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辞赋写作第十五讲

 残剑悲歌 2015-06-30
辞赋写作第十五讲

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的「文赋」。

赋,文体名,盛于( 两汉 )。至魏晋南北朝,声律之说盛,形式骈化且篇幅短小,称( 騈赋 );至唐,形式律化,要求音韵协调、对偶精巧,称( 律赋 );至宋,受古文影响,形式散文化,无异于有韵之古文,称( 散赋或文赋 )。

将《赋谱》有关赋体的一段摘录如下︰凡赋体分段,各有所归。但古赋段或多或少,若〈登楼〉三段,〈天台〉四段之类是也。至今新体分为四段︰初三、四对,约三十字为头;次三对,约四十字为项;次二百余字为腹;最末约四十字为尾。就腹中更分为五︰初约四十字为胸;次约四十字为上腹;次约四十字为中腹;次约四十字为下腹;次约四十字为腰。都八段,段段转韵发语为常体。其头初紧、次长、次隔。即项原始、紧。若〈大道不器〉云「道自心得,器因物成。将守死以为善,岂随时而易名。率性而行,举莫知其小大。以学而致,受无见于满盈。稽夫广狭异宜,施张殊类」之类是也。次长、次隔。即胸,发、紧、长、隔,至腰如此。或有一两个以壮代紧。若居紧上及两长连续者,仇也。夫体相变互,相晕澹,是为清才。即尾起寓,次长、次隔、终漫一两句。

简言之,所谓「新体」,分头、项、腹、尾四段,腹段又分上腹、中腹、下
腹、腰四段,合八段。各段以「紧」(四字对句)、「长」(五字至九字对
句)、「隔」(隔句对)、「壮」(三字对句)、「漫」(散句)等句式结构而
成。一段之中,其常例是按「紧—长—隔」次序分成三节。新体赋每段转
韵,起头或有「发语」(即发端语)。《赋谱》又云︰
原始发项,起寓发头尾,提引在中。38
「项」部的发语称「原始」,「腹」部的发语称「提引」,「头」「尾」两部的
发语称「起寓」。依《赋谱》所载,各类发语如下︰
1.「原始」类︰原夫、若夫、观夫。
2.「提引」类︰是以、尔乃、乃知。
3.「起寓类」︰士有、客有、嗟乎、至矣哉、大矣哉。
总结《赋谱》所述,新体赋形制可简示如下︰
头︰
起寓
紧(4字对) 长(5-9 字对) 隔
(第1韵)*
项︰
原始
紧(4字对) 长(5-9 字对) 隔
(第2韵)
腹—腰︰ 提引
紧(4字对) 长(5-9 字对) 隔
(第3-7 韵)
尾︰
起寓
长(5-9 字) 隔
漫句 (第8韵)
*「第1韵」即同一段的紧对、长对、隔对等同押一韵,在该赋中为第一组韵。余此类推。
以上范式,只属指导性质,并非金科玉律,《赋谱》又云︰
约略一赋内,用六七紧、八九长,八隔,一壮,一漫,六七发;或四五六紧,十二
三长,五六七隔,三四五发,二三漫、壮;或八九紧,八九长、七八隔,四五发,
二三漫、壮。长或八九、三漫、壮,或无壮,皆通。计首尾三百六十左右字。39
可见行文变化,各随所宜,尚有相当的自由。



全文八段八韵,四平四仄,是晚唐以来科试律赋的常格,40 每段又以三节为常例。第一节以四字对为常,第二节以七、八字对为常,尾节则除末段之外,通例为隔对。可见通篇几乎都是按「紧—长—隔」式结构而成。结尾用漫句,亦一如《赋谱》所言。




今天要讲的律赋,落落长。

其实说简单的,就是限韵的骈赋。
限八个韵,四平四仄。
写作时要平仄韵交替,每个「韵题」的字都得要出现在文章中。

律赋者,实尚音律谐协,对偶精切者也。
前者我们保持节奏点平仄交替就ok了。对偶上保持像个对联就ok了。

写作上文章字数要少,约400-500字左右。

前两周我们已经讲了律赋,今天讲义的前半部与一些有关图表部份我发在论坛的教室大厅,大家可以去参考。
http://www./foru ... &extra=page%3D1

本周没作业,下周继续补强律赋的熟悉,基本上作业简单,为的是给大家多的时间为本次的骈赋作业润笔。但还是会有少许简单的作业。

由于律赋是唐朝科举下的产物,为求公平,所以产生这种限韵的文章,易读难写。

律赋本从骈赋变出,其区别主要在于:骈赋不限韵,律赋则限韵;骈赋虽多偶句,一般只求大体整齐,律赋则基本上全是俳偶句,只可稍有变化;骈赋起结较自由,律赋则开头一般必须破题,承结亦多有恒式;骈赋长短不齐,律赋一般限四百字左右。

赋的流变,随时代而异,战国时屈原宋玉等的作品,被称为骚赋,到汉代一变而为古赋,到六朝齐梁后再变而为骈赋(骈赋又称俳赋、排赋),到唐代则由骈赋而变为律赋,到宋代又由律赋变而为文赋。

及至唐朝,把赋做为科举试验的一种科目,取士课之以赋,因此在音韵修辞上定了一个典型,这叫做律赋。或者干脆就说「律赋是唐代的赋」:古赋就是两汉的赋,俳赋是魏晋南北朝的赋,律赋是唐代的赋,文赋是两宋的赋。

律赋者,实尚音律谐协,对偶精切者也。故单据此点,则与骈赋有同性质,而其更与律赋相区异者,以于押韵为设制限,而采用于官吏登用之试也。赋既然成了进士考试的科目,为便于试官的评阅和防止士人的预作,就自然地形成了一些限制,于是限韵和开头必须点题,也就成了试赋的要求。于是,由试官命题并限以韵脚的律赋,也就正式形成。

事实上,律赋的「限韵」应该是承自南朝贵游活动中「限韵吟咏」的风气。这种方式,如果配合赋篇较长而将规定调整为:除押该韵字外,另押与该韵字同韵部之字,便是律赋的限韵方式了。不过,科场用的赋篇也不一定非限韵不可,目前确定最早与科举相关且实行限韵的律赋,系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的李昂〈旗赋〉,限以「风日云野,军国清肃」为韵。

在唐代,受到「能赋可以为大夫」、「会须作赋,始成大才」的传统思维所影响,自唐高宗令进士科加试「杂文」后,「赋」比「诗」更早成为考试项目。 读书人因为以获得「进士」出身为荣,热衷投考须试「杂文」的进士科,所以律赋的阅读与书写人口也就随之增加,成为唐代的主流文类。

在一则《太平广记》的故事中,举子们所苦恼的似乎是声病的苛细。故事刻意挑出谢庄〈月赋〉及江淹〈恨赋〉的「蜂腰」、「鹤膝」之病来表示无奈。
〈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二句,前句二、四字皆平声,后句二、四字皆入声,即犯「蜂腰」;〈恨赋〉「紫台稍远,燕山无极。凉风忽起,白日西匿」四句,除「白日西匿」也犯「蜂腰」,不协韵的一、三句句尾「远」、「起」二字都是上声,又犯「鹤膝」。
注:这里如果我们采用节奏点左右单句内也讲求平仄交替的话,就不会有这些问题了。也因此我在一个月以前鼓励大家学习对联,现在就看出来效果了。
诗律八病中的两种。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间细,有如蜂腰;一说,指全句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谓之蜂腰。鹤膝,有三种说法:一为五言诗两联中的第五字和第十五字同声;一为全句中首尾两字平声而第三字仄声;一为全句皆清而中一字浊。参见“ 八病 ”。
注:强调一下「同声」指的是四声中平上去入相同,也就是说即便是平声,一声和二声就不是「同声」。

四声八病
诗歌的声律、病犯说是南朝齐时沈约等人最早开始研究的。《南史·陆厥传》记:
「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蠭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征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着《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四声八病」用于永明体诗歌的创作中,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要求过分苛刻,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
一、四声
  四声指平、上、去、入四声,对于现在人来说,其调值已无从查考,只能通过韵谱来估略。推断出:平声可能是一个平调,上声是一个升调,去声是一个降调,入声是一个促调。

二、八病
(同声者,谓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
1.平头
    五言诗的第一、二字不能与第六、七字(下句第一、二字)声调相同。不然就犯了平头的毛病。如:「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芳」、「时」、「提」、「壶」同是平音字,这就是平头。

2.上尾(或名土崩病)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出句最后一字)不得与第十字(对句最后一字)同声调。此病齐梁以前时有犯者,齐梁以来,无有犯者。如〈古诗十九首之二〉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草」、「柳」都是上声,犯了上尾的毛病。

3.蜂腰
    指五言诗一句内第二字与第四字的声调不能相同;或第二字与第五字不能同是浊音声母而第三字是清音声母,不然就犯了蜂腰的毛病,言两头麤中央细。如〈饮马长城窟〉:「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从」、「方」都是平声字,「我」、「鲤」又都是浊音字,中间的「双」则是清音,这就是犯了蜂腰的毛病。

4.鹤膝
    鹤膝诗者,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麤似鹤膝也。以其诗中央有病。如〈古诗十九首之十七〉:「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来」、「思」,皆平声。

5.大韵(或名触地病)
    指五言诗两句之内不能有与韵脚同一韵部的字。如〈羽林郎〉:「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胡」与「垆」同韵部,则是犯了大韵的毛病。

6.小韵(或名伤音病)
    五言诗两句各句之间不能有同属一个韵部的字。如〈处士卢岵山居〉:「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树」与「露」、「连」与「泉」同韵部,则是犯了小韵的毛病。

7.傍纽(亦名大纽,或名爽绝病)
    傍纽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有月字,更不得安,鱼,元,阮,愿,等之字。此即双声,双声即犯旁纽。如「贻我青铜镜,结我罗裙裾」「结」、「裙」是双声之傍,名犯傍纽也。

注:强调一下「同声」指的是四声中平上去入相同,也就是说即便是仄声,三声和四声就不是「同声」。

8.正纽(亦名小纽,亦名爽切病)
    五言诗两句内不能杂用声母、韵母相同的四声各字。如梁简文帝诗:「轻霞落暮锦,流火散秋金。」锦与金声母韵母相同,只调不同,这就是正纽的毛病。


试观下列赋题及其出典:

赋题出典
梓材赋《尚书?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朴斲。」
授衣赋《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攻玉赋《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王言如丝赋《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性习相近远赋《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些赋题并非唐代律赋的特例。诸如此类的赋题和典籍之间紧密呼应,当然是一种别出心裁的设计,绝非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试想:要对这些赋题进行「据事类义」的发挥,倘若对题目的出处茫无所悉,对典籍的义旨不能熟谙,如何可能?因此,律赋考验的绝不仅仅是辞藻和声律的斟酌,而是「穿穴经史」、「驱使六籍」的功夫。

从白居易的〈赋赋〉,可以更明白地看出律赋的性格:
赋者,古诗之流也。始草创于荀、宋,渐恢张于贾、马。冰生乎水,初变本于典坟;青出于蓝,复增华于风雅。而后谐四声,袪八病,信斯文之美者。我国家恐文道寖衰,颂声凌迟,乃举多士。命有司酌遗风于三代,详变雅于一时。全取其名,则号之为赋;杂用其体,亦不违乎诗。四始尽在,六艺无遗,是谓艺文之警策,述作之元龟。……炳如绩素,铿若钟鼓。郁郁哉溢目之黼黻,洋洋乎盈耳之韶武。信可以凌轹风骚、超逸今古者也。今吾君网罗六艺,澄汰九流,微才无忽,片善是求。况赋者,雅之列、颂之俦,可以润色鸿业,可以发挥皇猷。客有自谓握灵蛇之珠者,岂斯文而不收。

《赋谱》以「近取诸身」的譬喻解说律赋。此一「身体思维」早在先秦时期便已用来阐明治国原理 ,刘勰也曾以之论文章作法。《赋谱》同样借「人体」来说明律赋的段落组织,并暗示了律赋为一具有内在整合性的有机体:



凡赋体分段,……至今新体分为四段:初三、四对、约三十字为头;次三对、约四十字为项;次二百余字为腹;最末约四十字为尾。就腹中更分为五:初约四十字为胸,次约四十字为上腹,次约四十字为中腹,次约四十字为下腹,次约四十字为腰。都八段,段段转韵、发语为常体。
注:我们算一下,头30字,项40字,腹200多字,尾40字,所以律赋一篇至少约300字以上。
注:接下来要讲的是更细的写法,这些都是规定。要照着规定来写。我举个例子,以便大家看懂。

头 就是紧、长、隔 共约30字。


至于「八段」内各段的组织方法,兹按《赋谱》原文改列如下二表:

分段名称建议使用的句型韵脚布置大约字数
头紧、长、隔第一韵30字
项发(原始)、紧、长、隔第二韵40字
胸发(提引)、紧、长、隔第三韵40字
上腹发(提引)、紧、长、隔第四韵40字
腹中腹发(提引)、紧、长、隔第五韵40字
下腹发(提引)、紧、长、隔第六韵40字
腰发(提引)、紧、长、隔第七韵40字
尾发(起寓)、长、隔、漫第八韵40字


注:以下表格是大家都已熟悉的 状紧长隔漫发的格式。
参考就好


3字句=3字句【「=」之左右表示「对偶句」,下同。】
紧4字句=4字句
长5字句=5字句  6字句=6字句  7字句=7字句
8字句=8字句  9字句=9字句
轻隔上4字、下6字句=上4字、下6字句
重隔上6字、下4字句=上6字、下4字句
疏隔上3字、下不限字句=上3字、下不限字句
隔密隔上5字(以上)、下6字(以上)句=上5字(以上)、下6字(以上)句
平隔上4字、下4字句=上4字、下4字句
上5字、下5字句=上5字、下5字句
杂隔上4字、下5(或7或8)字句=上4字、下5(或7或8)字句
上5(或7或8)字、下4字句=上5(或7或8)字、下4字句
漫上下句不对偶
原始如:原夫、若夫、观夫、稽其、伊昔、其始也
发提引如:洎及、然则、矧夫、于是、已而、是故、借如、乃知
起寓如:嗟乎、至矣哉、大矣哉
送句尾语助词,如:也、哉、而已




当然,《赋谱》所提供的这套「标准样式」也仅是一隅之见,但也正是在诸家「赋格」各自提出书写策略的热情响应下,律赋始终是唐代活跃的文类。
尽管一般「中国文学史」专着为「赋」保留的篇幅不多,但仍「多提及汉代的古赋、六朝的骈赋、唐代的律赋和宋朝的文赋」。
其实,「唐代律赋」之所以在「赋史」上具有代表意义,也不是简单一句「新创」所能完全交代,清代对唐代律赋的评价可能更为关键:
律赋之有唐,犹时文之有明也。(张之洞《輶轩语?二》)
欲求为律赋,舍唐人无可师承矣。(鲍桂星《赋则?凡例》)

律赋与骈赋之异同:
祝尧《古赋辩体》分辞赋演进为五个阶段:楚辞体、两汉体、三国六朝体、唐体、宋体;又论辞赋有四体:古赋、俳赋、律赋、文赋。
骈赋的特征:
这种赋孕育于汉,而大盛于魏晋南北朝。其特点为句式比较整齐,多对称、俳偶,并且渐变为四、六字句为主。词采亦多华美,然巳少铺陈名物、堆垛难字的现象,而颇注意于情景的描述。

注:大家上周写的作业,许多人八言以上长句特别多,这和以上的四、六字句为主的表达方式,看出不同,希望大家能修改。

有关骈赋的特征,可综合为:
(一)篇幅短小
(二)字句简丽
(三)题材扩大
(四)个性显现
(五)组织进步
(六)成分诗化。
律赋在骈赋的讲平仄、对偶基础上,又受到命题、用韵、结构的限制,呈现出与律诗相仿的细密特点。 明.吴讷认为律赋起于六朝,盛于唐宋。凡取士以此命题:「每篇以八韵而成,要在音律谐协,对偶精切为工」徐师曾评说:「但以音律谐协,对偶精切为工,而情与辞皆置弗论。」 点出了律赋偏重音律与对偶的形式美,造成情意内涵的失焦。
在归类上,因律赋与骈体赋都讲究对偶、音律,都是文体的美化。马积高云:「律赋之于骈赋又颇类诗中之律诗与齐梁永明体之相承,故前人亦有并骈、律为一类者。」骈、律均讲究形式与辞藻之美,与其它赋体之间有相当的区别作用,故可视为同一类型叙述。唯唐、宋律赋被视为「情辞」缺乏,颇遭非议,此恐怕是赋体走向形式唯美的必然结果。
律赋本以应试为主,但也有佳作。唐律赋具有多种题材:晚唐以前律赋的题材大抵不出颂祥瑞、歌功德、述典制、释格言,及描写高雅的事物和长安附近的景物等范围;到晚唐才成了一种没有限制的抒情赋体。 
骈赋、律赋之体制多精简短篇,而其内容亦颇多样。

赋分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
西汉扬雄将赋分为「诗人之赋、辞人之赋」两类、东汉班固将赋分为「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杂赋」四类,后代的赋体分类方式可说是林林总总,难以尽数,但现今最为大家熟悉的,莫过于将赋分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这套模式。
具有下列三点特色:
(一)「俳赋」成为与「古赋」、「律赋」平行的分类层级。
(二)「文赋」成为与「古赋」、「律赋」平行的分类层级。
(三)「古赋」不再泛指「律赋」以外的赋篇。
汉代的赋是古赋。古赋又叫辞赋。
文赋是用写散文的方法写赋。
明朝徐师曾作《文体明辨》,把赋的演变分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古赋就是两汉的赋,俳赋是魏晋南北朝的赋,律赋是唐代的赋,文赋是两宋的赋。
从「辞」的角度发现「西汉之赋,其辞工于楚骚;东汉之赋,其辞又工于西汉;以至三国六朝之赋,一代工于一代」,继而赋的「情」、「辞」两要素是互为消长的──「辞之所为,罄矣而愈求,妍矣而愈饰,彼其于情,直外焉而已矣」,「辞愈工则情愈短,情愈短则味愈浅,味愈浅则体愈下」。结论:「律赋是美丽的巅峰。」
律赋 
律赋,指有一定格律的赋体。其音韵谐和,对偶工整,于音律、押韵都有严格规定。为唐宋以来科举考试所采用。后世便通称这类限制立意和韵脚的命题赋为“律赋”。
◆律赋,辞赋学术语,赋体的一类。 “律”是格律,指作赋必须遵守的对仗、声韵的限制。唐代进士科举考试命题作赋,除须遵守俳赋对仗声律要求外,还限定了表示立意要求的韵脚字,一般为四言两句八字,即限八韵。宋代试赋沿袭唐制。后世便通称这类限制立意和韵脚的命题赋为“律赋”。南朝俳赋的对仗、声韵有一定讲究,但未形成格律。
◆律赋,指有一定格律的赋体。和其音韵谐和,对偶工整,于音律、押韵都有严格规定。为唐宋以来科举考试所采用。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四:“四声分韵,始于沉约。至唐以来,乃以声律取士,则今之律赋是也。” 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中》:“今赋试于所司,亦曰律赋。时必定限,作有程序,句常隔对,篇率八段,韵分于官,依韵为次,使肆者不得逞,而谨者亦可及。自唐迄清,几一千年。”——引自《汉典》 
一:先说一下前几次作业存在的问题
1:乃 字的用法有同学不熟悉 希望大家复习乃的用法
2: 有同学一韵到底 那不好
3:上下联的虚词要在相同的位置 但是可以用不同的虚词
4:第一题中最后几句:
兰青青兮雨霏霏,望乡路兮吴山微。折芳怀远兮送将归,桂枝片玉兮生光辉。霏微归辉 都在上平五微中 这里连续押韵也偶尔是有的.但是这种情况出现的不多..我们写的时候最好不这样写 以免被不知道的人误会.
5:有个严重问题 自古赋是逐步发展来的 到唐才发展的比较完善.我们的同学随便拿个古赋就模仿. 就出现了 一段内都是长句 连续相同字数的骈句,没什么变化. 或者都是四六句等等问题  希望大家写的时候复习好讲义. 
给你推荐一个 骈句写作顺序: 开头散句或者紧句 然后长句 然后隔句….中间穿插状句
注意:
1:整篇里面的长句 字数要变化  隔句的类型也要变化 这句话上次的作业里已经写了. 可是有同学还是没注意这个事情,比如你写了一个七字的长联下一句就不要再是七字的了. 如果你写了一个四六句的隔句 那这段里就换别的隔句比较好. 以免呆板.  

2: 隔句最多两个挨在一起 千万别多。隔句字数比较多.因此韵字相隔的比较远. 所以一个隔句写完了就换一种形式吧 别紧接着又一个隔句了. 
3:紧句可以两对挨在一起.也不要多。长句也是最多两个挨在一起. 字数多的长句 就单独一个比较好. 目的是使得文章有变化不呆板.
4:注意 五字句以上的 每句都要有虚词 灵活运用我们学过的八个虚词
5:标点要对。
6:换韵的时候要提引词 换段的时候要提引词  三字对偶句前要提引词.具体用哪个提引词合适的问题:到《文笔要诀》里找 更好的办法是读古赋的时候记住哪个提引词用在哪个地方最通畅合适.
尽量做到一段一个韵 …如果本段内换韵在换的第一句前加提引词.一般本段是平韵换仄韵.或者仄韵换平韵。整篇文字的韵要有平韵有仄韵.倒不一定非要平仄平仄的换. 
7: 有的同学只会用虚词 之 通篇的 之 那不行.  虚词也要有变化才好.
这些上次作业里都提到过了. 这次再强调一下吧.
8:初学者容易犯的毛病是 写很多的散句 骈赋里面一般是可以开篇写一到俩句散句.(一般不入韵) 然后文章结尾的时候写散句发表感慨比较容易. 也不入韵. 我们初学者在文章的中间就别用散句了.
二: 讲三连平 
如果三个平在同一个节奏点内 就是错 如果三个平不在一个节奏点内 不算错
磅礴九霄,浸润岂沾于土宇;轻清一气,波澜宁动于天风。——如“波澜宁动于天风”这句,其阅读节奏是“波澜‖宁动于‖天风”。若这样的句子,“于天风”这三字,是不能看着为“连三平”的。因为“于天风”三字是不被连读的。
三: 写骈赋前的准备
1:首先要找数据 找你选择的题目的数据 
2:找你选择的题目的相关 词汇 到诗词里找  到古赋里找  到你积累的词汇里找  但是注意一个问题 你找来的句子不能照原样搬到你的文章里去. 一个八个字的句子你只能最多用上里面的两到三个字 然后化做你自己的句子写到你的文章里.  尤其是参赛的时候 如果你照搬了人家的句子 被视为抄袭  就要被减分了. 这事情很重要 要切记。
3:注意每篇文章写前先想好了你要表达什么感情.或者什么感慨. 最后一定要表达出来. 不要写成景点介绍或者导游词那就算垃圾作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