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秘境——黄山祁门龙宫岭古徽道

 黄山市龙行天下 2019-06-22
淮南帮 祁门人 2016-08-11
一、古道概况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西路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牯牛降风景区,有着“华东物种基因库”的美誉,是华东地区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次森林,安徽省内第一个被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亿年前的三叠纪未期,划时代的印支运动使沉积的地层褶皱、断裂、隆起,使得区内以峰为体,花岗岩奇峰林立,绝壁千仞,怪石嶙峋,同时被国土资源部地址环境司授于“国家地质公园”称号。

然而,在牯牛降山脚的南麓,有一个历溪古村,四周群山环抱,远离尘嚣。村中王姓为王壁后裔,于宋朝迁此定基,聚族而居。因这里曾出过一位明代御医王琠,在历史上久负盛名。

就在牯牛降山脚在建中的南大门高枧村组(规划中的“祁红庄园生态观光茶园”)与历溪村之间,横亘着一道山岭,名龙宫岭,东起高枧村组,沿溪流蜿蜒升曲,经龙脊坡龙宫亭,西至明代御医之乡之历溪古村。跨越龙脊岭是一条用青石板铺就的古道,用来铺筑古道的青石料,每块长约一米左右,宽约一尺左右,全长约6华里。青石板上或均匀地分布着条状纹路或钤有精美的花卉图案。沿途有遗存的石屋、石亭、石桥、石垒关隘等非常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历史遗迹。这条古道数百年沉睡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其间,榉树、枫香、石楠等古木参天,荆棘、藤蔓等野生植物葱茏,古道两旁更有成片的野生有机茶园。

二、自然地理

    龙宫岭古道位于祁门县历口镇境内牯牛降风景区南端,东起湘东村高枧村组祁红庄园生态观光茶园,西至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溪管理站,全长6华里,海拔373.2M,地理坐标为东经117°49′,北纬29°99′。东侧距在建中的牯牛降风景区南大门800m,距S221省道1.5km。西侧距历溪古村1.2km。属山岳型丘林地貌,为黄山山脉向西的延伸段。

三、沿途遗迹

龙宫亭

位于龙宫岭岭头的西侧约30米处,石墙,木人字架构,盖瓦,亭中有巨型长条木凳,供路人避风挡雨歇息,抑或迎来送往驻足之地。横梁落款“龙宫亭”三字。

石垒关隘

位于龙宫岭的最高处,岭头海拔373.2米,石垣高约2.5米,南北蜿蜒数十米,由大小不一的石块砌垒,正中留有80公分左右的隘门,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易守难攻,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架势。在徽州地区多处遗存类似的关隘,基本上都是清朝曾国藩部抵御太平天国所置的工事遗迹,具有非常重要的史考价值。

石茶亭

位于龙宫岭岭头的东侧约450米处,石茶亭年久失修,亭子的立柱是条形石块砌筑,墙面由大小石块砌垒,面积约有八个平方米,顶部历经风霜雨蚀已不复存在,仅存残墙断壁,倒是四周爬满的绿色藤萝,见证着这座古石茶亭的历史厚重。具考证,大部分的茶亭都是由当地人供过往商贾和挑夫歇息、喝茶而捐建的,它体现了古徽州人积善行德的传统美德和淳朴的民风,也为今人研究古徽州茶文化提供了史料实物。

石板

跨越龙岭是一条用石板铺就的古道,用来铺筑古道的石料大部分以青石板为主,其中也有花岗岩的麻石板铺砌。每块长约一米左右,宽约一尺左右。青石板上或均匀地分布着条状纹路或钤有精美的花卉图案。

石桥

在龙岭古道的东侧起始端,静卧着一座石板桥,由二块花岗岩石条铺设而成,每块宽约50公分,厚约40公分,长约3米,重数十吨。在崇山峻岭间,完全依靠人力搬运如此一个石条,面对的困难与艰辛是难以想象的!

四、历史人文

王壁

王壁,(845年——912年),字大献,好骑射任侠。时值唐季,天下大乱,民无宁日。王璧率众戢民安境,民所赖之。时杨行密为宣歙观察使,闻璧名,历补军职。璧随之东征西伐,屡建战功。杨行密建国为吴,拜璧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密卒,子渥嗣立,淫虐无道,出璧为祁门令。璧公遂请老致仕,定居于祁门城西百余里之苦竹港。

 一代御医——王琠

明弘治丁巳年(1497),在牯牛降山脚的祁门历溪村王氏宗族中,添了一个男丁,长辈们给他取名叫王琠。与大多数徽州人家的孩子一样,王琠少年时习儒业,他极其聪明好学,“笃志学古,肆力诗文”(《古今医统大全·历世圣贤名医姓氏》),然而数年后他并没有走向科举道路,而是转为学医,“究《素问》诸子之书,得医之奥”,很快就成了当地颇有些名气的医生。

嘉靖十一年(1532)离开家乡悬壶直隶顺天府;嘉靖十五年(1536年),被提拨进入太医院御药房,为直圣济殿吏目;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皇子患病,时年53岁的王琠奉召入宫,悉心切脉,辩证施治,药到病除。嘉靖皇帝为此龙颜大悦,特下诏加封嘉奖王琠:“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国家简置医,属而又慎,择其尤者,以曰值禁近,调护朕躬,厥任至重,非谨敏详恪之士,朕敢以轻授哉?尔太医院吏目王琠,夙究儒书,爱精仁术,比膺遴选,供事内庭,志励清修,功多利济,最书来上,朕甚褒嘉。兹特进而阶登士郎,赐次敕命。尔尚益恒乃心,慎乃业,以广朕保和惠育之仁,腾嗣有显,擢岂而吝。”(摘自“历溪琅琊王氏宗谱·明太医院御医直圣济殿事王琠加授登士郎制”)

 戏剧之父——郑之珍

明代万历时期,祁门出了位在目连戏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剧作家郑之珍。

郑之珍(1518—1595),字汝席,号高石山人,祁门西乡清幽(今渚口乡清溪)人。他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善诗文,尤工词曲,时人称其“文如怪云、变态万状”。于万历十年(1582)写成《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经过郑之珍改编的戏文,内容博大精深,汇聚了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观念,对数百年间民间社会的思想与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安徽通志》中说,“支配三百年来中下社会之人心,允推郑氏。”郑之珍凭此一剧本,得以与关汉卿、王实甫等中国古代第一流的戏剧作家齐名。

据说郑之珍改编戏文不久,祁门西乡的栗木村就有人专门来抄了戏文,在村里组成戏班,开始演出目连戏。而与栗木仅一山之隔的历溪村因与栗木村属于同宗,故也很快有了目连戏班。与之大体同时,郑之珍还亲自携带戏本去石台一带传授。因此,祁门与石台两地的乡间,由目连戏的演出交流而相互往来。古时石埭的剡溪,也因目连戏经常连演七七四十九天而更名为大演(如今的大演乡)。

五、当地特产

祁门红茶

祁门产茶,自唐代起即负盛名。唐咸通年间,歙州司马张途作《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对此地茶事亦有记述:祁门茶“色黄而香,贾客咸议,逾于诸方,每岁二三月,齎银緡缯素求市,将货他乡者,摩肩接迹而至”。但是祁门红茶兴起较晚,已是晚清光绪年间。一说为黟县人余干臣所创。光绪元年(1875年)余氏自福建罢官归里,先在建德县(今东至县)尧渡街开设茶庄,仿照“闽红”试制红茶成功,后又在祁门历口经营茶庄,专制红茶,是为“祁红”之始。

历口是祁门有名的红茶之乡,而闪里、箬坑、马山、汪村、高枧、桶坑一带因土层深厚,加之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早晚温差大,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祁门槠叶种”茶树的生长。这种茶树的内含物相当丰富,有特殊的香气,最适宜制作红茶。

祁门红茶是我国传统工夫红茶珍品,为中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名列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首,曾获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最高奖甲项大奖章,远销世界各地。“祁红”之所以成为声闻五洲、冠绝天下的红茶精品,其原因盖在于当地优良的自然条件,特有的茶树品种,以及经年累月代代相传又不断改进的制茶技艺。

中草药

沿龙岭古道进入牯牛降,中药材资源特别丰富,根据初步调查,约有植物药计170余科750多种,其中木本231种,草本517种。有的在国内其他地区分布很少,难得一见,具有很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因品质优异,在国内中药界久负盛名,如祁术、黄精、祁贝母被称做祁门三大传统地道中药材。近年来,随着祁蛇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将祁术、祁贝母、祁蛇合称为祁门中药材“三祁”。

食用菌

大山有奇物,林深多珍味。牯牛降野外可见到大型真菌300余种,苔藓类70余种。树木的枯枝上、烂根旁和草丛中、落叶里,到处都是,形状千奇百怪,颜色丰富多彩。在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真菌与苔藓类中,可供食用的就有100种之多。

牯牛降食用菌不但种类繁多,而且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糖类,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值,是时下最为人推崇的天然保健减肥食品。常见的入菜种类有竹荪、香菇、猴头、美味牛肝菌、银耳、黑木耳、地衣、石耳等,可以用来作为主料和辅料,烹饪出各种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口味鲜美,是不可多得的山珍上品。还有多种珍贵的药用菌,诸如灵芝、银耳、鸡油菌、树舌、苦白蹄、茯苓、猪苓、云芝、竹黄、安络小皮伞等等,许多种类被传统中医奉为“灵丹妙药”,具有特殊的医药功用。亦可制成各种保健食品,药膳两用。


六、历史价值

据当地的老人介绍:在杨村至箬坑的乡道未开通之前,当地附近的山民都是通过这条古道,将山里的木材、茶叶、中药材等山货运送至茅棚店,再分流至各地,甚至将祁门红茶送至港口,漂洋过海到达欧洲。当时景德镇的瓷器商人将精美的瓷器,经这条古道挑至茅棚店落脚,翌日再挑往安庆。茅棚店也是因中转歇脚而得名。

嘉庆年间,王琠离开家乡悬壶直隶顺天府,这条古道便是一代名医的必经之路。

而戏剧之父郑之珍来往于栗木石台之间,以及栗木、历溪的目连戏班往返于石台大演,这条古道为日后目连戏对数百年间民间社会的思想与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自明清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沉淀在这条古道上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金戈铁马、民族争和等都在这条古道上有所反映。沿途的石屋、石亭、石桥、石垒关隘,既具有艺术感染力,又有极大的社会教化作用,它反映出世俗信仰,惩恶扬善,规范行为的义理要求,同时又透着古徽州人民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地方宗教、美学、文学、军事等多方面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

这些珍贵遗迹,是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它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军事防御、伦理道德、宗教思想等都有重要的价值。

在现代交通工具没有诞生的漫长历史时期,这条古道在一个相当大的半径之内,担负着连接南北交通枢纽的使命。不但是概念中的“商贸之道”,还是一条“文化之道”、“历史之道”。

古道悠悠,她承载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她凝结着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的丰富信息。

七、旅游价值

岭古道位于牯牛降南麓,处于环牯牛降旅游圈中,连接着牯牛降风景区、祁红庄园生态观光茶园、历溪古村三大旅游景点。那悠悠古道的本身,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静卧在那里向人们诉说这古徽州昨日的辉煌和沧桑,似乎每一块石板都在向过往行人讲述着一个个动人而凄婉的沧桑故事。其历史文化积淀可对环牯牛降旅游资源以极大的补充。同时,为祁门旅游的差异性、联动性、多样性起到了一个积极的作用。
八、古道现状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龙岭古道也渐渐的退出来了她原有的历史承载使命,两边泥石覆盖,荆棘、藤蔓等野生植物滋生,历经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有少量的青石板被洪水冲塌,石茶亭顶部历经风霜雨蚀已不复存在,石垒关隘仅存残墙断壁。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颤颤巍巍,期待后人给予她最后的幸福。

九、保护规划

岭古道比较完整的保存了原有的道路走向和沿途遗迹,在保护其历史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保护的内容包括龙脊岭古道整体面貌、沿途遗迹以及周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保护, 尽快修复还原沿途的文物点, 如石亭等。

建议做好龙岭古道的考古调查、资料整理工作,对古道的历史沿革、及建筑风格及沿途文物点的相关历史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复原明清时期途径商贾的交通路线, 提升古道的研究价值, 为徽商及徽学的研究提供依据。

对保存较好的青石板路、石桥等,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日常保护。对散落的于各地的残碑,要进行回收,或由文物部门代为保管。对沿途的石茶亭、关隘要按照原貌进行修缮, 力求还原古道的历史特色。对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古遗址,有条件的话要在原址上重建。

如果不加以拯救、保护,天长日久,势必要被历史的尘埃彻底淹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