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四声八病”

 田牧 2017-12-08

关于“四声八病”

  “四声八病”是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相传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
  四声即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总称。汉语字音的声调分别,古已有之,但直到齐梁时的沈约,才正式确立了四声的名称,并把它用之于诗歌的格律(在创作上根据这一原则加以实践,就是所谓的永明体,参见“永明体”),一直沿革至今。
  八病则是指作诗时避忌的八种毛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关于八病的诠释有多种说法,据《文镜秘府沦》所述:平头指五言诗中(以下各病均指五言诗而言)一联中上句开头两字与下句开头两字同声(同平、上,去、入);上尾指一联中两句,末尾的那个字同声;蜂腰指一句中,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声:鹤膝指第一句和第三句(即不押韵的两句)的末尾那个字同声;大韵指一联中用上和所押的韵同部的字(如五言诗中以“新”字为韵,“新”字以上九字中便不得再用“人”、“邻”、“身”、“陈”等字);小韵指一联中除押韵的字以外的九个字,有两字是同韵部的(即韵脚以外的九字之间互犯);旁纽一名大纽,指一联之中有两字迭韵(即一句中如有“月”字,便不得再用“鱼”、“元”、“愿”乖与“月”同声纽之字);正纽一名小纽,指一句中有两字双声(如“溪”、“起”、“憩”三字为一纽,前面用了“溪”字,后而便不得更安“起”、“憩”等字)。
  总之,沈约的声律论要求做到一句中的五个字,音韵都有区别,否则,便是“病”。四声八病的提出,引起了时人和后人对于诗歌声律长久而广泛的讨论,促使作家们更加自觉地注意诗歌格律,为五言古诗向格律严整的律诗过渡准备了条件,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这个理论本身也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它不适当地夸大了声律在整个诗歌创作中的作用,认为只有“妙达此旨,始可言文”。由于它过于追求形式上声律的讲究,以至连沈约自己也不能完全做到,因而在另一方面不仅助长了当时趋末弃本的形式主义倾向,而且也妨碍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抒发和诗歌音节的自然之美。钟嵘在《诗品》中所说的“文多拘忌,伤其真美”就是指此。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也说:“作诗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这都是对四声八病的中肯评价。
  弊病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颐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四声八病”用于永明体诗歌的创作中,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要求过分苛刻,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
  诗歌的声律、病犯说是南朝齐时沈约等人最早开始研究的。《南史·陆厥传》云:“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彀。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四声
  四声:指平、上、去、入四声,对于现在人来说,其调值已无从查考,只能通过韵谱来估略。根据元和韵谱和玉钥匙歌诀中的说法,推断出:平声可能是一个平调,上声是一个升调,去声是一个降调,入声是一个促调。
  八病
  八病:指作五言诗时,在运用四声方面所产生的毛病。
  1.平头:五言诗的第一、二字不能与第六、七字(下句第一、二字)声调相同。不然就犯了平头的毛病。如: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芳时、提壶同是平音字,这就是平头。
  2.上尾:五言诗的第五字(出句最后一字)与第十字(对句最后一字)不能声调相同。不然就犯了上尾的毛病。如乐府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草、柳都是上声,犯了上尾的毛病。
  3.蜂腰:顾名思义是两头大,中间小。指五言诗一句内第二字与第四字的声调不能相同;或第二字与第五字不能同是浊音声母而第三字是清音声母,不然就犯了蜂腰的毛病。如:饮马长城窟: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从、方都是平声字,我、鲤又都是浊音字,中间的双则是清音,读起来两头重,中间轻,这就是犯了蜂腰的毛病。
  4.鹤膝:对于这一条各文献说法不一,拣录两条:
  其一:五言诗的第五字与第十五字的声调不能相同。
  其二是与蜂腰第二点正好相反。这一点,《杜诗注》中有简略的说明,不详尽。
  5.大韵:指五言诗两句之内不能有与韵脚同一韵部的字。如:汉乐府: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胡与垆同韵部,则是犯了大韵的毛病。
  6.小韵:五言诗两句各句之间不能有同属一个韵部的字。如: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树与露,连与泉同韵部,则是犯了小韵的毛病。
  7.旁纽:对于这一条不甚了解,只能将《诗话》中的大意写下来,用原例,且不知出处:指五言诗中两句各字不能同声母。比如:鱼游见风月,兽走畏伤蹄。鱼与月的声母同属古音疑纽,这就犯了旁纽的毛病(另外兽走同韵,犯小韵)。
  8.正纽:五言诗两句内不能杂用声母、韵母相同的四声各字。比如:梁简文帝诗:轻霞落暮锦,流火散秋金。锦与金声母韵母相同,只调不同,这就是正纽的毛病(流与秋小韵)。
  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从原始自然艺术的产物——“古体”诗,开始走向人为艺术的“近体诗”。永明体,也就成为近体诗形成的前奏,成为人为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特征
  第一,讲求声律,用韵已相当考究,其主要表现为押平声韵者居多,押本韵很严,至于通韵,很多已接近唐人。
  第二,诗的篇幅已大大缩短,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为主,也有一些是五言十句的。
  第三,讲求写作技巧,讲求骈偶、对仗,律句已大量出现,有些典故很自然地融入诗中。
  第四,革除了刘宋时元嘉体诗痴重板滞的风气,追求流转圆美和通俗易懂的诗风。
  第五,讲求诗首尾的完整性,讲求构思的巧妙,追求诗的意境,写景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