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触摸历史的痕迹——《收藏》中国古钱系列书脊图解读

 国民一员 2017-12-08

 

触摸历史的痕迹——《收藏》中国古钱系列书脊图解读

图1 《收藏》2009~2012年(从右至左)书脊图案——中国古钱拓片

  本刊自2005年起选用四神瓦当拓片作书脊拼图后,每年12期组成一幅完整画面,4年成一系列,其独到之处深受读者关注。从本期起,改用中国古钱系列续之,选出4枚最能代表中国货币文化精髓的古钱币——半两、五铢、永通万国、开元通宝钱拓片,每年拼图一幅(图1)。中国古钱作为传承中华历史文明的载体之一,最能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上体现出每一个时代的兴衰历程。中国钱币收藏的群体广泛,层次从显贵到平民,无所不有,被称之为王者收藏。虽说中国古钱币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历朝历代遗存的实物众多,且不乏珍品问世。但由于本刊地处西安,历史上曾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其最具代表性的钱币莫过于秦半两、汉五铢、北周永通万国、唐开元通宝。这些看似普通且貌不惊人的古钱币,背后却有着历史遗留的信息和灿烂的辉煌,也最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痕迹。

  半两钱始铸于战国时期。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专治,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并颁布法令,废除六国复杂的币制,规定行用外圆内方的半两钱,开了中国货币统一性的先河。《史记·平准书》:“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秦始皇在位时由于刑法严酷,法定的标准半两钱应该名副其实。按秦衡制计,一两等于二十四铢,一铢约合今制0.67克,半两钱“重如其文”即为十二铢,大约在8克左右。所以,一些制作精好,文字方折规整,钱径在35毫米左右,重量与规定相符合的秦半两钱,当铸于秦始皇时期。是品超大型半两(图2),面径46毫米,背径48毫米,重24克;按秦半两8克左右的标准重量计,恰好相当于3枚之重量。其铜质精良,制作极为规范,文字方折规整;面径小于背径,穿口面大背小,边缘呈斜坡状,且齐整如削,殆为秦半两权钱似当可信。

  秦始皇死后,二世胡亥即位,由于货币严重贬值,又重新颁布法令,再次“复行钱”,以图挽救行将崩溃的经济。但此时秦国已成强弩之末,六国后裔及商贾豪强因不满秦法,或自行铸钱,或用战国旧币,造成混乱;结果官私并铸现象严重,致半两钱厚薄、大小、轻重不一;尤其是荚钱,差异悬殊极大,完全脱离了“重如其文”的法定标准。云梦秦简《金布律》:“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从这些记载中知,此时秦半两的流通信誉已不是靠其自身的标准,而是靠国家法律的强制手段来实施。

  汉初承袭秦制,仍旧行用半两钱。高祖时借故“秦钱重难用”而行荚钱,且允许民间私铸,引起货币贬值,“至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吕后二年(前186年),开始整顿币制,改铸重八铢标准的半两钱;后由于减重严重,从六年(前182年)起,又行用五分钱,其重量只有二铢四,为半两的1/5,实际上也就是变相地恢复了荚钱的使用。文帝即位后,推行“无为而治”方略,实施“与民休息”的怀柔政策,减轻田租、赋役和刑狱,使社会经济状况逐渐得以好转。《汉书·食货志》载:“孝文五年(前175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

  汉武帝在位期间,采纳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主张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建议;对内加强中央集权的皇权统治,颁行“推恩令”,清除分封制,以消弱诸侯王势力。对外则开疆拓土,宣扬大汉国威;武帝曾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发展了与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又用卫青、霍去病进击匈奴,解除了西北边境的外来威胁。在社会经济方面,重农抑商,兴修水利,屯垦边疆,促进工农业发展。并下令将煮盐、冶铁、酿酒类收归官营,在全国设置盐铁专卖署,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管理。推行均输、平准法,由官府经营商品的运输和贸易。元狩五年(前118年),武帝又进行了一系列币制改革。据《史记·平准书》载:“有司言三铢钱轻,易奸诈,乃更请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焉。”后来由于各郡国铸钱不按法令行事,钱大多重量不足,从元鼎二年(前115年)开始,令京师钟官铸造赤仄五铢,一当五用,赋税和官用非赤仄钱不得行。后又因赤仄钱比值太高,“民巧法用之”,造成贬值。元鼎四年(前113年),“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由上林苑水衡都尉辖属的三个令丞负责铸钱事宜,被称之为上林三官,即钟官,管铸造;辨铜,管原料;技巧,管刻范。可以说,上林三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造币厂。至此,政府将铸币权归于专治,五铢钱制得以确立,成为法定通货。是品上林三官五铢(图3),直径26.5毫米,重3.8克,系早期所铸,钱形极为规整精美;“五”字交笔缓曲,“铢”字金部三角头较大,朱部上笔方折。

  在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中,北周所铸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三品钱素有盛名,被后世泉界称之为“六朝钱之冠”,这并不是因为北周钱珍罕难觏,而是由于其钱文书法艺术和制作工艺精湛之故。按:北周是北朝最后一个鲜卑族政权,公元557年,西魏权臣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立,改国号为周,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史称北周。据史料载,北周前期君主多承袭崇尚佛教旧俗,道教也在迅速发展壮大,以致国力空耗,经济衰退。到了武帝宇文邕在位时,碍于赋税不济,兵丁不足,遂果断地采取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这对促进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强国富民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武帝灭亡北齐统一北方后,结束了自北魏分裂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割据局面,从而促进了整个北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和发展,为后来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的北周铸钱已不再沿用五铢重量名称,这显系是一次币名的变革。据《周书·武帝纪》载:武帝保定元年(561年)秋七月戊申,“更铸钱,文曰‘布泉’,以一当五,与五铢并行。”从出土实物上看,北周布泉钱文书体为玉箸篆,其“泉”字中竖不断,与新莽之布泉写法有别;其面、背穿均有郭,制作甚为精好,一枚当西魏五铢5枚,可谓虚值。至武帝建德三年(574年)六月壬子,又铸五行大布钱,一枚当布泉10枚使用,即相当于50枚西魏五铢,故史称此“大收商估之利”。后来因其重量一再减轻,几与布泉等同,造成布泉贬值难于流通,“以布泉渐贱,而人不用,遂废之”。五行大布则由于私铸颇多,尤其是边境之上,人多盗铸,“乃禁‘五行大布’,不得出入四关”。到了静帝大象元年(579年)冬十一月丁巳,开始铸行永通万国钱,币名表明其流通天下的含义,并以一当五行大布10枚,合西魏五铢500枚,是北周三品钱中折值最高的虚币。是品永通万国(图4),直径30.6毫米,重5.4克。其制作极为精美,铸工臻于绝妙,且字口深峻,轮廓周正。钱文为玉箸篆,雍容绮丽,流畅浑朴,其篆法在于书体的变与未变之间,极具书法艺术价值。

  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对于币制来说,唐初仍沿用前朝旧钱,至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始废“铢两制”货币体系,改铸开元通宝钱,开了中国货币“宝”文钱称谓之先河。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初,开元钱之文,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并书,时称其工。其字含八分及隶体,其词先上后下,次左后右读之。自上及左回环读之,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从其形制和重量上看,开元钱初铸时规定“径八分,重二铢四,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按:每枚重量为一钱,十钱为一两,中国衡法中两以下十进制由此而来。由于开元钱的大小轻重适中,使用计数方便,其形制和重量标准成为后世铸造小平钱的范本。
终唐一代,开元钱作为主流货币,一直在不断地鼓铸,以致存量极大,版式甚多。早期开元钱的铸工极为精美,钱文为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字含八分兼隶体,疏密有致,章法森严;“元”字起笔横画较短,多为“短一元”版。其背无月纹,轮廓周正深峻,铜色多青白,时人谓之“青钱”。中期开元钱铸工尚可,背多有月纹,或谓甲痕。其钱文此时开始有所变化,书体显得疏朗清秀,“元”字首笔横画加长,可分为左挑、右挑、双挑等。晚期开元钱则以“会昌开元”为界成为典型标本,但各地铸钱工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亦有官铸与私铸的区别。但大多由于铜料冶炼不精,铸工较为粗糙而造成轮廓不正,背范偏移,钱文模糊的现象。是品开元通宝(图5),直径26.8毫米,重5.2克。其钱文凝重朴茂,铜质纯净,铸造精良;形制和重量远超常品,当为唐初官铸大样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