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格

 addccde 2017-12-10
人格——家庭教育与心理学系列讲座(21)

人格(personality)
——家庭教育与心理学系列讲座(21)
内容顺序
1.什么是人格?
2.人格测试
3.内向和外向
4.人格障碍
5.培养健全人格,从小做起

关键词:人格;个性,个性特征;人格类型;人格测试;人格障碍

详细内容今晚20:00整理发布,敬请期待
人格——家庭教育与心理学系列讲座(21)

各位家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周末快乐!今晚我们一起学习一点心理学常识(拱手)。今天的主题是人格。伴随这个主题,我们也会谈到少量其他相关的东西。我尽量讲的通俗一点,如果有的东西和您以往所知道的差别很大,请相信我的专业性。限于时间,也不想制造恐慌(笑),今天我们在讲到人格障碍的时候,只介绍一个障碍类型,以后会专门就人格障碍做专题的介绍。请大家谅解。

1.人格是什么?

请大家看两个句子:
(1)这个人真有个性。
(2)这个人的人格有点问题。
上面两种表达方式,都源自欧洲语言,都是外来的。不过我们已经很习惯了,不会觉得自己在用欧洲人的思维方式说话。

第一句话,在英文里,人格(personality)就是个性。不要惊讶,是的,汉语里是两个词儿,英语里是一个。是的,人格就是个性,下面我们会说到这个问题。

第二句话,人格(personality)在英文里也会用于描述人格异常。汉语里也类似,很有个性,可能是褒义,也可能是贬义。

一般说来,人格指的是一个人行为、认识、情感的模式。这种模式和他的生理特征,和他从小到大一路走过来所经历的事情有关。就是说,人格和生理因素(基因)、环境因素这两大类因素相关。

关于人格,现在心理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不要奇怪,很多心理学概念都是如此。原因很多,例如,心理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例如我们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还是比较低级的。

小结一下,人格就是个性,就是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做事情、看问题、表达情感的模式。

2.人格测试
首先要告诉大家,人格测试在心理学界是有很大争议的。这些测试方法是否科学,测试结果怎么解读,都有争议。

人格测试办法最常见的是“大五”(Big 5)人格特征测试。它测试一个人的人格的五大类:
openness to experience(经验开放性), 有想象力对务实,寻求变化对遵守惯例,自主对顺从。
conscientiousness,(尽责,自觉性), 有序对无序,细心对粗心,自律对意志薄弱。
extraversion(外倾,外向), 娱乐对严肃,感情丰富对含蓄,爱好交际对不爱好交际
agreeableness(宜人,益处), 热心对无情,信赖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合作
neuroticism,or emotional stability(情绪稳定) 烦恼对平静,不安全感对安全感,自怜对自我满意

其他4个测试
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MMPI-2), 
Rorschach Inkblot test, 
Neurotic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KON-2006,
Eysenck's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R).
上面这些,知道一下就行了。

在我国,很多人知道雷蒙·卡特尔16PF。这是比较靠谱的测试。给大家两个链接,一个是介绍性链接http://wiki.mbalib.com/wiki/卡特尔16PF 
一个是测试链接    http://www./16pf/   雷蒙·卡特尔16PF测试需要35-50分钟完成。

还有一个“九型人格”,国内也有翻译和介绍,据我个人所知,它干货不多,在正儿八经的大学心理学课堂或者教科书里,都找不到它,所以我就不介绍了。感兴趣的家长朋友可以知道一个词儿:前心理学(proto-psychological thought,或者Early psychological thought)。这类心理学,你说它有道理吧,很难和现代心理学接轨,没有办法测试,验证,经常就被商人拿去乱用牟利;你说它没有道理吧,它又有一点心理学的味道,偶尔也用几个心理学术语。但是,但凡您受过一定的教育,还是尽量远离“前心理学”。

好,说回正题。人格测试,我推荐大五类和16PF两种,但提醒不要随意解读测试结果。

3.内向和外向
下面是今天第三个问题。谈到个性,很多家长把孩子的个性归入“内向”,很烦恼,有的一烦就是几十年。例如,孩子都成年了,家长还在谈论,我的孩子真是内向。例如,家长问:吴老师啊,我家孩子很内向,有没有什么办法,请帮我我看看?
今天要说一个实话。这种内向——外向的分类,可以列入逻辑学当中的“无效分类”。(惊恐脸符号)啊!我几十年都错了?所有的人都这么说,难道会错?人多不代表正确。有效分类是内向,外向,中向这三类。中向(不内不外),大家不要忘了。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都知道,这种分类,在最初被设计的时候,就是这三种。进一步讲,就算是三个分类,满足了逻辑的要求,操作中也要谨慎,慎用内向、外向的标签。

一般而言,心理学的研究,和大家的日常观察都发现,外向的人更快乐,得到更多的积极情感。原因很多。心理学家提出很多种解释,例如自我效能感,自尊水平(通俗说就是自信),等等。这些比较专业,我们这里是入门讲座,就不多说了。

家长要明白,过早把自己的孩子归入哪一类,是不明智的。就算孩子已经很明显有内向或外向的特征,也不要随便使用这个分类。给孩子贴上标签,不断重复,会带来很多负面的效果。语言有强化事实的作用,请留意。语言经常制造事实。就我个人而言,我孩子马上20岁了,我没有用内向外向描述过他一次,一次也没有。因为这种强行归类,是很简单粗暴的,对孩子缺少尊重。

如果你手机上收到一个微文,标题是“怎么让你的孩子从内向变为外向?”建议大家不要浪费时间看这类文字。这类属于大众心理学,很不靠谱。但是很多心理学家靠大汇传播吃饭的,这个我们以后专门做一个讲座,详细讲讲大众心理学制造了那些神话故事,每个故事忽悠人的原理是什么。听过我的微课的家长都知道,大众心理学,和心理学,是两个东西。社会上,尤其是网络上,微文上,一般人口头上所说的“心理学”,和严肃的心理学的差别很大。

为什么家长喜欢用内向/外向的标签呢?一个原因是,可以快速地解释孩子的很多行为。喋喋不休,就是外向,沉默寡言,就是内向,很简单的解释。大众心理学,要的就是简单快速的答案。心理学家也曾犯过这样的错误,认为人格可以预测一个人的行为。早期的心理学家/学问家,其实在某些知识上赶不上今天的普通人。但这类心理学家已经基本上全部去世了。现在,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更多的心理学家是从学习和习惯的角度看人格的,认为是通过学习、通过发展习惯,一个人出现了和其他人不同的、只属于他自己的人格。动态系统。人的各项特征的发展,是动态的系统。现在的心理学里,经常使用系统论的一些术语。好,不管怎样,那些仙逝的心理学家和当代心理学家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人格是相对稳定的。

所以,对于家长而言,你的孩子是内向还是外向,本身不构成一个问题。问题是造成一个孩子不喜欢交际,不善于言谈的原因是哪些,其中哪些有必要改变,等等,更加务实的问题。

回到人格的定义,人格(个性,personality)一词的拉丁语源头是persona,意思是mask(罩子,盖子)。人格/个性是一个表面的东西,我们教师也好,家长也罢,既然要学习心理学,要帮助孩子成长,就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要把家庭教育看成一个系统,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东西。很多家长是在青春期之后,例如14-15岁阶段(青春期中期),才意识到孩子的人格/个性出问题了,这个时候,整个家庭教育系统已经运转了10多年,各种问题已经积聚了很久,已经错过了调整整个系统的很多好机会,再想改变,难度已经非常大。一般认为,很多心理问题,青春期之前及时调整比较容易。这个我们在青春期的那期讲座中提到过。

4.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PD)
接下来是人格障碍的问题。人格障碍占心理诊断当中的40-60%。通俗一点说,被诊断为心理疾患的人当中,大约一半是人格障碍。详细的诊断标准,要看 DSM-5和ICD第五章。简单说,患有人格障碍的人,个人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都出现问题,他的思想、行为有自己的一套东西,和社会规范、社会期待严重不符,在很多场合都表现出来。人格障碍通常在青春期早期或成人期早期被确认。

时间有限,关于人格障碍,给大家介绍比较严重的一种: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昨天,美国一个名人在一档节目上自曝自己是BPD患者,引起很大震惊,美国媒体都作了报道。人格——家庭教育与心理学系列讲座(21)
这里是一个截屏。患者叫彼得·大卫森,是喜剧演员,说脱口秀。脱口秀和我们的单口相声差不多。平常欢乐无比的一个人。他父亲是消防员,父亲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参与救援而牺牲。父亲不在,又是单亲惹得祸!这单亲之祸纯属意外,要怪,也只能怪恐怖分子。
他在节目上说:“我的问题是信任。前一天他在那里,后一天他就不在了。”请诸位做父母的注意这句话。我们做父母的,就是要保证365天在场。人不在,心要在,技术支持不在,精神指导要在。实在不行,找其他男性长辈作为替代,孩子必须有男性长辈的榜样。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没有办法和别人(例如家人、朋友、配偶)建立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他们很难信任别人,感觉自己随时会被抛弃或背叛。边缘性人格障碍有很多种,有的满口脏话,很有攻击性,有的严重抑郁,郁郁寡欢,什么样的都有,我这是随机举了两个例子,不是说有这两种情况的就是BPD。

5.培养健全人格,从小做起
介绍了基本的知识之后,是怎么操作。培养健全人格,有以下几条建议。下面是今天讲座的最后的内容,希望孩子还小的家长格外重视。

5.1 父母双方都长期陪伴孩子,给子女充足的安全感,并且抓住日常生活里的教育机会。保姆,家庭教师,只要可能,也要尽量保持稳定。在校园环境里,一个教师最好教孩子3年,这是美国教师协会的建议。教师不停更换,对孩子也是伤害。当然,出现意外,可以帮助孩子调整,但是要有这个调整的意识和行动。

5.2 从婴幼儿开始,成人提供温暖并且有激励性的环境。
一个家庭,必须做到两个基本要求:温暖,同时有激励性。我们现在大多数家庭能做到一个就很不错了。溺爱型家庭,忽略型家庭,权威高压型家庭,强操纵型家庭,还有这些家庭的混合型,等等,都会产生问题少年。

5.3 不论断孩子。
听这个讲座之前,这个要求或许有点奇怪,我的孩子,我评价一下他,还不行?听了今天的讲座,有的家长大概已经意识到,就算你是心理学专家,也不能随便论断孩子。长期随意论断孩子,本身就构成一种虐待——心理虐待。今天从我这里新学到的BPD,虽然我们身边很多人有这个,你也不能随意论断,也不要拿去乱用啊。(笑)

当然,也不要走到另一个极端,不敢评估或批评孩子。关于心理虐待,也是将来我的一个讲座的主题,欢迎大家继续关注。虽然从婴儿期开始,孩子就有各种性情的倾向,心理学的观测也支持这些倾向,例如婴儿气质三大分类:易处(easy),难处(difficult),慢热——这种分类早就有,但是家长不能乱用。孩子什么性情,和家长用什么方式和他/她相处,关系很大。从给婴儿喂奶的时候开始,家长就在塑造孩子的性情。

儿童的性情(temperaments),就是人格的前期,早期有什么样的性情,后期很容易形成什么样的人格。总之,从小好好陪伴孩子。如果您的孩子现在已经比较大,在人格/个性方面偶了较为严重的问题,那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因为人格是相对稳定的,就是神仙级别的心理咨询师,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帮助一个少年。不要期待短期(例如个把月里,一个学期里)你的孩子有很大的改变。

好。今天先到这里。总结一下。今天的主题是人格/个性。人格是相对稳定的,有基因的因素,同时也有养育的因素。婴幼儿期的养育带来的性情,是人格/个性的前期。为了人格健全,父母要做很多事情,陪伴并且激励孩子,善待孩子。遇到问题找真的专业人士,不要随意相信社会上的、浪费时间的大众心理学的说法。顺便补充一下,耍性子,随性而为,属于人格不健全,不能用“很有个性”——这种褒贬不清的话掩盖问题。著作权声明
人格——家庭教育与心理学系列讲座(21)
家长:有点期待心理虐待这个讲座,对于不能随意论断孩子的问题,感觉老一辈喜欢对孩子的评价下一个定论,这种方式习以为常。包括社会上平常情况下,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比如,你孩子很皮啊,很内向,很害羞……
吴骏:敬请期待。

家长:谢谢吴老师,这篇文章对我重新认识西方心理学很有帮助,以上几点(5.2,5.3截屏)即能给父母一些具体操作方面的重要建议,又保留了实际情况需要灵活变化的提醒,非常好!
吴骏:挂一漏万。有的内容为了普及做了简化,一起继续学习。

家长:对您的专业背景很好奇,能透露一点吗?
吴骏:可以。我最高学位是南京大学历史学国际关系史。我曾对国际政治心理学感兴趣并且有涉猎。我既有教育的理论,也有教育的经验,做父亲近20年,做教师13年(其中在英国某私立学校教授汉语18个月),观察对象从婴儿到成人,在国内各地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讲座约20多场。另外,我曾经在建设银行系统学习和工作11年。无论经济活动,政治活动,还是教育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是贯穿其中的,我对心理学有持续多年的兴趣,并且借助自己精通英文的语言优势,一直在获取国际上心理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心理学在国内的传播中,产生很多问题,有的问题是良性的,或者危机中有希望,有的问题是恶性的,需要纠偏。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