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心堆】周烁方 |《咏鹅》中埋藏千年的秘密

 刘淑姿 2017-12-09

-

《咏鹅》中埋藏千年的秘密


周烁方


特别感谢Osten.为【三心堆】专属插画





一千三百七十年前,有一个叫骆宾王的小朋友。他很有才华。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没想到骆宾王小朋友对答如流,客人很吃惊。恰好旁边有个池塘,塘中有鹅,客人有意考他,就请他以鹅为题,做一首诗。骆宾王小朋友略作思索,便做出了诗句: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由此被誉为“神童”,此诗也传为千古佳话。时至今日,小学生在一年级的语文课中就能够学到这首诗歌。






然而就在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里,有一个埋藏千年的秘密。

为了解开这个秘密,我要用到一种心理学方法。这个方法已经在之前的文章《跨越时空心相通——以心理学方法赏析古诗》一文(点击最后“阅读原文”可读取此文)中做过大致描述,并以此方法理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而今天,我们就要使用此方法来理解骆宾王在《咏鹅》一诗中传达的深层含义。

先说简单结论:骆宾王小朋友在神童的外表下,实际上是一个内心孤独,充满委屈、焦虑的普通男孩。


接下来展示过程:

《咏鹅》一诗的整体氛围:

放下所有以前学到的知识和解析,只是单纯地看,单纯地读。你读到了什么?

我读到的氛围,是清、干净、静中有动。这种氛围如果用一种颜色来代表,大概是接近绿色或青色。如果这种氛围有一种心理温度,这种温度是偏凉的。


《咏鹅》一诗的内容主线:

客观来讲,这首诗讲了什么?

一只鹅,在水里游,并且发出叫声。

对主线的理解:

一只鹅:一个动物,作者的一个人格侧面

在水里游:这个人格侧面的内心活动

发出叫声:一种表达。

连起来,就是: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的一个人格侧面的活动以及表达。

那么,是怎样的人格侧面,怎样的内心活动,怎样的自我表达呢?接下来就要进入具体的象征了。


《咏鹅》一诗的象征包括:

鹅,曲项,天,歌,白毛,绿水,红掌,清波

鹅作为一个最核心的象征。放在最后看。

曲项:弯曲的脖子。弯着脖子是什么感受?大家可以亲自试验一下:用你的下巴尖去够胸口,尽量能贴上胸口,好,现在试着说话看看。什么感觉?憋屈感,脖子弯曲时,各种情感无法直接表达,所以我们经常说委曲或者委屈,都是一个意思。弯曲即是无法伸张,无法畅快表达。

歌: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但并不是很直接,至少不如直接说出来那么直接。如果是要表达思想,表达态度,那就写文章,或者发表言论。只有表达情感时,才会唱歌。这只“鹅”要表达什么情感?

向天歌:这个表达的对象很特别。一般来说,我们要表达些什么,都是表达给某个人,或者某种象征人的东西,比如故乡象征着母亲。什么情况下,人会向天表达?大家也可以试着自己体验:认真地看着天,看一会儿,心里有什么话涌出来?这也许就是你要向“天”表达的内容,是哪一类的话?通常来说,向天表达,意味着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自己平行的“人”无法理解。谁也无法理解自己,但是又要表达,只好向天说。一个人走投无路的时候,可能会向“上天”诉说或祈求一些什么。屈原《天问》,问的也都是“人类”无法回答的问题,以及他心中无法被他人理解的感受与思索。

曲项向天歌:这是一种憋屈的,压抑的表达,无法直抒胸臆,而且周围的人无法理解,只好向着天发出歌声(叫声)

白毛:白,纯洁,纯净。毛,长在皮肤之外,如同人的衣服,是动物的外表。白毛,即外表纯洁、纯净。

绿水:绿,有生机。水,情感。

浮绿水:水在这里还有另一层意思,水面上是可见的世界,水面下是不可见的世界(只有鹅自己知道),这一句讲的是水上,下一句讲的是水下。

白毛浮绿水:在水面上,他人可见之处,外表是纯洁的,洁净的,情感是和谐的,有生机的,心境是悠闲的(由浮字来表达)

掌:掌即是手,心理意义上,手通常与其功能有关:作为、抓取、掌控。孙猴子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这掌就意味着掌控。(也许有人说,鹅掌只不过是脚蹼而已,但诗中没有写红爪,也没有写红蹼,也没有写红脚,而是写了红掌,这就是本方法中尊重诗歌本来面目的特点)

红:红色有许多含义,可以象征危险,也可以象征热烈,也可以象征焦急等等。但诗歌中的“红”不是孤立的,所以需要和“掌”连在一起来看。是危险的掌控,还是热烈的掌控,还是焦急的掌控?最能够和掌控、抓取、作为相关联的应当是“焦急”。

红掌:焦急地想要掌控。如果诸位看到过摄像机对鹅或者天鹅的水下拍摄,就会知道当它们“悠闲”地在水上游动时,水面下的双脚其实是在飞快地交替拨弄,看到以后,它们在水面上的优雅感会大大遭到破坏。

清波:清的水波,清,纯净、没有杂质。波,波动,内心的波澜。

红掌拨清波:红掌焦急地想要掌控,而只能够拨动没有杂质的清波,那是一种什么要的感觉呢?焦急,想要抓取,但是抓不到什么。其实是挺难受的心情。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表面上纯洁、优雅、闲适,而他人看不到的地方却隐藏着某种焦虑,某种需求,无法抓取,无法掌控,得不到满足。也难怪它要“曲项向天歌”了。


说到这里,整首诗的心理内涵就比较清晰了。这是一个表面纯洁、美好,内心压抑焦虑、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孩子。他心中有许多情感,许多委屈,但是他认为周围的人无法理解他,于是他的无意识借着这首诗歌,向着天空,曲着颈项,唱出无人能懂的歌。

然而,即使真的有委屈,为什么他又不能反抗,或者不能直接表达呢?这和他的性格特点有关。也就是全文最重要的象征——鹅。


鹅:鹅首先是一种家禽,是一种被驯化了的鸟类。作为鸟类,它具有鸟类共同的灵性,但却更加被人类所控制,也因为长期驯化而丧失了飞翔的能力。鹅是一种水鸟,会水,意味着重感情。鹅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忠诚,和人亲密。农村有很多人养鹅,用来看家护院。鹅在这一点上与狗类似,它与主人有着亲密的情感链接,非常忠实于主人,也守护着主人。这些特质,就是诗人在诗歌中所展现的人格侧面。为什么有委屈不说?也许是因为重感情,也许是因为忠诚。当一个孩子忠诚于父母,也许他的某些个人需求和委屈就不会说。尤其是作为一个“神童”,也许骆宾王小时候在家庭的待遇与普通的小孩子并不一样。保持表面的纯洁、美好也许是重要的,而内心的焦虑和委屈则是压抑的,一旦表达出来,就会破坏那个表象。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鹅就是“我鸟”,所以鹅就是我,我就是鹅。我是一只鸟,这只鸟是鹅。鹅就是骆宾王本人。


在做出以上分析时,我对于骆宾王的个人历史,包括开头的那段创作背景均一无所知。而后来查到的背景则在不断验证我对于此诗的分析。

而当我看到骆宾王的生平简介时,尤其是看到他的结局时,我意识到:也许鹅不仅仅是骆宾王小时候的一个人格侧面,而是一个他人格中非常主要的侧面。


下面的故事可以作为一个佐证:

684年(嗣圣元年),武则天废中宗自立,这年九月,徐敬业(即李敬业,李勣之孙)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

(摘自《青少年学习趣味培养:文学这样读更有趣》)


简单来说,就是武则天废了唐中宗自立为皇帝,骆宾王有个朋友叫徐敬业起兵反对,骆还为他写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后来徐敬业兵败被杀,他也就跟着一起被杀了。

在这个简要的描述里,我们能看到两重“忠诚”。

第一重是对本来的皇帝——唐中宗的忠诚,武则天属于篡位,所以他的朋友起兵反对,他也跟随在其中任重要职务。起兵有很大风险,最严重就是丧命,但是似乎骆并没有把死亡作为第一考虑,而是把对本来皇帝的忠诚放在第一位。

第二重是对他的朋友兼领导徐敬业,当然我们不清楚当时具体的情况是什么。

但是首领被杀,他也是有可能逃走或者屈服的(之前武则天很欣赏他的才华,曾经抓过他又放掉),但结果是他和首领一起被杀了。这种忠诚的性格特质,是不是和“鹅”很像呢?


本文叙述到这里,《咏鹅》中“埋藏千年的秘密”就已经被揭露出来了。是不是和我们对这首诗的惯常理解非常不同呢?也许有些读者会感到失望:所谓秘密,即不是黄金翡翠,也不是藏宝图。不过,能够透过对诗歌的心理分析,更深入地了解到千年前诗人的心境、情感乃至人格特征,从而理解其所作所为,这也不失为一份难得的宝藏吧!




关注有心温度的【柿子味道】


有一种柿子树,不是种来卖钱的

而是专门等鸟儿冬天里没有吃的时候

飞来吃它的柿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