海外预售合同为主的发行合同、电影公司拥有的片库以及大型电影IP版权。

对于贷款方而言,贷款希望获得的是比较稳定的回报,贷款的意愿和利率的高低则既会考虑市场的大环境,也会考虑单个项目的风险,从而进行上下浮动调整。总的来说,好莱坞电影是比较受美国商业银行欢迎的贷款对象,因为在好莱坞成熟的工业体系支撑下,风险相对可控,而银行又可以取得比一般贷款较高的利率。

三、好莱坞电影融资的实现和操作

PE的管理者在对电影项目进行评估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运用多元化的投资方法和恰当的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完善的金融机制也就促成了类杠杆效果。

在好莱坞,通常电影还没正式开拍,已经提前回收大于50%的预算,达到这一标准方可开机。换句话说,在其完善的电影开发体制下,投资方的资金不需要100%进入资金池,也就造成大家对于好莱坞投资产生了杠杆效果的错觉。这一点,高晓松在《晓说——好莱坞启示录》有做出相关叙述,这边我们将详细说明。


重要提示:

1.所有300万美元以上量级的好莱坞电影,必须拥有完片担保,完片担保也是专业机构评估预期收益,以及院线方确认预售的重要凭证

2.资金并非直接进入制片方,而是经由第三方机构管理,制片人只能拥有一本空白支票,每一笔支出都需要监管机构核准授权后方可生效

3.作为信用卡的发源地,好莱坞的电影通常采用制作贷款(production loan)的运作模式。一般而言,制片厂不会出全资。垫付的动作由贷款银行完成,并收取相应利息。整部电影版权作为抵押。


这里以1000万的制作成本为例,基金规模也相应为1000万。(单位为美元)

1.确定剧本和制作团队后,即可购买完片担保,并交由专业机构评估预期收益,假定评估后预期收益为2000万。

2.通过完片担保和预估收益评定,就可以去跟院线方谈预售(Pre-sale),预售金额一般为影片预算的30%——300万。

3.拿到预售合同,银行的娱乐部分贷款机构将会贷出一笔差额贷款(Gap Loan),一般为预期收益扣除预售(Pre-sell)的20%-30%,即(2000-300)X20%=340万。

4.最后一笔是电影退税,由于全球税务制度不同(15%-50%)。我们以1000 X 20%=200万为例。


那么,这个电影的实际支付的制作成本为:

1000-(300+340+200)=160万


注:以上仅供常规参考,会因实际情况有所变动。

1.以袁和平的《卧虎藏龙2》为例,因为Netflix的介入,影片海外预售金额达预算的100%。

2.全球范围内,最高退税额度达到50%左右,这也是许多好莱坞大片蜂拥至国外取景的主要原因。

比例达到1:6左右,即1000万基金规模最终拿到6000万左右电影的100%制作股权,形成大家通常理解的杠杆效应。其实,只是好莱坞的工业开发体制使然。在好莱坞电影与私募资基金对接过程中可以看到以下发生元素:影片完片担保,影片预期收益评估、发行预付款支付合同,版权证券化,投资组合理论,规范、专业的流程操作,透明的产业环境,完整的产业链收入。

结语

无论如何,未来十年里,仍是内容领域的投资黄金期,因此,过往电影公司与投资机构的合作模式依然是值得深度探讨的。如何通过案例整合,分析出相对相对理性的投资逻辑以降低风险,可能是所有中国电影人的基本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