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作者: Bernard Baruch 譯 者: 李祐寧 定价:420台币 出版社:大牌出版(台湾) 七谷会订阅价:93元/本(折合人民币) 顺丰台北直邮:按地址收取(大约40元)。 從小雜工到千萬富翁 他的股市人性剖析與投資智慧,媲美《股票作手回憶錄》 伯納德·巴魯克,有史以來最傳奇的投機者,生前的聲譽相當於今天的巴菲特。二十一歲進入華爾街,週薪五美元,二十五歲便成為華爾街證券交易公司的合夥人。不到三十五歲,他已經手多件轟動華爾街的交易案,就成為百萬富翁。四十歲左右,巴魯克不再為他人股票操作交易,獨自開創一條在股市操作的路,而有了「華爾街孤狼」之名。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在1929年股市大崩潰來臨前成功拋出,全身而退。連價值投資之父葛拉漢也難逃此災難。而巴魯克之所以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是因為他對人性的了解遠遠超過一般人。 「投機者是那些懂得留心未來,以搶得先機者。而投機,生來就存在人類的骨子裡。」 本書是伯納德‧巴魯克的自傳,濃縮其九十五年人生精華,透過他在華爾街的高低起落,展示了他的人生哲學與投資哲學。看巴魯克如何周旋在眾名金融大亨中,脫穎而出,一窺華爾街不為人知的的交易內幕。他對趨勢的預測能力和超越當代的成功祕訣,不僅是專業投資者的投資聖經,也是各界專業人士仿效人性觀察與交涉談判的經典之作。 股票市場就像是人, 在股市一片慘賠的哀嚎中,身為獲取利潤的唯一贏家,巴魯克深省股市狂熱的崩盤原因,他總結:「人性是無法抑制的,只要人們繼續相信可以賭贏這一把、自己比其他人還聰明,總有那麼一段時間,你會看到他不斷嘗試證明自己。」 世界上沒有零風險的投資,但投資也不等同於賭博。能否對抗與生俱來的貪婪本性,以及擺脫情緒的枷鎖,實事求是做出判斷,才是最終獲利的最大關鍵。 ──戰勝市場│戰勝人性│戰勝自己── 巴魯克十大投資原則 自序 作者简介 Bernard Baruch 【 伯納德‧巴魯克】現任: 金融家,投機者,美國總統的政治顧問。 畢業於紐約市立學院。二十一歲進入華爾街,週薪五美元,二十五歲便成為華爾街證券交易公司的合夥人。不到三十五歲,就成為百萬富翁。四十歲左右,巴魯克不再為他人股票操作交易,獨自開創一條在股市操作的路,而有了「華爾街孤狼」之名。並以獨特的投資哲學,對經濟情勢的準確預測,晉身華爾街知名投資人行列。 擔任股票交易員期間,巴魯克周旋在傳奇的投資大亨之間,如摩根、古根漢、基恩等人,經手多件轟動華爾街的交易案,更數次安然度過經濟恐慌。靠的是沉著客觀的分析,以及對人性的透徹。 一九一六年,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威爾遜總統任命巴魯克為國防部的諮詢委員會委員。二戰時期,羅斯福總統任命其為智囊團成員,並提出一系列經濟建議。戰後,巴魯克也投入大量精神協助重建,為國效力。 点评鉴赏 自序 第一個勸我寫下這一生故事的,是我的孩子。隨著他們慢慢長大,他們經常問:「那些人生正要起步的年輕男女,有辦法做到跟你一樣的事嗎?」或「在這瞬息萬變的世界上,有任何事是不會改變且永恆的嗎?」 此外,也有人希望我能分享自己在華爾街的故事—我發現他們期待從中找到致富的捷徑或必勝法則。當然,還有人更關心我對自己熟識的七屆美國總統—從威爾遜到艾森豪的看法和評價。 接著,更有一些人(我必須承認這些人對我有極大的影響)催促我再次省思自己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與戰後和平的經驗,探討當時我的觀點是否能應用在現代社會的存亡危機中。 事實上,早在一九三○年代晚期,我就已開始著手自己的回憶錄,但進度總是一再延宕。隨著希特勒的崛起,我將大部分的時間貢獻給國家,試著讓美國成為戰爭中最堅強的防線。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在如何提高國內資源應用的效率上,以期取得勝利,並試著防止我們再次重蹈一次曾在世界大戰中所犯下的錯。而在戰爭結束後,我致力解決戰後的社會困境,以及國際間的原子能源管制議題。 這些職責不僅讓我沒有餘裕著手回憶錄,甚至給了我更多值得著墨的地方。從這些經驗裡,我得到許多嶄新的視角,更讓我必須改寫先前的文字。 起初,我並不打算將未完成的自傳出版。但要想將美國重建時期和延伸至原子彈所造成的沉痛後果,同時濃縮到單一作品中是極為困難的事情。此外,我也認為一個人的自傳應趁其在世時出版,如此一來,那些對內容有所質疑者,便能和作者進行直接思辯。 就這樣到了八十七歲,我認為是時候該推出第一部了。希望在不久後,我此刻手邊正進行的最後一部,也能跟著出版。 如果你能細細關注我的人格塑成時期,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我想,沒有人能完全根除其童年時期的習慣。我們常常可以發現成年人在面對危機的方式,和他們在成長過程習慣解決問題的方式相差不大。 小時候的我很害羞又膽怯,非常畏懼在眾人面前發言。我的脾氣暴躁難以駕馭。隨著年紀增長,我喜愛上賭博,無論是賽馬、球賽或職業拳擊賽,這些活動至今依舊讓我熱血沸騰,讓我覺得彷彿回到年輕時代。 只要看到別人成功的經驗,就會讓我躍躍欲試。在多年的努力下,我終於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理解自己擅長哪些事務,並將自己不拿手的任務交給他人。 如果我的成長過程真有所謂的「訣竅」,那或許就是我有計畫地讓自己接受嚴厲的自我檢驗。當我越來越了解自己,我也越來越了解其他人。 事實上,在華爾街與業界的日子對我來說,是一個教化人性的長遠課題。幾乎所有出現在證券交易所或其他業界交易中的問題,都考驗著我們該如何從基於人類心理所衍生出的事件中抽絲剝繭,挑出客觀事實。在我離開華爾街、走進公眾領域後,我發現眼前面對的依舊是同樣的難題—在我們所身處的世界裡,我們該如何在事件本質與人性本質間,取得平衡。 當然,人類本性變化的速度遠不及外在世界。當新的情況出現時,有些人選擇武斷地站在過去,宣稱人類必須堅信往日的教條。有些人則認為每一種新情況都需要「全新」的方法,他們不斷嘗試與犯錯,彷彿歷史從未給予他們任何學習的價值。 為了讓自身更有效率,這兩種極端情況都必須避免。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必須知道何時該與舊真理為伍,何時該踏出嶄新、實驗性的一步。在這部回憶錄中,我試著提出一個方法,協助人們在承受新風險的同時,避免重蹈往日的錯誤。 我曾經做過的某些事,或許引人議論。但我依舊選擇將自己的失敗與錯誤開誠布公,因為我發現與成功相比,挫折往往是更好的老師。 在準備回憶錄的過程中,朋友哈洛德.艾彼斯坦(Harold Epstein)、山繆.魯貝爾(Samuel Lubell)和赫伯.拜亞德.斯沃普(Herbert Bayard Swope)給予我極大的協助。亨利霍爾特出版社(Henry Holt and Company)的羅伯特.萊雪(Robert Lescher)也給予我極珍貴的編輯建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