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虚荣压过一切,你的心智之路就会戛然而止

 阿离777 2017-12-09

鸟学者说:阿德勒认为,人们的精神并非由遗传因素决定,而是在社会影响下形成。“性格”是两股对立力量之间的独特的相互作用,一是对权力的渴望,或者说对个人强大的渴望,一是对“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的需要,当野心或虚荣心压过一切时,一个人的心智发展之路便戛然而止。

从什么时候起,人开始变得虚荣了呢?

一旦追求承认的努力占了上风,它就会使精神生活具有更大的紧张状态。结果,获得权力和优势的目标在这一个体身上变得日益明显,他开始快马加鞭朝向这个目标奔驰,而他的生活变成了一种对更大胜利的期待。这一个体失去了现实感,因为他失去了与生活的联系,总在专注于别人对他的看法,他所关注的主要是他留给别人的印象。他的行动自由因这种生活方式而受到极大的抑制,他最明显的性格特征变成了虚荣,他最常有的状态变成了焦虑。

很可能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虚荣心,但显示出自己的虚荣心并不被认为是个好方法。因此,虚荣心常被掩饰、伪装,而且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谦虚就是其形式之一,而这种谦虚的本质就是虚荣。一种人可能虚荣心强得从不考虑别人对他的判断;另一种人则可能贪得无厌地寻求公众的赞许,并用它来获得自己的利益。

虚荣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变得极其危险。且不说虚荣使人去做许多毫无用处的无谓的工作(这些工作与努力只是关注于事物的表象而非其实质),也且不说虚荣使人时刻只想着他自己或至多只想着别人对他自己的看法,我们只说它的最大危险在于它或迟或早都会使人失去与现实的联系。他不再理解人类的关系,他与生活的关系也被歪曲了。他忘记了生活的职责,特别看不见自然要求每一个人所作的贡献。没有任何性格的瑕疵像虚荣这样严重地阻碍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因为虚荣的人在面对每件事、每个人时总要问:“我能从中得到什么?”

人们习惯于用更为动听的辞藻来让自己摆脱尴尬境地,他们用“远大志向”来替代虚荣或傲慢。有多少人曾骄傲地告诉我们他们是如何地志在千里啊!“精力充沛”、“积极向上”也是常被误用的两个概念。只要这种精力能证明于社会有益,我们就可以承认其价值。但是,通常的规则是,用“勤勉”、“活跃”和“进取”一类的辞藻来掩饰程度严重的虚荣。

虚荣很快就妨碍了个体在游戏中按规则行事。更常见的情形是,它使他成为个滋扰他人活动的人,因此,那些无法满足自己虚荣心的人就会费尽心思去阻止别人完整地表现其生命。虚荣心正处于滋长阶段段的儿童会在危险处境中表现出他们的勇敢,并且喜欢向较柔弱的儿童表现他们是多么地强大有力。一个切题的例子就是对动物的残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心灰意懒的儿童可能用各种不可思议的小伎俩来满足其虚荣心。他们会避开生活的主战场,而在灵机一动想出的某个小庙宇里扮演一个大真人的角色。那些牢骚满腹,说生活太悲苦,命运待他们太不公的人就属此范畴。他们会告诉我们,如果不是他们受的教育不好,如果不是他们的遭遇不幸,他们一定会成为今天的领袖人物。他们总在为自己未奔向生活的真正火线找借口,他们的虚荣心只有在他们为自己创造的梦想中才能得到满足。

一般人会发现这类人很令他头疼,因为他不知道如何评论或估价他们。虚荣的人总知道在犯了错误时如何将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他总是对的,别人总是错的。然而在生活中谁对谁错并无关紧要,因为重要的只是人的目标的实现和对他人生活的贡献。虚荣的人想的不是要作这种贡献,他全部心思都用在了怨天尤人和自我开脱上。在此我们所看到的是人类灵魂的种类繁多的把戏,是这种个体不惜任何代价要维持其优越感的企图,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使其虚荣心免受任何损害。

然而在我们时代的社会气氛下,我们不可能一尘不染,全无虚荣之心。这一认识触及到了我们文明的痛处。正因为如此,许多人才陷入了永久的不幸,陷入了无所不在的灾难与困境。虚荣的人不能与任何人友好相处,也无法使自己适应生活,因为他们全部的目的就是要打肿脸充胖子。难怪乎他们很容易陷入冲突,因为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在人群中的名声。在人所经历的最复杂的纠葛中,我们将发现,最根本的障碍是虚荣心的无法得到满足。这种认知将向我们表明不健康的虚荣心会给社会感带来多大的危害。虚荣和对同伴的同情、体谅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这两种性格特征之不能结合在一起是因为虚荣绝不会让自己屈从于社会的原则。

因为这样的危害性,虚荣的发展随时都处在社会生活的逻辑准则的反对和威胁之中。社会生活是不可战胜的绝对原则。因此,虚荣被迫在其萌发阶段就隐藏起来,并通过乔装打扮,迂回曲折地去实现其目的。虚荣的人常受着怀疑的折磨,他怀疑自己能否定到虚荣的要求而克敌制胜。而当他在那里思前想后的时候,光阴已飞逝而过。当时光流逝殆尽时,他又为自己找出借口,说他从来就没有得到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

在一般情况下,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是这样的。这个特定的个体找到一个特权位置,使自己远远避开生活的主流,然后怀着某种不信任冷眼旁观其他所有人的活动。而由于这种不信任,每个同伴似乎都是他的敌人,虚荣的人必须决定是取攻势还是取守势,而他常陷入深深的疑惑,在似乎有逻辑性的重要思考上纠缠不清。这种逻辑性给他造成了一种自己是正确的假象,但在思索的过程中他错过了主要的机会,并失去了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一种要征服每件事,每个人的愿望,这种愿望会在成千上万种形式中表现出来。这种虚荣心表现在他们的每一种态度、他们的穿着打扮、他们的说话方式以及与人接触的方式中。有时,他们就会竭尽全能地将其虚荣的外表粉饰起来。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显得虚怀若谷,有时,他们干脆置其外表而不顾,以表示他们毫无虚荣之心!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苏格拉底看见有一个人登上讲坛,身穿又旧又破的衣服,于是苏格拉底对他说:“年轻的雅典人,你的虚荣心从你烂袍子的每个破洞里往外在探头呢!”

虚荣者更容易成为社会的摧毁者

有的人对自己的不虚荣坚信不疑。其实他们知道虚荣的根源在内心深处,可他们就是只从外表上看。虚荣还可能以这种方式表现出来,虚荣的人在其社会圈子中总想要占据整个舞台,搞一言堂,或通过对社交聚会的好坏与否的评判,来让自己处于舞台中心。这类人中还有一些人从不参加社交活动,而且尽可能地避免与人交往。这种对社会的避免可能表现在诸多方面。婉拒邀请,姗姗来迟或要主人百般劝诱,极尽奉承才去,都是他们的小把戏。还有一些人只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进入社交,靠着他们的“与众不同”来表现其虚荣。他们自豪地将这视为一个值得赞美的特征。还有的人希望出席所有的社交聚会,以表现出虚荣。

我们不能觉得这是些不值一提的细节,因为它们在人的灵魂中根深蒂固。实际上,具有上述特质的人在其人格中没给社会感留下多少余地,他更容易成为社会的摧毁者,而不是朋友。要描述出这类人的形形色色,需要有文学巨匠的诗才才能办到,而我们在此只能描绘他们的一个大致轮廓。

我们在所有虚荣者身上所发现的那一个动机表明,虚荣的人在生活中为自己确立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那就是,他要超过世界上所有的人,而这个目标则来自他的不足感和欠缺感。我们可以猜想,任何有着明显虚荣的人的自我价值感都很弱。也许有一些个体已意识到自己的虚荣源发于明显的无能感,但仅仅有这种意识还无济于事,除非他们能卓有成效使自己的这一认识转变为行动。

他们中的很多人只会怯生生地撤退,过着隐居的生活,或成了一个行为怪诞的人。在家里他们不需要对任何人负责,所以只要他们呆在家中,就能维持其陶醉状态,并靠着深信“如果情况不是像现在这样,他们是一定能够成就大业的”来强化其现有的态度。他们的条件不可能得到满足,还因为一些根本就不成其为理由的理由。比如,他们会坚持说,如果男人是些真正的男人,如果女人不像现在这个样,就能皆大欢喜,一切如愿。然而,即或有着最好的用心,这些条件也是不能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只是懒惰者们的借口,比之于催眠性或陶醉性的毒品好不了多少,也只能使人追忆起那被浪费掉了的所有时光。

这些人身上怀有极大的敌意,而且他们从不把他人的痛苦和悲伤放在心上。就是靠着这种方法,他们才获得了伟大感拉罗什富科对人性了如指掌,他对大众有过如此的描述:“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忍受他人的痛苦。”对社会的敌意常表现为一种尖锐辛辣的批评态度。这些社会的敌人永远都在那里指责、批评、嘲笑、判断和谴责世界。他们不满于一切。但是,仅仅分辨出不好的东西并予以谴责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扪心自问:“为使之变得好起来,我做了些什么呢?”

有虚荣性格的人靠着某种把戏来抬高自己贬低别人。他们往往用自己恶毒刻薄的批评来损害他人的性格。这些人往往技高一筹是不足为怪的,因为他们在此方面是训练有素,经常演习的。我们从他们中间不难找到那种机智聪敏、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佼佼者。但机智敏捷也和其它一切东西一样能够带来危害,就像这帮口若悬河、专事讥讽的人正在用它来危害社会一样。

这种专事讥讽、乐此不疲的人所具有的这种毁谤风格,乃是他们屡见不鲜的性格特征。我们将此称为毁谤情结。它实际上表明了虚荣者的攻击点究竟是什么时候,那就是他的同伴的价值。毁谤倾向企图通过贬低其同伴而使自己获得一种优越感。对他人价值的承认,无异于是对虚荣者的人格的侮辱。仅从这一事实出发,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些意义深远的结论,并且得知在虚荣者的人格中,虚弱感和无能感是多么地根深蒂固。

既然我们都无法彻底摆脱这一恶习,我们便可以很好地利用这里所进行的讨论,来为我们确立一个标准。即使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连根拔出这千年传统深扎入我们心中的根系,但只要我们不让这些有害、危险的偏见蒙蔽我们的双眼,迷惑我们的心智,我们就已经朝前迈进了一大步了。我们的愿望不是要与众不同,我们也不寻求与众不同的人。但是我们感到,自然的法则要求我们伸出双手,加入我们的同伴,与他们合作。

在我们这个对合作提出如此高要求的时代,再也没有位置留给为个人虚荣而作的斗争了。正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对待生活的虚荣态度所引出的矛盾更显得明显可见和愚不可耐,因为我们日复一日地看到,虚荣怎样地导向失败,怎样地使人被社会所唾弃或使人不得不接受社会的同情。没有任何时候虚荣能像今天这样受到一致的唾弃。我们至少可以寻找一种更好的方式来表现虚荣,这样,即使我们执意要虚荣,也至少可以朝着有利于公共福祉的方向来表现它!

我们把设身处地想象一件事或一种情景的能力叫做移情作用。移情作用在我们的梦中得到了很好的说明,我们感觉某一特定的事件仿佛正在梦中发生。一当“疾病情结”的受害者掌握了这种获得权力的方法,他们轻而易举就能成功地靠想象制造出像生病一样的身体不适来。他们干得如此漂亮,我们决计想不到那是一个谎言,是对事实的歪曲,是一种想象的产物。

我们知道,设身处地想象某一情景,会得出仿佛置身那一情景同样的效果。这些个体会当真的呕吐,或当真地产生焦虑感,仿佛他们的确感到恶心或的确身处险境。通常,只有他们制造这些病症的方法能够泄露天机。有的人能够异常清楚地想象一件事,以致他们当真因此而失去了常态,以致这时谁都无法说他们只是在胡思乱想或是在装模作样。我们的生病专家只需要给自己周围的人造成自己正在生病或至少是患了所谓的“神经症”的印象,他就能成功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此后,他周围所有的人便不得不呆在“病人”身旁,照顾他,关心他,为他的健康操心。一个人的疾病对每个正常人的社会感都是一种挑战。上述的那种人不正当地利用了这一事实来获得自己的权力感。

显然,这是完全违反社会生活法则的,因为社会生活法则要求对自己的邻人给以充分的关注。我们将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性,即上述这些人完全无法理解其同伴的痛苦或欢乐。我们很难让他们不去伤害其邻人的权力,更不可能使他们有兴趣去帮助其同伴。有时,由于他们作出了极大的努力,调动了他们在教育和文化上的全部储备,他们也有可能在生活中获得成功。但在更多的时候,他们仅仅努力在表面上显得关心其同伴的幸福,而从本质上讲,构成其行为基础的则仅仅是自恋和虚荣而已。

心口如一的孩子,心中想到什么,嘴上就讲出什么。还有一些同属一类的儿童并不那么清楚地表达出他们心里的想法。也许每个儿童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这种特征,而且总是竭尽全力要实现其意志,哪怕并没有什么东西可争取,哪怕这种我行我素的做法会使他们遭遇痛苦或不幸。一般说来,这些儿童大多是那些受到姑息纵容、惯于我行我素的儿童。在当今世界里,他们也不难找到这种我行我素的机会。其结果是,我们经常发现:成人中想要为所欲为、独行其事的人远多于想要帮助其同伴的人。有些人的虚荣发展到了极端,他们不愿做别人建议他们做的任何事情,即使这是世界上最明白不过,最理所当然,而且确实对他们的幸福关系重大的事情,他们也不去做。这些人等不及别人把话讲完,就要插嘴提出异议或反对意见。还有一些人的意志受着虚荣的驱策,发展到极端,每当他们本来想说“是”,其结果都会改说“不”。

随时都随心所欲只有在自己的家庭圈子里才有可能,而且都不一定总能如愿。诚然,与陌生人交往时显得和蔼有礼的人常可看见。但这种关系却不可能维持长久,而是很快就会破裂。既然生活就是如此,人们不可避免地常会碰面,我们常可发现一些人博得了所有人的欢心。但一经赢得好感,他们便将其他人抛在一边,弄得大家都摸不着头脑。有些人则画地为牢,将自己的活动限定在家庭圈子之内,从不越雷池一步。

虚荣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就会成为人一生都难以摆脱的负担,妨碍他的全面的发展,并最终导致他的崩溃。只要病人的注意力仍集中在其好处上,他就不可能懂得这些事情,正因为此,许多人坚信他们的远大志向——其更妥切的叫法应是虚荣——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性格特征,其实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这个性格特征总给人带来不满、不安和失眠。

很多痛苦,是因为我们脱轨于文明造成的

在我们的文明中,有一样东西似乎拥有着魔力,这就是钱。很多人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因此,不足为怪的是,他们的野心和虚荣心都完全被钱和财产这一个问题所占据。这样,他们的唯利是图就变得容易理解了。这在我们看来几乎是病理性的。这不过是虚荣的另一种形式罢了,它靠着物质财富的堆积来得到一种魔力的表象。这些腰缠万贯的人虽然早已绰有余裕,仍要继续到处抓钱。他们中有一个人曾这样说过:“是的,那(指钱)就是不断地、反复再三地吸引着我的力量!”这人懂得钱的意义,但有许多人不敢懂!权力的拥有与金钱的拥有在今天如此密切的联姻,在我们的文明里对钱财的奋争显得如此天经地义,以至于没人注意许多人的唯利是图是受着虚荣的驱策这一事实。

在雄心勃勃的虚荣的发展过程中,使继续挺进成为不可能的骰子是怎样掷下的。虚荣与社会感扭作一团,难解难分,无法脱身。虽然如此,我们可以看到,虚荣在孩提时代刚开始时常常甩开社会感,跳出圈外,并努力想要和社会感井水不犯河水,各行其道。

这使我们想起这样一些人,他们依照自己的思路去想象一座陌生城市的轮廓,并想象自己在这城里穿街过巷,四处漫游,寻找着想象中的楼房建筑,但实际上他们从未找到过他们所寻求的城市!他们自然是将责任归咎于恶劣的现实。这就是自私,虚荣者的大致命运。他想通过权力或诡计或背信弃义在他与同伴的所有关系中实现他的原则。他警觉地等待机会,要证明别人都错了。当他成功地证明,至少是向他自己,他比其同伴更聪明、更好时,他便心花怒放。但他的同伴对此毫不理睬,他们接受了挑战,要和他较量一番。战斗由失败转向胜利,枪炮声沉寂下来时,我们虚荣的朋友对自己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更是坚信不疑了。

这是些廉价的把戏,谁都可以想象得到他希望相信的是些什么。事情完全可能这样发展,我们的病人就是如此,一个本应该去用功学习,本应该到书本中去汲取智慧的营养,本应该去参加考试使自己真正的价值得以实现的人,却由于自己的错误观点而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无能。他过高地估计了形势,结果认为他一生的全部幸福、他全部的成功都在此一赌了。他必然会进入一种紧张状态,紧张到难以忍受的地步。

其它所有的关系在他都显得无比重要,每一次讲话,甚至每一句话都以他的成功或失败为标准来进行衡量估价。这旷日持久的战斗终将使把虚荣、远大志向和无望的希望当作其生活中的行为模式的人陷入新的困境之中,使他失去生活中所有真正的幸福。只有当具备种种生活的条件时,他才可能得到幸福。而一旦这些不可缺少的条件不再具备,通向幸福和欢乐的道路便全被阻塞了,他便失去了所有那些他人可能享有的幸福和满足。此时,他最多只能梦想他对别人的优越和支配,尽管他事实上已意识到这绝不可能实现。

如果他真的拥有了这种优越,便会有无数的人蜂拥而来,要和他竞争较量一番。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没有人会承认别人的优越。但现在,这可怜人所剩下的只有他对自己那种神秘莫测的判断了。一个人如果陷入这种生活模式,他与同伴发生接触本来就已经十分困难,要想获得真正的成功就更是没有可能了。在这场角逐中,没有人能够取胜!参加竞争的人永远只能面对打击和毁灭。他们肩上的担子是多么沉重啊!因为他们不得不随时随地显出高人一等的样子!

如果一个人尽心尽意地为他人服务,得到有口皆碑的赞誉,又是另一回事。他的荣誉是不邀自在,而如果有人要攻击他的名誉,这样的攻击也是轻若鸿毛,他尽可淡淡挥去,而其荣誉可以毫不为之所损,因为他并没为虚荣投入任何赌注。所以关键是自私的态度,是不断想抬高自己人格的企图。虚荣角色总在期待着什么,意欲得到什么。与之相反,一个社会感发展良好的人在生活的慢慢长路上总是在问:“我能付出些什么?”这两种人在性格上和价值上有着天壤之别。

于是,我们得出了一个千百年来为人们所认同的观点,在《圣经》的一个名句中表达得十分妥帖:“给予的人将比接受的人受到更多的祝福。”我们如果仔细品味这些话的含义,这些对于人性的伟大体验的表达,我们就将认识到,这里所强调的正是给予的态度。正是这种给予、服务或帮助的态度将给我们带来一种补偿和精神的和谐,就像给予的人将在心的最深处得到上帝的赐予一样!

【如果你喜欢阿德勒的书,请阅读公号第一条,我们组织了读书会,邀你参加】

当虚荣压过一切,你的心智之路就会戛然而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