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秋,在天津漫游,在历史徜徉(上)

 汐钰文艺范 2017-12-08

进入十一月的季节,薄薄的一层雾霾,笼罩了这座城市。站在北安桥上,还依稀可见海河两岸高楼大厦的轮廓剪影。阳光透过薄雾,扩散开来,笼罩住了大地上的一切,更呈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站在北安桥上,远眺笼罩在轻霾里的海河两岸天际线


天津旧租界区之大,不是一天可以逛完的。还记得几年前读研究生时,那时候刚刚激发出来对这座城市历史文脉的热情,骑着一辆自行车,满世界地去转,在不同的路口之间穿梭,往往一个下午只能探索两三个租界的奥秘。那个时候还没有《漫游在天津》,只能事先寄存一些信息在脑子里,然后带着这些模糊的碎片,去实地观察,去领会,然后融合,逐渐形成了对这个城市的认识。九国租界,蔚为大观,繁华散去,留下这些历史的痕迹,逐渐融进了城市生活的血液里,等着后人去慢慢发掘,慢慢领悟。


三年心血终成作——《漫游在天津》正式出版


因为工作的关系,离开《漫游在天津》编写组也快两年了。离开的人已经离开,坚守的人仍继续努力,历时三年,终于有了这么一本看似不大,却非常用心的正式出版物。每一张照片都是从几十张照片中挑选出来的,每一段文字都是反复修改、求证过的,这背后的努力和专心,远远大于最终呈现在书中的那一点内容。一群人持之以恒的探索,给这个薄薄的小册子增加了重量,这群人用自己的知识和执着,把一座城市的历史融进了这本书中。

于是,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试着把自己当成一个外人,
握着《漫游在天津》,在微暖的阳光下,对照着书中的地图和文字,重走租界。


以《漫游在天津》的方式在天津漫游——图为封面建筑,意租界商店



意租界——风情

意租界是天津租界的名片。所谓“意式风情区”,这“风情”二字实在是贴切。打仗不行的意大利人,享受生活却是一把好手。意租界的整体格局小巧精致,街道窄而不挤,建筑风格统一,因而异域风情尤其浓厚。意大利人虽然在天津经营的时间不长,但是确确实实把欧洲的那些东西都搬来了天津。


漫游在天津之汤玉麟旧宅


很多人可能以为意租界只等于政府宣传栏上的“意式风情区”,实际上,意租界不止于巴掌大的那两条街道。在游人如织的步行区之外,依然有不少风情浓厚的意式建筑。建国道地铁站旁的这个小教堂,就是一个典型。这个可能是在天津众多教堂里最没名气的一个,却是那种惊鸿一瞥的类型:八角形、圆形、正方形,文艺复兴式几何完型的组合,以及各方向几乎对称的构图,颇有些向帕拉西奥的圆厅别墅和米开朗基罗版本的圣彼得大教堂致敬的味道。


漫游在天津之圣心教堂


意租界里,宏伟的大建筑少,精致的小房子多。为数不多的大建筑里,回力球场是赌博用的,是意大利人重要的享乐建筑;兵营是军队用的,可是却看不到任何军队的气氛,反而有一种修道院的意味。相比于观光客来来往往的马可波罗广场,隐藏在狭窄的光明道里的意国兵营,更值得细细品味,那一层层阵列的砖拱,具有独一无二的视觉感受。


漫游在天津之意国兵营


意租界的街道是最独特的。石丁铺装,小品点缀,再加上整齐排列的大树和花园独栋洋房,视线的尽头凝聚一个但丁神像或罗马记功柱作为焦点,这般风情,我觉得更胜过五大道。相比于人来人往的马可波罗广场,但丁广场这一侧的街道更适合这个季节闲逛,适合悠闲地走,小声地说话。


意租界的街道日常——通向但丁广场


这些精心包装出来的街区,有时会让人有一种错觉,觉得从来就是如此。可是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更是凝固的历史。无论表现上翻修的多新,历史的痕迹总能找一个村庄的角落,就像不经意间路过的这个建筑的背面,西洋建筑的线脚下面,刷着共产主义的大字标语,这两样西方舶来之物,却落在中国天津这么一个地方。历史实在是有趣,它总会留下不同的痕迹,浓缩为一点,提示着后来的人们,这段城市的记忆,这份历史的存在感。


泊来品的建筑和乌托邦的标语——历史有趣的组合



日租界——市井    

日租界是一个很独特的租界。因为对中国人来说,日本这个国家,在当年跑来侵略的列强之中,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日租界在我看来,狭小、拥挤、混乱、破败,但是这些特质,在当时大量涌入的日本人和后来杂居的中国人几十年生活的发酵之下,形成了最独特的一种气息——市井


日租界的街道日常——近处的低矮小楼,远处的摩天大厦


记得看过一个统计数据,大概是30年代,日租界居住人口的数量远远超过同期的其他国家租界,而这其中日本人的数量又相当之多。大量的日本侨民拥挤在巴掌大的租界内,天然地带来了一种平民化、生活化、高密度化的特质。这和意租界的贵族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日租界的市井生活——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日租界是一个很匀质的租界。除了靠近海河的部分被一群大楼搞得面目全非以外,和平路以南大部分街区都还保留着当初的形态。街区大小比较类似,天际线也没什么凸起。这里没有意风区的独栋洋房,也少有英法租界的气派大楼,多是租界时期留下来的二三层里弄,和解放后新建但现在已很老旧的四五层居民楼。在日租界的街道里,砖褐色是主题色。在褐色的街道前景之后,拼贴一般的底景是海河边和南京路上的高楼大厦,形成了一种颇为魔幻的气氛。


漫游在天津之武德殿


日租界中的建筑,有名的少;《漫游在天津》当初给日租界挑选上榜建筑时,list也确实没有其他租界长。日租界重要的建筑,基本都集中在鞍山道一线。当年天津的高楼之冠中原公司,早已震损不见,如今的百货大楼只是个赝品,不值一提;而端坐在另一头的武德殿,确是正正经经1942年的老房子。这个体量颇为雄伟、风格也很日本的建筑,担当者日租界的门面。当年为纪念天皇诞生2602年兴建的这座“官式建筑”,迎合了二战期间日本过度膨胀的自尊心,确实倒也和它坐落的位置相配。


漫游在天津之义德里


日租界中最吸引我的,毫无疑问是这种旧时遗留至今的里弄建筑。宽和高超过1比3的空间比例,配上狭小的街巷宽度,在今天大拆大建的城市中简直是稀有珍品。高耸的里弄空间中,是安静的气氛,是生活的味道。这份静谧,实在难得。


漫游在天津之新佳里


也有一些隐藏在深深的巷子里,却很独特的房子。虽然墙皮已经脱落,门窗已经烂掉,但是当我第一次“发现”这曲线造型的现代主义集合住宅——新佳里的时候,还是惊叹不已。那用天津本地红砖仔细垒成的圆弧型墙体,在岁月的痕迹下,格外的优美。五大道也有很多设计独特的建筑,但是把设计的独特和市井的朴素结合在一起,唯有日租界。


漫游在天津之青海路1号


日租界的老房子都会带有这种市井的气息。往往一幢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建筑,首层开了好几家店铺,朴素地甚至只是卖烧饼的,一抬头,却发现烧饼店上方的檐口有好几道复杂的装饰,让人耐看。在这个市中心闹中取静的地方,少有游客问路,也没用兜售纪念品的店铺,有的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柴米油盐。住在这里的居民,三三两两坐在路边聊天,小孩和狗,就那样在一边玩耍。买菜回家的老太太,推着小车,载着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慢慢地走进储汇邨里弄的大门洞,让门前路过的我,不自觉地伫立凝望,这种感觉,就好像推开了时间的大门,走进了历史的故事书里。


漫游在天津之储汇邨


未完待续

(下篇继续带您漫游原英法租界,敬请期待。




【版权说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