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我想做一次尝试,在班里进行一次青春期教育。这可是一个新课题,很多老师都视它为一个难题,一个“禁区”,不少教育专家对此也提出过许多建议和忠告。我当然也知道这个话题的敏感性和操作的难度,但仍想试一下。不过,我想来个“投机恰巧”的——把我手头的这类书籍拿到班里,让学生们传看,这样他们就可以在看课外书的过程中,自学到一些科学的青春期知识。
正巧,我打算在班里建一个“图书角”,把我的几本小说加上学生提供的其他书籍一起,放到班里让学生自由借阅。我不正可以把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做吗?我这样设想:
一、利用这次建“图书角”的机会,把我的主荐书——《中国式性家教(青春期版)》和其他书一起放到班里去,尽量使主荐书以自然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而不是太郑重其事,反而让学生们尴尬,或者逆反。
二、我的主荐书在学生们中间广为流传,书中内容成为他们私下谈论的话题。
三、学生们自己生理、心理方面的一些困惑因为看了我这本书而得到释解,从而对“性”的问题形成一些初步但科学的认识。那么这样,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带着这些设想,在一天的早饭间,我满怀希望地把十几本书交给一个男生。他性格温和,酷爱看书,我指定他当图书管理员,并让他把这些书公布出来,便于大家借阅。
第一节下课,图书管理员来找我了,脸红红的,说:“老师,我觉得……这本书好象……不太适合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看……。”这个一米八多的初二男生手里拿着我处心积虑给他们的主荐书。我有些哭笑不得,想不到这个知识面宽、成绩不错的“大小伙子”思想还这么……,我在心里挑选着合适的词——单纯?幼稚?保守?传统?……好学生对我的主荐书都这个态度,其他学生会好到哪里?我的心里有点凉,让他放下书走了。
第二节下课,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同学来找我,说:“老师,我想借那本‘中国式家教’。”我一听,又高兴起来,看看,到底还是女同学比男同学成熟吧?到底还是有人喜欢我的主荐书吧?谁知道刚过了一节课,她也下来了,手里拿着刚借走的那本书,红着脸说:“老师,我……看错书名了……。”她放下书走了,我的情绪一落千丈,生出一种好心不被人接受的愠怒和做事不成的沮丧。
正在这时,图书管理员又来了,说:“老师,小林想借这本书。”我马上回绝了,理由是小林学习不好。小
林是个父母离婚、不爱学习、课堂纪律差的男生,上初一时,他把他喜欢的一个女生的名字刻到左小臂上,前不久还给别班一女生写纸条交朋友。我不想让他看,实际是担心他看后会有不好的影响。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式性家教(青春期版)》这本书一直就放在我的书桌上,我不得不承认,我这次青春期教育的尝试失败了。可为什么会失败呢?原来我想,不就是推荐一本书吗?学生们应该很容易接受的。谁知结果却大出我之所料。为什么推荐一本在我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书,学生们接受起来却这么难?是我的推荐方式有问题吗?还是学生们真的太“保守”,认为这样的书他们不应该看?要么是因为“代沟”,学生们不喜欢和师长辈的人交流青春期的问题?我百思不得其解。但有一点我想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正值花季的他们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担忧甚至焦虑。因为第一,我也是从那个年龄段走过来的;第二,我看到一位专家说过,很多人在青春期时其实是很难受的,他们要遇到各种压力,会很迷茫、很苦恼,就像跋涉在一片沼泽地中,并不象传说中的花季那般美好,雨季那般浪漫。那么,我的可爱的学生们现在正值青春期,他们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难道再像我这一代人那样,在懵懵懂懂中挨过宝贵的青春年华吗?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多么想尽我所能给他们些帮助,以使他们的青春时光过得轻松些、愉快些、顺利些。这就是我——一个语文老师,为什么要进行一次青春期教育尝试的深层原因。也许,像我这次的做法太简单、太粗浅,但我想做总比不做要好吧?
可是,这次尝试毕竟失败了,也许是能力所限,也许是经验不足。但我会继续学习。快要放假了,到时候,我会把这本书单独借给某个同学拿家里看,并允许他转借给别的同学。就让我这本书在我的学生中“漂”吧,或许无形中它就作了拐杖,在谁需要的时候,扶他一下;又或许它作了一件轻衫,在谁需要时,给他挡一下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