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史为鉴丨巧言乱德 警惕巧言利口之人

 恶猪王520 2017-12-09

导读

有德者,则其言语必定切于实际,值得信赖;巧言如簧,甘辞利口,似是而非者,虽有滔滔不绝之长篇大论,心术不正,适足以助长其恶,于人于己,有何益处?

《论语·卫灵公》讲:“巧言乱德”。孔子一向反对说得多,做得少,言过其实,尤其反对花言巧语,反对利口的佞者。在孔子看来,巧言容易掩盖事实真相,那些善于说巧言者,也容易伪装自己,混淆视听,为人不诚实,足以乱德。这也是告诫我们“有言者不必有德”,要注意那些巧言利口之人。

汉高祖刘邦想要废太子,立得宠的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大臣纷纷进谏制止,都不能说服刘邦。而周昌在朝廷上强烈反对,汉高祖问他的理由是什么,然而周昌有点口吃,本来说话就困难,加上怒气正盛,更加说不出话来,只能回答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刘邦欣然而笑,也就打消了原来的念头。周昌为人本来就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因此刘邦素惮周昌。这才是《论语·宪问》说的:“有德者必有言”,所说虽不是什么锦绣篇章,但切实有用,胜过多少花言巧语。

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出行,登临虎圈,汉文帝询问登记在册的各种禽兽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全都回答不出来。看管虎圈的啬夫从一旁代替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问题,回答得十分圆满。想借此显示自己自己的才能,表示自己回答问题有如响之应声那样快,不带一点迟疑。

汉文帝说:“做官吏不该像这样吗?上林尉的水平不行,靠不住!”于是命令张释之让啬夫做上林令。张释之过了一会儿才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呢?”文帝说:“是长者啊!”又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说:“是个长者。”

张释之对汉文帝说:“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学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

张释之认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秦王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天下就土崩瓦解了。现在皇上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比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还要快,所以皇上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审慎啊!”

文帝于是取消了原来的打算,不再任命啬夫为上林令。正所谓“有言者不必有德”,如欧阳修《与高司谏书》中所痛斥的高若讷之流,身为谏官,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一张利口适足以助其恶。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有德者,则其言语必定切于实际,值得信赖;巧言如簧,甘辞利口,似是而非者,虽有滔滔不绝之长篇大论,心术不正,适足以助长其恶,于人于己,有何益处?


 版权声明: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