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秀川罗氏徙居志(下)罗先骥

 家在远方p2wzle 2017-12-09

   秀川罗氏是豫章罗氏的重要支系之一。秀川始祖罗崱公在豫章罗氏各基祖中处于显著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国罗氏人口已达1380万,其中崱公后裔就有400余万,超过三分之一。

    罗崱,唐末是一位罗氏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古谱 《吉州罗氏总祠通谱》云:“崱,字大时,号山斗。唐节度使,自豫章徙居吉水庐陵之戡村,即熂下,为庐陵罗氏始祖”。

    宋奉直大夫罗沂于宝庆丁亥年(1227)在《秀川罗氏族谱》序中云:吉州“罗氏自豫章徙吉之同江,自同江徙庐陵戡村。今同江有地名陶银塘者,邱木数围,基虽湮灭,而古老相传以为罗家基,莫敢剪伐,其自豫章徙同江明矣”。南康罗承逵在《江西罗氏源流考》中详载庐陵罗氏源流“第十七世企生---第十八世企生昌---第十九世智亮----第二十世庆祖……第十七世企生---第三十二世仪举---第三十三世罗銓---第三十四世罗崱,即庐陵熂下始祖。”由此可见罗崱豫章罗氏珠公后裔,乃珠公三十四世孫,明晰昭著,无可非议。然亦有言崱公为晋之罗含、五代之罗隐的后代,乃是断章取义而误考也。

  庐陵(今吉安)多支罗氏皆为崱公后裔,其子孙中名人辈出,豫章罗氏珠公---企生---崱公世系分支极多,各支都繁衍兴旺,现江西、四川、广东、湖南、福建、贵州、云南等省大部份罗氏族人及海外众多罗氏后裔均奉崱公为始祖。

  崱公五世孙遵公和珣公世系。自南宋至清代,外迁者计有368人。其中扩居本省他县者140人;外迁湖北、湖南等14省、区、市共228人,有些已失传。录其世系及迁居地,则有助于有关宗人之溯源矣。然而崱公之子超、延、达,达子皓、晦,遇(询),议公之子让、诩、训、讃、遇(询),秀川谱未载其后裔;外迁未知去向而无记载者亦甚多;故不能排除秀川谱无记载之外迁者。但因崱公后裔科第极盛,则有众多托名者,故应辨析之。  


罗洪先像

庐陵秀川罗氏鼻祖崱公传
  大时公讳崱,行十二,其先不知何许人。後之志墓者,咸云徙自湘东。然竟逸其字与配氏、生卒。其葬大时岗,所配在东塘,今两墓穹然存也。府君有子三人:伯曰超、仲曰延、季曰达,当五代时,庐陵隶江南李氏。李氏与中国抗衡,纠民为兵,仲在籍中。其後数年复增戌伯仲,以序皆行。而季出更钱得免,其世为土著,不出于宦游明矣。季之子皎,卒于开宝己巳,而皎孙遵,生于後周戊午,视府君为元孙逆計世次,府君当为懿、僖时人。宋时长老,尝见肃宗二年关书,乃云自豫章徙同江陶银塘,又自同江徙戡村。然其岁月久远,其所操职业竟莫能辨,于是重有遗憾焉!盖尝遍考同姓之谱,以补其阙,所见凡数十种,无一可信。其出柏林者,谬诞尤甚!于是戡村世系断自大时始。夫始源皆宗五帝,故推罗姓出于高辛,国于宜城,衍于长沙,心尝疑之。比读《史记》见尧舜世次不伦。然后叹曰:兹固姓源始作俑者乎?汉初去古不远,尧舜圣功万世戴之。太史公自以世掌天官,废明圣盛德,堕先人所言不述,厥罪莫大。故其书首《五帝本纪》,何慎重也。然其舛错政自不免,况其下耶。尧典平章以称百姓,禹平水土复分土姓,锡之,其後以官、以国别为名氏。如唐罗德隽,以功封剡国,赐姓为李。叱罗本夷种,西魏叱罗协为柱国,乃去复姓为罗。诸如此类,抑又何限?而原罗氏者,一曰熊姓,一曰妘姓,其将何据也?且古之贤智,固有隐于医卜,混于编氓不欲自表见者,此其後宜何所述?自有唐地望门资之说,与而後以爵位为等级,在闾阎则鄙夷之,不复计其智愚与否,抑亦异于扬侧陋之意矣!流弊日远,遂使冒非类,损本性,自陷于不慈、不孝,莫可胜数,不亦悲乎!?
  洪先论曰:“昔夫子有言:‘吾学殷礼,宋不足徵’夫子盖殷人也,其殆有所伤乎?”君子阙所不知,传信也。吾于大时谓何,虽然其大始也,吾知之,乾父耶,坤母耶,浑然与物同者其体耶。

十二图二十三代孙 洪先 念庵00





历代庐陵(吉安)罗氏进士名录 


宋朝

庐陵县 罗上行 罗 汇 罗全略 罗维藩 罗维翰 罗全材 罗 瀛 罗清宪 罗 睿 罗君贤 罗应龙 罗相之 罗 椅  罗可权 罗 沆 罗应奇
吉水县 罗日宣 罗棐恭 罗子介 罗应雷 罗梦祥 罗大经 罗明弼
永丰县 罗 忱  罗 贡 罗登崇 罗梦登 罗 渊 罗骧龙 罗斗南 罗应雷 罗齐贤 罗惠孺
安福县 罗天成
龙泉县 罗 觉  罗 冲 罗克开 罗审礼
万安县 罗复继
永新县 罗观光
新淦县 罗位夫 罗梦得

元 朝
庐陵县  罗 曾

明 朝
庐陵县 罗处富 罗 端 罗崇岳 罗如庸
泰和县 罗仲深 罗 璟 罗  俊 罗钦顺 罗  凤 罗钦忠 罗钦德 罗王呈 罗时霖
吉水县 罗汝敬 罗 通 罗  铨 罗  智 罗坤泰 罗  淮 罗  训 罗  循 罗  侨 罗余庆 罗洪先 罗徵竹 罗大紘 罗万爵
永丰县 罗  伦
安福县 罗  修 罗  善
万安县 罗  良

清 朝
庐陵县 罗勉仁 罗振云
吉水县 罗暹春 罗廷猷 罗超曾
泰和县 罗大本

吉水另一支罗氏桃林、竹溪罗氏源出罗崱。吉水的四大罗氏从庐陵的印岗来。

 印岗罗氏,宋时以罗绋为代表,他的女婿杨万里,寿高,官显,文重,其文集中有大量有关记载,为罗绋的儿子上行、上义及有的孙子,撰有墓志铭,是最权威的史料,杨万里在《罗元亨墓表》中写道:“元亨,讳上行。…已曾祖骈,祖讳仇,皆不仕,父讳绋。”(《四库全书》诚斋集卷122)。在《罗元忠墓志铭》中写道:“元忠,姓罗氏,讳尚(上)义,元忠其字也,庐陵人,曾祖骈,祖仇,父绂(绋),字天文,元忠,天文之季子也,罗氏上世,皆穑于业变,而儒自文天始,”(诚斋集卷126)这里杨万里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罗氏上世,皆穑于业变。”什么变故,未明说。在为上行的儿子全略作《罗仲谋墓志铭》中写道:“仲谋罗氏,讳全略,其先避五季乱,自豫章徙也,”

   吉水桃林罗氏在历史上有过辉煌。南宋时罗大章、罗大经弟兄双中进士,历朝历代出现了很多名人高官,如明朝宰相罗复仁、沣州判官罗彦发、房州司户罗三登、工部右侍郎罗汝敬等等,牌坊、祠堂保存完好,在祠堂内外写有“两朝进士兄偕弟,历代名臣祖若孙”、“开过元勋府,名臣理学家”等对联,颇为大气。

  吉水桃林罗氏世为衣冠之族,考其之所自,与延福之熂下,同其本根共祖崱,崱子超,至少三郎幼学始迁桃林,其曾孙世英为下族樟树下祖,世奇为上族竹溪桃林祖。世英之九世孙茂良即竹谷老人,大经、应雷皆其子。世奇之曾孙燠文,居竺溪,焕文居象园,其附近分居,村名虽不无稍异,统名之曰“桃林”。
  挑林罗氏名人辈出,“老实罗”罗复仁即出自该系,为中华罗氏的声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该支系族谱、画谱管理严格,不公开,不许其他罗氏支系冒认,因此,其族系情况外人所知甚少。

·杨万里《桃林罗氏族谱序》
  吾郡多著姓,而印岗之罗,其一也。由印岗而之竹溪者,率称士族。竹溪有隐君子曰季温氏,余忘年友也,世有姻连之好,常相往复。见其族人心术皆良善,伦纪皆笃厚,习尚皆文雅,无流漓诡谲粗鄙之俗,其有以服季温之化德也与。尝以谱牒之未修,质言于余。谓以族之显晦,不专系乎富贵贫贱。苟位极乎公卿,财雄乎乡邑,一时号称显族,数代之后而消歇,则昔之赫赫以显者,能保其不昧昧以晦耶?晋之王谢,唐之崔卢是也。然何为使之常显而不晦?曰鲁叔孙穆子有云:立德、立功、立言。立而已。夫言也者,表在天地间,久而不偾、不躜也。 世之谱其族者不知其几,而称欧谱、苏谱者,何与以?永叔明允之言立,故也。季温曰谨受教,余不家食者十数年。季温益潜心于理学,著有《丛竹稿>若干卷,取正于余与丞相周公必大。观之所撰《畏说》,胥叹其有不可及处,此其言之立也。若夫德之立,足以尊族人,化乡里,贻后世,俾用于世功之立,不难矣。余谢事之暇,乃以所编之谱,嘱引其端。于乎!先世之种德也,深后世之流芳也。远季温所造就有如是。是以赞其族之蕃衍昌大,常显而不晦矣,虽世守之可也,余复何言!诗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为其后者,能如季温氏之树立,斯谱为不朽矣。斯谱为不朽矣。

嘉泰三年癸亥秋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宝谟阁直学士 通议大夫致仕 吉水开国食邑七百户杨万里 廷秀撰囗囗

吉水竹溪桃林罗氏世系 
  竹溪桃林罗氏,与吉安秀川罗氏比肩竞秀,同是闻名遐迩的名家世族, 
  重视谱牒的修撰。该世系乾隆五十年《重修谱序》云“夫文章所以明道也,道莫大于明伦:节义所以修身也,身修所以能齐家。……盖将以兹谱为崇本修睦之道,以兹谱为入孝出第之原,以兹谱为防微杜渐之端,庶几哉!后之览斯谱者,入则为孝友,出则为名臣,文章节义足于光史册而昭家乘者。”
  慎重严肃处理世系源流的记叙。该世系《族谱、源流图引》云:“人本乎祖也,作谱者又推祖之所自出,而逆而溯之千百年以上,示不忘也。然一世远而不可记,绪微而不可寻,阙然可也。吾姓之占籍钱塘,自崱公来刺庐陵,子孙遂居郡城之大巷口。崱公以前概不录载,自崱公以迄仲华公,传世虽远,而非不可纪;先绪虽微,而非不可寻,阙之是忘本也。”
  该世系《族谱》载,始祖崱,行十二、号山斗,为吉州刺史,后居吉州庐陵县化龙乡折桂里戡村,生唐懿宗时,生子三,超、延、达;超为东塘派祖,延为马冻派祖,达为秀川派祖。

  二世达公子三,皓、皎、晦;三世皎公子六,让、诩、仪、训、缵、遇:四世议公子三,遵、晟、;五世遵公子四,元、軿、舆、轩;六世元公子七,先、高、才、新、週、霖、涣:六世軿公子四,滋、仇、谏、绅;六世舆公子一,泽;七世泽公子一,献;八世献公子一,十五郎;九世十五郎子一,少九郎;十世少九郎子一,二十八郎;十一世二十八郎子一,韬;十二世韬公子一,万二郎;十三世万二郎子一,进;十四世进公子一,耀四郎;十五世耀四郎子一,培:十六世培公子一,大伦;十七世大伦公子一,涯;十八世滙公子一,兴才;十九世兴才子一,文。二十世文公,字仲华,号雅轩,宋咸淳三年(1267)由郡城大巷口迁居吉水城西,生子二,善、美。从兹丁口蕃衍,人才辈出,遂蔚为名族巨姓。
  主要人物代表:罗茂良,字季温,号竹谷老人,生于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著《竹谷集》30卷问世,始倡修族谱。罗樗,理宗时任瑞州别驾。罗大章,竹谷老人长子,任迪功郎。

罗大经,竹谷老人次子,官至抚州推官,著《鹤林玉露》,史料价值高,可弥补某些正史的不足,且针砭时弊,发人深省。罗景俊,竹谷老人三子,授象州佥判十专学宏词,为世所推。罗凤,蒙莱路学正,有诗名。罗鹧、晋阳州学正。罗彦发,沣州判官,有侃侃之风。罗澳文,迪功郎。罗希直,瑞州税官。罗三登,房州司户。罗雲应,湖口县直学。罗瑞五郎,新喻县直学。罗瑞六郎,宁都县直学。罗瑞八郎,袁州直学。

  罗复仁,从明太祖起义为谘议,弘文馆学士,呼为“老实罗”,洪武三年致仕,诏赐学士三品官诰,又赐布衣御书日:“性虽粗率,忠直可喜,赐此布衣,放归田里。”

《明史》列传第二十五

罗复仁,吉水人。少嗜学,陈友谅辟为编修。已,知其无成,遁去。谒太祖于九江,留置左右。从战鄱阳,赍蜡书谕降江西未下诸郡,授中书谘议。从围武昌,太祖欲招陈理降,以复仁故友谅臣也,遣入城谕,且曰:“理若来,不失富贵。”复仁顿首曰:“如陈氏遣孤得保首领,俾臣不食言于异日,臣死不憾。”太祖曰:“汝行,吾不汝误也。”复仁至城下,号恸者竟日,理缒之入。见理大哭,陈太祖意,且曰:“大兵所向皆摧,不降且屠,城中民何罪?”理听其言,遂率官属出降。    已,复使扩廓。前使多拘留,复仁议论慷慨,独得还。洪武元年,擢编修,复偕主事张福往谕安南还占城侵地。安南奉诏,遗复仁金、贝、土产甚厚,悉却不受。帝闻而贤之。三年置弘文馆,以复仁为学士,与刘基同位。在帝前率意陈得失。尝操南音。帝顾喜其质直,呼为“老实罗”而不名。间幸其舍,负郭穷巷,复仁方垩壁,急呼其妻抱杌以坐帝。帝曰:“贤士岂宜居此。”遂赐第城中。天寿节制《水龙吟》一阕以献。帝悦,厚赐之。寻乞致仕。陛辞,赐大布衣,题诗衣襟上褒美之。已,又召至京师。奏减江西秋粮。报可。留三月,赐玉带、铁拄杖、坐墩、裘马、食具遣还,以寿终

  罗复心,以孙汝敬贵,赠通议大夫,工部右侍郎。罗竹林,迪功郎。

罗汝敬;进士、工部右侍郎。罗汝宽,临江、邵武两府儒学训导。罗淳,进士、广德州知州。罗最,湖广孝咸、青阳江夏县令,历有清声。罗文,府学训导、教谕。罗樸,举人、贵州布政司左参政。罗桢,福建宁州同知。罗廷相,县令。罗文相,庐州府六安州判官。罗道卿,举人,湖广麻城知县。罗道觉,闽永定县知县。 

吉水崱公秀川派衍
吉水始祖崱公,居吉州庐陵化龙乡折桂里戡村,生唐懿宗时,卒葬桥下时岗、西山艮向、配氏不详,葬东塘屋左手坑内、坤山甲向、子三、超、延、达,超为银塘派,延为马冻派,达为秀川、桃林派。
秀川二世 达公,行十三崱公三子,徙延康里秀川,葬六十一都大巷内银带巷苦竹坑,丁山癸向,配氏不详,葬大山坑,坤山甲向,子三:白告、白交、白每(按钟记,达基坤山甲向子一白交)。
三世 白交公行十四,达公次子,卒开宝二年己巳(公元969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葬竹坑。坤山甲向。配曾氏,卒淳化四年癸巳四月廿三日,葬大仚坑南山壬向,子六:让、诩、议、训、讚、遇。(按譜记,白交卒十二月十日,曾氏基兑山甲向,子六:义、训、诩、让、詠、询)
四世 议公,行三十三,白交公三子,卒宋大中祥符元年戊申(公元1008年)五月七日,葬上豪川刘家山又名栗山金鹅抱子形,坤山甲向配彭氏,卒宋咸平五年王寅四月八日,葬苦竹坑坤山甲向,子三:遵、晟、珣。
赞公行四五白交公五子,生殁配葬失考,子一:亮。
五世 遵公生四子:元、軿、兴、轩。
   珣公生二子:贞、逢。
六世 元公生七子:先、高、才、新、週、霖、涣。
   軿公生四子:滋、仇、谏、绅。
   兴公生三子:愤、賨、寅。
   轩公生一子:金。
   贞公生五子:鹏、绚、从、怀、爽。
   逢公生三子:裘、龚、砻。
新安花树下基祖——诵公(讳恒)
上源为崱—达—皎—卿—广支分
崱公第八世诵公、讳恒,字闻,生宋熙宁丙辰四月初二日,殁绍兴丁丑年八月十五日,配刘氏,由泰和县迁吉安新安花树下为开基祖,生子三:彦通、仲先、诏刚。彦通开基吉安云楼田南,仲先开基云楼听上库仲先长子莘老迁居文陂小水花园。诏刚次子时亿开基雁门。彦通三子时升第十二世关隆迁徙吉水富滩芜下为开基祖。
吉水县城西基祖——文公,字仲华
上源为崱—达—軿—支分
崱公十三世仲华公,由广东兴宁迁吉水城西开基,第五世佑晋由城西迁居下里湾移居西林,第七世清公字香远,由西林移富滩流汝塘开基。
吉安古潭基祖——让公
崱公第四世让公系皎公长子,名靖行配李氏,由秀川徙栗付陇,再由栗付陇迁古潭为始祖。让公第七世孙秬公,字一卤(浚明长子)为古潭溪上巷开基祖,稌公,字行究(浚明次子)为古潭陂下开基祖。穆公,字曰温,号敬斋(浚明三子)由古潭溪下巷迁厚塘为开基祖。
新墟珠源基祖——求己公
为崱—达—公正—俊卿—復初支分
崱公十八世孙求己公讳与远,(禹吾之子)生之朝至元庚辰年九月廿九日配刘氏、高氏,为珠源基祖。
文陂枫林基祖——云甫
为崱—达—元—汇—子行支分
云甫为崱公十五世孙,字际飞,云甫之祖父文龙,原居岳州,其父由湖广岳州回迁庐陵折陂,云甫为吉安文陂枫林开基祖,生子六:明、全、和、兴、与、睦。
南林基祖——环生
为崱—达—元—余孔—菊老—仲庸支分
环生为崱十七世孙,仲庸之子,由庐陵熂下迁徙水中鹄乡五十都南林为始祖,环生第九世孙应权,字于通,由南林迁居培溪为基祖,配彭氏生五子:元一、元二、元三、元四、元五。
阜田南桥炉下基祖——珍公
其上源是34崱—延—皓—洞天—道—宗泰—师文—仕隐子三42世(秀、珍、球)。
珍公,行三,字儒重长国用,生宋祥符戊申年正月,殁于宋元丰戊午年二月,配李氏,生宋祥符己酉年十月,设宋元丰巳末年二月,夫妇合葬白石坑。子二:永、馆,珍公第四世孙知震徙分宁上源王,第十七世裔孙:子来徙居赣州南门,第二十二世裔孙子祥公,由龙泉县迁居南康唐江镇鸬鹚巷立业。
循公,字遵善,号双泉,玉公次子。生于明天顺八年甲申(公元1464年)十一月十三日子时。举进士,仕至山东按察司副使。卒于嘉靖癸巳四月初三日巳时。初葬石埠罕山,后迁葬庐陵并塘村盘龙山,乙辰山辛戌向。配李氏,翰池长史动公女,生于明成化丙戌年八月十八时寅时。卒于嘉靖丙申年七月三十日午时,合葬盘龙墓左。子一:洪先,副配襄阳王氏,生于成化于未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卒于嘉靖甲申年七月初十日,附葬则厚山,未山丑向;三配扬州吴氏,生于明弘丁巳年十二月初五日酉时。卒于嘉靖庚寅年十一月十一日子时,葬盘龙墓右。
23世洪先支系
据族谱载:洪先公,字,达夫,号念庵,循公长子。生于明弘治十年甲子(公元1504年)十月十四日子时。居江西吉水县。自幼天资聪颖,敏而好学,博览群书,登嘉靖己丑科状元,仕至左春坊左赞善兼翰林院修撰,为学宗王守仁致良知说,提出修正。用力致勤十数年,始成后不以告归为人气度,自成一家。官赠奉议大夫光禄寺少卿。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存世。卒于嘉靖甲子年八月十五日巳时,谥文恭,葬桐江赤石潭山冲天飞凤形,丑艮山未坤向,敕建寿祠。配曾氏,泥田大业卿公女,生于弘治乙丑年六月初四日辰时。卒于嘉靖丁卯年八月二十三酉时。葬桐江石羊矶冷水坑,壬山丙向。子一,世光。侧室官田邓氏,生于明嘉靖四年乙酉,副侧室仪真许氏,生于明嘉靖元年壬午,附葬石羊矶;副配刘氏,南京扬州仪真梅氏,生于明嘉靖甲辰六月二十六日未时,卒于明万历辛亥正月初八午时,附葬玉虚山祖妣慕右,子一,奕光。其六世孙继洪于清朝整理、出版《念庵文集》。为从祀孔庙候选人。

    


  泰和匡山书院罗氏 匡山书院原名甘山书院,后唐明宗长兴三(932)年由罗韬(字洞晦)兴建,址在江西省泰和县苑前乡书院村紫瑶山脚下,因后唐明宗闻“馆起东山之下,民风日善,俗成东鲁之区”,特颁敕书表彰,并命翰林学士赵凤书写“匡山书院”匾额以赐,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冯道为之记,因以为名,是中国最早的书院之一。宋重和元年(1118)其裔孙罗宏重修。经宋至元四百年后,遭兵毁。元康震(泰和人)以湖广庆阳州书院山长归里,重建院舍,并讲学其中。明永乐中,裔孙罗汝止、罗养吾复加以修葺,以教乡人子弟。万历三十四年(1606)裔孙罗讲重修。曾皋为记。

  洞晦公讳韬,一字晦夫,号匡山先生。珠传三十七世,企生系皓公次子,秀川崱传四世裔孙。大唐光启二年丙午(886年)六月十五日生。年未成髪,读尼山《论语》至下学,上达天人顿悟,遂罢外缘静坐小楼,阅孟子未投灵机,即却步三载,心身若太虚。然下惟博览群艺以广耳目。时当五季,遁迹中团,修进士业。以淑人为心,悬绛讲易,四方担簦从学盈户。后唐长兴元年庚寅(930)年,明宗徵为端明殿学士,进大学折解平天下,宜以修身为本,上可其呈复演九畴说,适御览奸当移柄上疏除恶,献丹扆四箴:曰纳晦、曰防几、曰赏廉、曰革蠹,上悦而优礼之。寻疏疾乞休,加赐金帛以归,乃去中团择匡山之胜居焉。从游益众,遂(建)书院於匡山之下,以育贤才。著有《匡山庐记》二卷,《门人问答录》五卷,《琳琅余福》一卷。事闻於上,勅赐额曰:'匡山书院',命翰林学士赵凤书之,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冯道为之记。宋开宝二年己巳(969)二月二十日殁,门人追思之,諡曰静逸。(大中)祥符四年辛亥(1011)勅赠太子太师,进经筵官,配享文祠。大明天顺间(1457~1465)邑侯江,奉提学签宪李命,立师讲习,拨门夫二名,看守书院。嘉靖八年己丑(1529)十二月举祀郡邑乡贤。前代巡李后邑侯唐皆,亲题其第。国朝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奉学宪刘准给祀生奕世接绍。
  “其族有谱作于洞晦”,“五世孙弘后始作,累累增修”,至一九九五年乙亥已十修其谱。“其人之众殆数千指,往敦朴质直,力本而知学,虽富不骄,所与婚媾交游,多时之名宗宦族,兹其所以著称于吾邑也。”至今乃兴旺发达。

  马冻大安罗氏  源自豫章,珠公之34 世孙崱公生三子,长子宗超,为东塘派祖,次子宗延,为马冻派祖,三子宗达,为秀川派祖。崱系六世孙文昌公于公元1031年携全家从吉水熂下马冻到大安开基,带领全族宗亲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奋斗拼搏。至公元1300 年,“大安冲”已发展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鼎盛时期,号称大安十八只门楼。

崱公源流派衍吉州庐陵基祖名录

第三十四世(庐陵第一世)

罗崱 字大时,号山斗。唐节度使,自豫章徙居吉州庐陵之戡村,即熂下,为罗姓始祖。
第三十五世(庐陵第二世)
达公 号行果。
第三十六世(庐陵第三世)
皎公 号大山。
第三十七世(庐陵第四世)
议公 号豪川。
第三十八世(庐陵第五世)
遵公 号南塘;珣公 号汪丘
第三十九世(庐陵第六世)
元;軿;兴;轩;贞
第四十世(庐陵第七世)
仉;金;绚;绅;涣;
第四十一世(庐陵第八世)
徽公位下分徙
    君贤徙江北;彻诗徙江湾;应苏徙福塘;思学徙郡塘大巷口;
    纯老徙享塘;馀庆徙鳌口;悦学徙木履坑;梦德徙谷平庙背;
    义老徙享下;亮公徙高村;俊公徙中市;恒公徙花树下;
    子谦徙下枧;晋亨徙奥台;彝公徙上镜;颐庵徙拓下;
    荣道徙大粟;时英徙桥头;
登庸位下分徙
    秉哲徙安福;长子徙郡城;三子徙永新;伯葵徙吉水桐村;
    惟新徙沙江;文辉徙吉水南岭;
宗礼位下分徙:
    少二郎徙安福缺圳;尚礼徙吉水观山;友定徙郡城;
才公位下分徙:
    仕伦徙泉口;纪通徙湖西;衮公徙科原;绍坚徙吉水川坡;
    馀庆徙丰城;明德徙风山;揆公徙吉水南山;
 弇 公位下分徙:
    可宗徙安福;寅子徙仁香;鉴公徙郡城;道宝徙陂田;季六徙水东;景行徙郡城;处仁徙郡城;
    千四郎徙安福;静有徙郡城;一正徙拼塘下;燧公徙郡城;立仁徙黄金江口;方大徙枧林;
    立中徙清江镇;应公徙东塘;用大徙玉虚山前;洪先徙松原;志大徙黄橙溪;觐公徙白竹山后又徙石乡
第四十二世(庐陵第九世)
    上行号元亨:宋建炎进士;安强号守道:宋乾道举人;浩然号元直:宋大观舍贡;
    上达号元通:宋绍兴举人;
第四十三世(庐陵第十世)
    维藩号价卿:宋乾道进士;维翰号宗卿:宋乾道进士;全略号仲谋:宋乾道进士;
    全材号仲梁:宋乾道进士;全德号仲谟:宋淳熙进士;汇公号巨济:宋绍熙进士;
    绍公号仲仁:宋嘉泰举人;约会号彦礼:宋仕修职郎;执羔号文卿:宋绍兴举人;
    峋公号锐卿:宋淳熙举人;良臣号廷章:宋绍兴举人;同公号彦辅:宋绍兴举人;
    冈公号彦弼:宋绍兴辟举;
第四十四世(庐陵第十一世)
    瀛公号蓬伯:宋绍兴进士;子武号必高:宋庆元举人;解公号宏蕴:宋淳熙举人;
    惟一号允中:宋淳熙解元;如松号彦节:宋孝子;三俊号世贤:宋淳熙举人;
第四十五世(庐陵第十二世)
    有开号秀叔:宋嘉定进士;浚公号明之:宋嘉定进士;天觉号子开:宋淳祐进士;
    相之号相父:宋淳礻右进士;梦祥号兴之:宋宝庆进士;椅公号涧谷:宋宝祐进士;
    王象公号千崖:宋咸淳进士;梦登号端卿:宋绍兴举人;桂孙、辛考俱徙安福;
绋公位下分徙:
    金是徙水村;宗南徙永丰;樗公徙介塘;嵫公徙小陂;揆公徙安福;
    养和徙永新;益公徙螺冈;绳祖徙塘东;在修徙安福东冈;
    希胜徙水口;树德徙郡城;申公徙吉水同岭;胤孙徙安福仓坑;
    晋公徙螺陂;颐公徙永新;梦玉徙水村;斯彝徙安福太塘;
忱公位下分徙:
元吉徙谷平;先立徙安福;德裕徙吉水四都;元刚徙石濑白竹塘;
成器位下分徙:叔文徙列塘;
 金监公位下分徙:
    待举徙下符;子礼徙嘉山;满孝徙安福牛塘;得中徙福塘;
    文炜徙楼下;能公徙短陂;初定徙丁田;正公徙丁田隆溪;
    雪筠徙西湖;体和徙太坪;
金公位下分徙:
    无党徙澄溪;绍文徙福塘;万中徙大密下;文公徙郡城旧市街;庆元徙长塘;履泰徙翠屏;
    存美徙郡城;宗礼徙辛塘;用礼徙藓溪;汝佳徙钱富;逢甲徙东塘尾;仕宽徙南山;绍中徙逢塘;
    时进徙水东;元吉徙炯村;率民徙葛岭口;惟明徙莪田;良凤徙泉塘;极公徙安福站田;应光徙中市;
    应克徙楼下;仕浦徙鸟东洲上;茂英徙当阳花台;大诚徙早禾陂;元洪徙北龙坑;
    王介公徙松滋采石街;玉璋徙武角林第三都;
真公位下分徙:
    仕荣徙雾山;璋公徙富田寨;彦璋徙永新;从宜号端礼:宋淳熙解元;龟图号表圣:宋淳熙举人;
    芹公号幼思:宋端平举人;珂公号幼望:宋淳祐举人;今是号无悔:宋宝祐举人;
    岳老号尧咨:宋淳祐举人。
第四十六世(庐陵第十三世)
    君贤号豹隐:宋嘉定进士;泫公号伯泫:宋咸淳进士;熙公号亦渊:宋景定进士;
    应凤号伯凤:宋嘉定童科;廷寺号朝端:宋淳祐童科;居安号资叔:宋开熙举人;
    讽公号立卿:宋喜熙举人;友   号舜父:宋嘉定童科;友龙号舜卿:宋嘉定童科;
    应圭号子奇:宋淳祐举人;伯椿号孟寿:宋嘉定童科;伯杞号孟贤:宋绍定童科;
    伯杨号兴父:宋景定举人;绎公号南屏:宋景定举人;蒇公号圣与:宋宝庆举人;
    祖父号幼章:宋嘉定童科;跃龙号元晋:宋景定举人;一新号元专:宋嘉熙童科;
    又新号元肃:宋嘉熙童科;鼎新号元吉:宋淳祐童科;方新号元庄:宋淳祐童科;
    复孙号眈堂:宋咸淳童科;履泰号通齐:元大德中辟举;
第四十七世(庐陵第十四世)
    彻诗号恭先:宋宝祐进士;可权号持正:宋咸淳进士;崇高号明可:宋宝祐举人;
    镇公号贞卿:宋嘉定举人;解诗号幼永:宋淳祐举人;山禺公号山禺:宋咸淳举人;
    祝权号仲矩:宋淳祐举人;大经号遇伯:宋咸淳举人;鼎公号益新:元至元举人;
    璋公号国章:元至元荐辟;世昌号复先:元至正举人;文节号瘦翁:元泰定庐州同知;
第四十八世(庐陵第十五世)
    绍贤号高伯:宋景定举人;愿公号立志:宋咸淳举人;龙鼎号敏学:宋咸淳举人;
    东老号启明:元大德铨举;印公号大同:元大德辟举;大巳号翠屏:元至正举人;
    鼎公号希德:元大德铨试;绳祖号宜翁:元至正州判殉难;
第四十九世(庐陵第十六世)
    建中号茂德:元至正仕广东省都院;遽生号子宾:明洪武教谕;
第五十世(庐陵第十七世)
    世荧号能辉:明永乐举人;恒公号德贞:明洪武举人;子贞号菊隐:明洪武仕泰和知县
    伟公号彦美:明永乐举人;绍文号仲节:明洪武庐陵教谕;
第五十一世(庐陵第十八世)
    如墉号本崇:明正统进士,殉土木难;仲式号释生:明洪武仕都察院浙川御史;
第五十二世(庐陵第十九世)
    伦公号修:明永乐举人;谦光号逊斋:明正统举人;鉴公号德藻:明成化仕宿州判官;
第五十三世(庐陵第二十世)
   深公号其渊:明景泰举人;涛公号秀泉:明正德举人;
第五十四世(庐陵第二十一世)
    表公号其渊:明正德岁贡;
第五十五世(庐陵第二十二世)
    许公号两豫:明嘉靖举人;宪祖号桂里:明万历贡元;
第五十六世(庐陵第二十三世)
    文炜号对山:明嘉靖举人;兆公号道舆:明万历贡元;世济:明万历解元;
第五十七世(庐陵第二十四世)
    豸公:明万历举人;
第五十八世(庐陵第二十五世)
    克志号不忌:儒隐;

罗氏文化研究员:罗建平 电话微信13807384662(微信已满)17773818907(加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