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位规陪医师与家属的对话谈起。 有时候在繁忙的门诊、查房、手术、教学之余,也会有计划外的工作。其中与接待办的老师打交道,就是一件不情愿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之一。 有一位肿瘤晚期的病人入院后并发咯血、呛咳窒息、而后昏迷,三天后死亡。家属提出多个疑问,其中一项是值班医生观察不仔细、处理不及时、不向上级汇报病情等引起。 值班医生有I线、II线、III线和IV线之分。I线目前为住院医师,主要是规陪医师。科室已经接待过家属两次,经过了耐心细致的解释,虽然部分已经冰释前嫌,但家属还是提出要与值班医生当面对质,只好安排见面沟通。 对当天的I线值班医生小张并不了解,在带着去接待办之前,真担心这么一位刚入道的小伙子,突然接触到确实有些蛮不讲理的家属会有些负面影响,毕竟未来的医学发展终究要靠这些年轻人接班呢,就提前讲了些安慰话:不要紧张,有这么多老师在,不管家属语言是否刺耳,尽管从一名医生的角度阐明自己观点,原则是“实事求是,无所畏惧”。 从另一方面讲,又觉得也不一定是一件完全不好的事情。接触并处理这样的情况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人总是在各种各样困难的磨练中成长的,尤其是一名优秀的医生。 见面之后,小张医师异常镇定,心情平稳,语气缓和,始终面带微笑,不为病人家属的各种不良情绪所影响,过激语言不为所动。思路清晰,有理有据,逐一将家属的各项疑虑打消。 下面是对话,A是家属,B是回答。
我作为主任不失时机地予以总结,小张医师思路清晰,回答准确,而早就多次声称自己“没有知识、毫不讲理”的家属,竟也随之承认张医生讲的思路清晰、主次分明、非常正确。 另一位家属也附和说,他总是面带微笑,长着一副笑脸。 为什么会有这样突然逆转的结果? 事实证明,对话的效果是好的,不论对于医生还是家属。 那么,作为一名刚出道的甚至还不算是正式出道的年轻医生,为什么能够做得如此镇定?比有些年资很高的医师做得都好? 根本原因是个人的医疗行为准确及时,在对病人的处理上做到了问心无愧,心里有底气。自己做到了重视病人、关爱病人,各项措施到位。有理不在声音高,事实胜于雄辩。为这位年轻人点赞! 医生的工作对象是有病的人以及陪伴有病的人的家属,他们常常处于非正常和非理性的状态,常常需要心理疏通和心理安慰,所以医生需要掌握的首要本领就是沟通能力,及时把诊治疾病的总体方法和实际效果要有所交代,既不片面夸大也不主动隐瞒。如果暂时不理解的家属不必忙于诊治,尤其是有创手段。 所有医师都要掌握的技能还有一项,就是“病患心理学”。 洞察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变化,并及时予以沟通、疏通,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帮助他们度过心理难关。 看到美国医疗剧“Night shift夜班急诊医生”,急诊科常规配备一名心理医生,而结果证明,不仅是病人需要、急诊医师也都随时需要这位心理医生的心灵抚慰和困境解脱。试想下,长期住院或者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人,痛苦一天比一天重、家属自己上不了班、孩子没人管、费用在不断地涨、荷包里的钱越来越少、还有家庭关系不和闹矛盾的,等等……,一切都处于混乱状态,在焦躁、焦虑和恐慌中渡过每一天,极其容易发生心理障碍。此时医生也会因效果不好、家属不理解等原因感觉身心疲惫,成为医患矛盾的隐患。了解了这个状态,知己知彼,就会做到防患于未然。 还要感谢这位家属的合作,亲人发生了意外,痛苦至极,自控能力差、偶有过激、尚可理解。作为医疗专业之外的人士,总是有个了解医疗知识的过程。最终能够醒悟就好。但把医疗行为比作到商店买东西那种纯粹的商业行为,效果不好就索赔,这就犯了原则性的错误。医疗过程绝不是商品,医护人员也不是服务员,他们是病患的照看者或者提供帮助者,不能包治百病。 当然,病人及其家属的期望值很高,也与个别医务人员的片面夸大医疗效果有关,一旦不如意,就对医生产生不满。 有的医生最常说的几句话:
我们常常说,世界上没有绝对好的药物和技术,每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世界上不存在灵丹妙药,也不存在神仙医生。不论是药物也好、外科手术也好,总是一种外因,外因终归要通过病人这个内因起作用。所以医师的工作是:总是去安慰、常常是帮助、少数是治愈。 专项技术和能力可以决定一个人能够飞得有多高;而品德和修为才决定一个人能飞得有多远。从医者需要具备仁心仁术,但一定是先有仁心方可有仁术。从这个角度讲,小张医生有“善”的根本——有善缘,心的修为很高、有“慧根”——将来必成大器,我们拭目以待。 期待着更多的具备“善缘”和“慧根”的年轻人悬壶济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医学事业正如历史的车轮永远是向前发展、无法阻挡的。 |
|
来自: 昵称41082923 >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