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壁
王壁,(845年——912年),字大献,好骑射任侠。时值唐季,天下大乱,民无宁日。王璧率众戢民安境,民所赖之。时杨行密为宣歙观察使,闻璧名,历补军职。璧随之东征西伐,屡建战功。杨行密建国为吴,拜璧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密卒,子渥嗣立,淫虐无道,出璧为祁门令。璧公遂请老致仕,定居于祁门城西百余里之苦竹港。
一代御医——王琠
明弘治丁巳年(1497),在牯牛降山脚的祁门历溪村王氏宗族中,添了一个男丁,长辈们给他取名叫王琠。与大多数徽州人家的孩子一样,王琠少年时习儒业,他极其聪明好学,“笃志学古,肆力诗文”(《古今医统大全·历世圣贤名医姓氏》),然而数年后他并没有走向科举道路,而是转为学医,“究《素问》诸子之书,得医之奥”,很快就成了当地颇有些名气的医生。
嘉靖十一年(1532)离开家乡悬壶直隶顺天府;嘉靖十五年(1536年),被提拨进入太医院御药房,为直圣济殿吏目;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皇子患病,时年53岁的王琠奉召入宫,悉心切脉,辩证施治,药到病除。嘉靖皇帝为此龙颜大悦,特下诏加封嘉奖王琠:“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国家简置医,属而又慎,择其尤者,以曰值禁近,调护朕躬,厥任至重,非谨敏详恪之士,朕敢以轻授哉?尔太医院吏目王琠,夙究儒书,爱精仁术,比膺遴选,供事内庭,志励清修,功多利济,最书来上,朕甚褒嘉。兹特进而阶登士郎,赐次敕命。尔尚益恒乃心,慎乃业,以广朕保和惠育之仁,腾嗣有显,擢岂而吝。”(摘自“历溪琅琊王氏宗谱·明太医院御医直圣济殿事王琠加授登士郎制”)
戏剧之父——郑之珍
明代万历时期,祁门出了位在目连戏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剧作家郑之珍。
郑之珍(1518—1595),字汝席,号高石山人,祁门西乡清幽(今渚口乡清溪)人。他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善诗文,尤工词曲,时人称其“文如怪云、变态万状”。于万历十年(1582)写成《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经过郑之珍改编的戏文,内容博大精深,汇聚了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观念,对数百年间民间社会的思想与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安徽通志》中说,“支配三百年来中下社会之人心,允推郑氏。”郑之珍凭此一剧本,得以与关汉卿、王实甫等中国古代第一流的戏剧作家齐名。
据说郑之珍改编戏文不久,祁门西乡的栗木村就有人专门来抄了戏文,在村里组成戏班,开始演出目连戏。而与栗木仅一山之隔的历溪村因与栗木村属于同宗,故也很快有了目连戏班。与之大体同时,郑之珍还亲自携带戏本去石台一带传授。因此,祁门与石台两地的乡间,由目连戏的演出交流而相互往来。古时石埭的剡溪,也因目连戏经常连演七七四十九天而更名为大演(如今的大演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