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点睛》:颜回的两大道德特色

 昵称5262476 2017-12-10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篇第二章)

 

鲁哀公问:“学生中谁为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好学,有怒气不迁移,有过错不重犯。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了,没听到有好学的人呀。”

 

不迁怒,《集注》:“迁,移也,怒于甲者,不移于乙。”一说,发怒之后,怒气延续升高,难以制止,是为迁怒。说文:“迁,登也。”不贰过,易经《系辞下》:“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对知识的态度,佛道两家都相当轻蔑,佛教虽讲五明,终乏必要热情,唯儒家最为中正,重视学习,强调格物致知、利用厚生和开物成务。知识是“下学”之事,但“好学近乎智”,可以上达智慧,智慧再上达天道“内达”本性。因此,只要态度端正,认识正确,就可以避免所知障,让知识成为通往“性与天道”的梯子。

 

颜回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在《论语》中多次受到孔子夸奖。本章称颜回好学,特举其不迁怒、不贰过两件事。怒而不迁移,过而不重犯,人生大智慧,看似简单,真正做却很难,多数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颜回生平好学,不惰不懈,故能至之。

 

人是一种善于迁怒的动物,怒于甲者移于乙,怒于人者移于物,怒于犯罪分子移于无辜,古今中外,各种迁怒表现无数无量。

 

人还是一种善于贰过的动物。很多人一次又一次被同一块石头绊倒,甚至一辈子都在犯着同样或类似的错误而不自知。不仅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也会那样,喜欢历史的人会发现,历史的各个阶段往往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许多错误总是不断地被人类重复。关于颜回何以能不贰过,韩愈说:

 

“夫圣人抱诚明之正性,根中庸之至德,苟发诸中形诸外者,不由思虑,莫非规矩,不善之心无自入焉,可择之行无自加焉,故惟圣人无过。所谓过者,非谓发于行、彰于言,人皆谓之过而后为过也。生于其心则为过矣,故颜子之过此类也。不贰者,盖能止之于始萌,绝之于未形,不贰之于言行也。”(《省试颜子不贰过论》)

 

“生于其心则为过”,喜怒哀乐发而不中节就是过,这是对本章引申、深化的理解。

 

关于颜回短命,是相对而言。《孔子家语》记载颜回“年二十九而发尽白,三十一早死”;《史记·列传第七·仲尼弟子》中记载颜回小孔子三十岁,那么,颜回死时应是41岁。《史记》有具体年谱可考,可信度更高。未冠而死为短,颜回命不短。颜回清贫也是相对而言。他是鲁国贵族(父颜路为卿大夫),有郭外之田五十亩,郭内之圃十亩,衣食无忧,其穷与庶民的穷不同,苏秦说:“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史记》)比起苏秦来,颜回不穷。

首发于2017127日《广西老年报》

《论语点睛》201612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