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子茶馆131:实践是检验超标的标准

 博览众长123 2017-12-09


原创 2017-12-05 老徐 易经实修


学术是枯叶,思想如尘土,哲学是风,诗是雨,酿成茶,慢慢品,才能品出天地人间的味道。


《管子》就是一座中国古老的茶馆,里面坐着一位老者,是从2700年前穿越而来,现在他正在邀请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思想者来喝茶聊天,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参验论


《韩非子·解老》、《韩非子·喻老》两篇,是对老子书最早的注解,反映了韩非世界观富有唯物主义的方面。因此司马迁写《史记》把老子和韩非列在一起。


韩非认可并阐释了老子的“道”,但他第一次用“理”这个哲学范畴来表示自然万物均各具有特殊规律,说明人们抽象思维的提高。韩非说:“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祟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万物无时不在变化,所以总合万物之理的“道”也不能不跟着变化。“道”永远不停止的变化,人们的行动就不要墨守成规而不知变通。


韩非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天生的一种性能。他说:“聪明睿知,天也动静思虑,人也。人也者,乘于天明以视,寄于天聪以听,托于天智以思虑”。人的感觉和思维必须依赖天赋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


韩非强调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认为要免除祸害,求得幸福,必须充分认识事物的规律性。他说:“务致其福则事除其祸,事除其祸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必成功则其行之也不疑,不疑之谓勇”。遵循着事物的规律来办事的人,没有不成功的;不认识规律,不依照事物规律而轻举妄动,就是极大权势和财富的人,也一定遭到失败。


韩非在《解老》篇中对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所谓“前识”进行了批判。他说:“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妄意度也”。所谓“前识”,就是只凭个人的主观妄想臆测,没有以客观事物作为依据的认识。韩非提出检验认识是否合乎实际的“参验”方法,用以反对“前识”。他主张“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参”,是比较研究,“验”,是验证。“参验”,就是根据实际效果来验证言论、行为的正确与否。他说:“循名实而定是非,固参验而审言辞。”正确的言论,应该是名实的统一:实是检验名的标准。他认为使用“参验’方法,对事物进行考察、比较研究的时候,必须有客观的态度,不能有主观的成见。


韩非发展了前期法家正视现实的改革精神,强调以实际功用和效果检证知识的真伪,否定无用的争辩。《韩非子·五蠹》篇里说,现在的君主喜欢听花言巧语而不追究它是否合乎实际,对人的使用,欣赏他的虚名而不追究做事的功效。因此天下的“淡言者”,总是夸夸其谈,而不切合实用。所以称颂先王、高谈仁义的人充满朝廷,而政治仍然不免于乱。改变这种风气的办法是使“境内之民,其言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韩非的认识论是为他的法治学说提供沦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