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茶是以古徽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而形成的传统茶叶系列,敦煌遗书《茶酒论》谓之“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其影响之广可见一斑。当今徽茶的代表有黄山毛峰、黄山金毫、祁门红茶、茗洲炒青、屯溪绿茶、婺源绿茶、休宁松萝、顶谷大方、金山时雨”等。 在徽州喝这些茶的时候你是否知道他们产自哪里,这里的许多茶就是出自众所周知的景区周边,记得下次前往要带一些回来。 牯牛降——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中国历史名茶。著名红茶精品,简称祁红,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祁门红茶创制于1875年,与印度的“大吉岭”、斯里兰卡的“乌伐”并称世界三大高香名茶。 祁红问世后,天时地利人和,一炮打响,并很快远销国外,在那个时代的欧洲是象征一个人地位的符号。小仲马的《茶花女》中描写一个贵族的败落相时说:“你穷得连祁门红茶也拿不出来了。”这可不是杜撰,一度在欧洲贵族的生活里,祁门红茶就是品味的象征。这种茶对欧洲的生活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祁门的英文“Keemun”,早在1892年就已经成为英文词汇的一部分,至今仍然可以在《牛津英文词典》找到。 除了冠绝海内外的名声。祁门红茶更让人神往的是,它生长在一个以“奇松、怪石、飞瀑、云海和佛光”闻名的地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 那是一个异常幽静的V型山谷,谷底凭溪而立几处亭阁,茶舍也错杂其间,这不仅静谧更多了几分禅意。 牯牛降群峰竞秀,沟壑纵横,远眺恰如一条牯牛横卧顶峰,被誉为“动植物天然宝库”和“未被开发的黄山”。祁门历史文化恢弘,属著名徽州文化一脉,有风格独具的古建筑“贞一堂”、“一府六县”、“余庆堂”、古戏台和“文峰塔”等。民间艺术也丰富多彩,江南采茶戏、黄梅戏、扑蝶舞、嬉灯等闻名中外。 太平湖——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茶叶名称。属绿茶类尖茶,是中国历史名茶,创制于1900年。曾出现在非官方评选的“十大名茶”中的系列中。太平猴魁产于安徽省黄山市北麓的黄山区(原太平县)新明、龙门、三口一带。太平猴魁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稳红,兰香高爽,滋味醇厚回甘,有独特的猴韵,汤色清绿明澈,叶底嫩绿匀亮,芽叶成朵肥壮。并赢得荣誉。 太平湖位于黄山市黄山区境内,是黄山旅游区的重点风景区之一。太平湖旅游资源丰富,湖光山色得天独厚,湖水清澈碧透,青山起伏连绵,水风姿绰约,岛屿散落如珠,被誉为“黄山情侣”、“中华翡翠”、“世界明珠”、“东方日内瓦湖”。 太平湖宽处烟波浩渺,似洞庭之坦荡;狭处曲径通幽,赛漓江之奇美。崇峦起伏,翠岗连绵,山环水绕,微波潋艳。湖内秀岛错落,星星点点;岛上林木葱茏,鸟语花香。环境清幽静谧,空气清新宜人。太平湖湖水终年清澈碧绿,洁静明丽湖岸粉墙青瓦,青松翠竹倒映湖中,如瑰丽的七宝楼台,又似神奇水晶宫,恍若奇妙的梦幻世界。 游人虽然与山上的猴岗近在咫尺,却也绝想不到那可望而不可及的顶级猴魁就是在这看似不起眼的山丘上诞生的。 黄山风景区——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和毗邻的汤口、充川、岗村、芳村、扬村、长潭一带。由清代光绪年间谢裕泰茶庄所创制。每年清明谷雨,选摘初展肥壮嫩芽,手工炒制,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由于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 黄山风景区境内海拨700-800米的桃花峰、紫云峰、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一带为特级黄山毛峰的主产地。风景区外周的汤口、岗村、杨村、芳村也是黄山毛峰的重要产区,历史上曾称之为黄山“四大名家”。 作为山五岳中三山之一的黄山,集中国各大名山的美景于一身,尤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是大自然造化中的奇迹,历来享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黄山,原称“黟山”,为道教圣地,遗址遗迹众多,因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曾在此修炼升仙而改名为黄山。 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8米。 不仅如此,黄山也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胜地,入选了“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并于1985年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2月入选世界地质公园。 茗洲村——茗洲炒青 茗洲炒青是“屯绿“中的极品,历史上列为休宁”四大名茶“之一。清末远销穗、沪、杭,深受广大顾客赞赏。茗洲茶产于茗洲村,濒临率水的一片河曲洲园,海拔200米以上,群山三面环抱,一面临水,土壤深厚肥沃,气暖温暖湿润,具有“晴天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的特点,茗洲茶条索紧结,壮实匀整,锋毫显露,香高持久。茶叶醇厚甘美,汤色嫩黄清澈,叶底黄绿明亮,享有“头泡青、二泡浓、三泡不减味、四泡味亦醇”的评誉。 茗洲村位于率水河旁,居住集中,东北与祁门县凫峰乡相连,距凫峰乡仅有5公里。是“屯绿”极品茗洲茶产区,著名的徽州教科书“葆和堂”就建于村中间,村口是茗洲大桥,为2孔石拱桥,茗洲水电站正对着村口,300亩毛竹林示范基地坐落于村边,有百余亩的阔叶林,四周青山合拱,竹树环合,村头村尾满是碧绿茶园。 徽州皆产茗,然以茗名村,则仅休宁西部流口镇之茗洲也。为何?此地青山合拱,绿树环抱,碧水中流,自古植茗、采茗、制茗、售茗。茗洲之茗为“屯绿”之极品。自宋代聚茗洲而居之吴氏家族,治生、治家皆有方。其《茗洲吴氏家典》堪称中国封建社会基层管理之典范。捧读该《家典》,亦如香茗品味。访茗洲村,既可览生态、品香茗,又可赏古村、诵《家典》,曷不乐哉!是为记。 ![]()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