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认识和鉴定鎏金古币

 国民一员 2017-12-08
在古币界和瓷器、玉器等各个门类中,实际上共犯一病,就是人们认可和明白的多为普品,而真正的精品,却不被认可。这主题原因,仍是缘于专家。
    事实上,早在先秦时期,不仅有金币,并有大量的鎏金古币和银币,而且鎏金古币贯穿于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的全过程,包括历次农民起义军所铸钱币,皆有鎏金币存在,而最多的王朝当属宋徽宗时期。
    鎏金币由于各个时期的含金量不同,鎏金的技术水平不一,有的至今完整,有的却只在棱郭处,可见鎏金痕点,总体来说鎏金币的品相只要是完整的极其好辨。那就是整个币面上如被包裹了一层塑膜,钱币的子口呈现圆弧状,不像一般的普币那样棱角分明,鎏金币由于整体被金水包严,因而出自干旱地区或大漠之地的古币,整个钱币呈现红状(金泛红斑),其币内部铜质等不会流失,因而重量保持不变,不像普币一样,铜质因潮湿而流失,而有轻飘之感。鎏金币碰击为亮铜声,由于鎏金币不易生绿锈,总然后,也是点块状浮锈,这是鎏金时有气体而形成气孔,在漫长的岁月中,内在的铜质,与潮而生锈,沿着气孔溢泛出的绿锈,向外逐渐衍生,由于其他的部位是金,所以只形成了浮锈,这种锈斑稍擦及掉,这种现象包括多数出过书的大名头的作家,见之必以假而断,其实那正是鎏金币的特征。鎏金币由于有的工艺技术不过硬,因而脱落现象严重,如:汉、王莽时代的小板、“国宝金贵 值万”其实是鎏金币,但由于它的币面出现了脱落现象,锈斑奇特,反倒四处被认假,其实为鎏金之币。
    鎏金之币难以被认可,还是应其稀少,另一方面受到了传统的红斑绿锈理念的影响,当然我们说以红斑绿锈认定古钱币不为错,问题是,我们常会做到了正确的一,却否定了正确的二,形成了一种停滞不前的错误,这种现象,在文博领域中的很多门类都会出现。
    鎏金币的另一个鉴定方法,将其放在白矾水中,一会表面浮锈会自行脱落,这时用高倍放大镜观其币面,鎏金币为五彩缤纷之光泽,手感则发软发绵,搓拭币面后,自搓手指会有滑石粉之感,此谓鎏金币也。
    鎏金之币多出现在开炉大钱,镇库币以及赏钱,宫廷花钱和名贵币类以及流通的小平类,他们应属极其名贵的品种,很多鎏金之币,古钱币谱中不曾记载,于是它们长时期未被引起重视和注意,事实上,的确真是存在着,并且实为国宝,相信更多的人在掌握了认定方法后,可以一举多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