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茶馆和星巴克,差的不是一个太平洋,而是生活的距离感

 资源分享大叔 2017-12-10

最近,上海新开了一家星巴克,号称是全AR沉浸式咖啡体验门店,再次火爆,把之前被喜茶吸引走的顾客的心重新揽了回来。

这家占地面积达2700平方米的Roastery充满了科技元素和中式审美,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不论是小篆刻字的咖啡豆存储罐、陶瓷色的茶瓦纳(Teavana)吧台还是结合了虹吸和法压的泡茶壶,都透露着迷人的精致感,又充分尊重了中国文化,让到店顾客流连忘返。

星巴克有一批忠实粉丝,他们自称“星粉”,他们的特点是不只爱喝咖啡,更喜欢星巴克文化

星巴克从来不会“看不起”不懂咖啡的人,星巴克的咖啡,从来不会主动给消费者呈递如咖啡粉颗粒粗细、萃取压力、温度、奶沫厚度这些信息。他把所有消费者不感兴趣的信息集成、隐藏,只呈递给消费者最简单的信息。饮品也只提供该款饮料的最基础选择。

星巴克让他们不会望而生畏,没有距离感,从而让每一个消费者都轻松变成他们的营销对象。

同时,星巴克吸引顾客靠的也不是咖啡,他们卖的是概念。商品除使用价值外,更具有鲜明的传递价值诉求的社会功能。即:消费者无论有意还是无心,选择商品都是给自己贴标签的过程:快看我在用苹果喝星巴克,快看我穿优衣库买无印良品。有时消费者愿意为商品社会功能付钱的意愿,甚至超过使用价值本身。

中国茶馆和星巴克,差的不是一个太平洋,而是生活的距离感

除了顾客,星巴克也非常重视他们的管理文化,星巴克称呼自己的员工为:伙伴。它的思路就是让伙伴觉得在星巴克工作是自豪的事,受到尊重,有安全感、归属感,有牵挂,有所追求。

星巴克本质上是一个营销公司,营销的对象包括了伙伴和顾客,它建立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咖啡王朝,同时强调控制一切可以控制的因素。

对内,低薪,却能留下伙伴;对外,高价,却能招来顾客。

星巴克的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认为,星巴克的核心竞争力是“第三空间”,而不是咖啡。“第三空间”是奥地利人克里斯蒂娜·米昆达提出的一种新概念。她认为,城市应该有“一种人们可以时时到此从容地呼吸,对灵魂深度有重要意义”的场所。而这个场所应该是“充满情感的家外之家”,如城市的公共艺术中心、博物馆、市民广场等。聪明的星巴克沿用了这一概念,将自己定位于一种“非家、非工作”的空间范围——“您的邻居”。星巴克所有的店都开有两个方向以上的出入口,吧台不正对着出入口,不会有服务员来为您送上菜单,咖啡需要吧台自取,也没有人来为你续杯,他没有用周到的服务时时刻刻来提醒你他的存在感,让顾客更加放松。人们在这里可以安静的喝杯咖啡,看看书,也可以与周围的人搭讪,聊聊天。

其实说起来这并不是新鲜玩意儿。说到这种空间你会想到什么?中国茶馆和星巴克,差的不是一个太平洋,而是生活的距离感

中国茶馆

茶馆从“出生”到现在已走过漫长的历史,仅名称就有很多,如唐代的“茶坊”“茶肆”、宋代的“茗肆”“茶楼”、元代的“茶房”“茶铺”、明代的“茶社”“茶馆”及清代的“茶寮”。可以说,茶馆首先是作为公共饮茶场所出现的,而随着历史发展,茶馆渐渐成为了中国主要的公共社交场所。清代是我国茶馆鼎盛时期,茶馆不仅遍布城乡,其数量之多,也是历史上少见的。据记载,清代北京有茶馆30多家,上海有茶馆60多家。清代的茶馆经营方式有所不同,有的以卖茶为主,也有的兼营点心、茶食、烟酒,还有的兼营说书和演唱。北方多见大鼓书和评书,南方则偏重只说不唱的纯说书,及评话和讲唱兼用的弹词,一直延续到现代。

千百年的时光里,人们在这里喝茶,聊天,吃些小茶点,谈公事,谈生意,听说书听相声听小曲儿,结诗社,手谈两局,甚至相亲的,调解邻里事务的、有钱的来壶好茶,没钱的也能来碗大碗茶,是百姓生活消磨时光的好去处。

在老舍小说《茶馆》中就可以看出,一家茶馆,就是一个时代社会的浓缩体。老舍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50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茶馆的兴衰总是和社会经济相同步,一旦到社会动乱,茶馆自然没落。中国近百年经历战争、贫困和一些非常时期,茶馆也逐渐没落。

自改革开放以来,茶馆也逐渐复兴,但是却一直没能恢复历史上的盛况。如今市面上的茶馆并不少见,但是除了广州和成都,大部分地方的茶馆都不太景气。天下茶馆,多如牛毛,不景气者,十有六七,更别谈像星巴克一样的品牌影响力。为什么?因为大多数茶馆找不到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都转成高级会所,不对大众开放。

中国茶馆和星巴克,差的不是一个太平洋,而是生活的距离感

现在的茶馆,太“雅”了。喝个茶,又是茶道表演,又是各种茶器,还讲究茶禅一味,修身养性,焚香净手,看似提高了档次,更有逼格了,但是却远远抽离茶馆的本来功能,让人望而生畏,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显得格格不入,对于一些并非茶文化的爱好者而言,这样的茶馆显然不够友好,太过脱离群众。阳春白雪,和者寥寥,想要做生意就不能端架子。

另一些茶馆倒是不那么“雅”,却又“俗”得过分了,一走进去满地瓜子皮,烟雾缭绕,呛得人只想赶紧逃离,更何况还兼具棋牌室,只听得吆五喝六的声音,让人哪敢走进去。

不得不说,星巴克将这种“雅”与“俗”之间的分寸感处理得更加恰到好处,既有身处闹市的繁华,又保持了一点闹中取静的轻松。

价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你逛街走累了,想找个地方歇歇脚的时候,随便找家星巴克坐坐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因为知道大概什么消费水平,但如果说找个茶馆进去坐坐,心里还真是没底。星巴克、Costa、太平洋这些快消咖啡一杯普遍不过三四十,可是去茶馆喝杯茶,你能确定消费水平吗?

很多人问,我们的茶馆和星巴克到底差在哪里?

有人说是崇洋媚外,有人说西方文化的入侵,还有人感叹世风日下,现在的年轻人不懂茶文化。

小编无法完全认同这种观念。舌头的记忆是可以随着基因遗传的,大多数中国人都更喜欢茶的味道。阻拦人们去茶馆消费的不是喝茶本身,而是茶馆本身的缺陷。如今并不缺乏成功的茶馆,台湾的紫藤庐、不二堂,北京的湖广会馆、老舍茶馆,成都的鹤鸣茶馆、不远树下的院子等等都是既雅致也不缺乏客流量的成功茶馆典范,但是却难以做到像星巴克一样形成品牌,布局全国甚至全球。

商业的事情就讲商业,将茶馆的衰落怪罪于顾客显然是一种无能的体现,不能给顾客想要的东西,还怪顾客不能欣赏,当然是现在的商业模式有一定的问题。

那么,茶馆该如何迎头赶上?

刚刚我们提到,茶馆在新时代的没落主要是因为找不到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所以,茶馆的复兴也应该从这一点入手。星巴克之所以大众接受度高,是因为现代生活方式几乎都是西方人建立起来的。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与快餐文化十分融洽。但不代表中国的文化不被接受,茶文化的审美、自然的气息,都是被西方人所推崇的。如何去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结合,是一个要长久深入的工作。

另外,咖啡和茶也有一定的区别。尤其是成瘾性,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和糖分,导致咖啡的成瘾性强。但茶的魅力在于,更宽广的口味区间,从重口味和清淡,以及各式各样的果香。这是茶的优势也是短板,太多的种类和制作工艺,让茶很难标准化。有团队专门做过关于咖啡和茶的相关调研,比较咖啡和茶两款饮品的吸引力。结果我们也很惊讶,在一样的条件下,中国人喜欢茶的人数远大于咖啡,但在价格等因素下,尤其是冲泡麻烦程度上,大家就转向咖啡了。所以并不是茶没咖啡有吸引力,而是咖啡更方便,体系更完整,不像茶,市场太乱。之所以我们觉得茶馆可以做的原因在于,现代人已经开始不喜欢咖啡这种刺激性饮料,想要回归自然。做个比喻,咖啡就是一个性感的女人,但是没有内在,茶是一个素面朝天的才女,有内涵,但要花时间了解。咖啡短时间会让人喜欢,但长久的饮品,还是茶有优势。咖啡的效果是提神,喝咖啡会让你大脑清醒,但是胃等其他身体部位是有负担得,而好茶是让你全身心进入到一个舒服的状态,没有咖啡那么猛烈,却润物无声般提升精气神。这种方式的“瘾”是需要时间培养的。

另外,茶馆应该要学会培养顾客。星巴克当年创建的时候也不是这样的,只是一家卖咖啡豆的小店,和现在卖干茶的门店一样,要拿家里自己煮。后来的星巴克缔造者舒尔茨收购了这家公司,创造了如今的星巴克服务体系。星巴克是因为咖啡好喝吗?并不!大多数人根本就喝不出咖啡的好坏。在饮品中要有二八原则,就是懂咖啡和不懂咖啡的比例在消费人群中二八开,茶、葡萄酒都是一样的。现在的茶模式都是服务于少数懂茶人,那些不懂茶就不需要卖给他们了吗?这就涉及到模式的改变,饮品是有随机消费的属性的,你开一家好的茶馆,逛街逛累了,我是愿意进去歇一歇的。但是现在的干茶店,或者茶会所,人们不会觉得是欢迎普通消费者进去的。再从消费者心理上讲,一杯二十块钱的饮料我不觉得贵,一斤五百块的茶会觉得贵。消费者的钱都是小额性质不知不觉花掉的,花二十和花五百,我们大脑考虑的程度不一样。但人流量多的情况下,小杯售卖明显比批量售卖有优势。茶馆的模式就是:随机性消费场所+小额消费心理。为了创造这两个消费点,要做的努力颇多。

市场定位和品牌定位也是茶馆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越是在金字塔顶端,需求就越高,也越难以满足,星巴克产品所传递的价值已经超出了产品本身;更多消费者所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满足。这些正是星巴克品牌的价值所在。而中国的茶馆缺乏品牌意识,并且由于过度市场化,导致定位不明确。茶馆在开发市场的时候应当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路线,高端精品的茶馆应与面向大众的茶馆区分开来。品牌的定位应当能反映出对消费者心理的理解,尊重消费者的高级需求,同时提升产品服务,使得品牌高于产品。

作为跨国连锁企业,从管理到服务,星巴克的全球每一家门店都执行同一套标准化的体系。以确保消费者在世界任何一家星巴克门店享受到的都是无差别体验。反观中国茶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茶馆所提供给消费者的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和体验,规范统一的标准有利于这种良好体验被复制,从而加深消费者的印象。作为茶馆的员工,如果执行标准化的服务,就更能确保服务质量,从而维持茶馆的长久经营。

除了星巴克与中国茶馆这样的对比,类似的还有红酒和中国米酒、西方快餐与中式快餐。西方的商业模式运作更加成熟,也更重视“人”的因素,他有高大上的东西,但更多的还是润物细无声的体贴,我们的商业模式中缺乏的就是这样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