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中走出的园林山水

 昵称30812926 2017-12-11




中国画与古典园林
中国画和古典造园同处于传统美学和哲学语境当中且师承一脉。二者相互渗透、互为影响,虽分属中国传统艺术不同分支却共性丛生:具备同一审美特征的空间结构共性,体现绘画与设计之间的亲缘关系,也成为了绘画和园林设计结合的典范;二者均以“景”为艺术主题,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在艺术处理手法及规律上有着相互借鉴之处。












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中国画为了追求空间感必须增加景深,在古典园林中也是如此。中国画依靠“高远、深远、平远”来表现深度;而在古典园林中,错落的叠石、蜿蜒的廊亭等等,以一种巡游式的位置经营法进行空间解说,以取得更能昭示自然本质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复杂艺术结构。古典园林实际就是物化的山水画,在空间的构成上绘画和园林一样都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计成在《园冶》中讲到 :“凡园圃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

疏密有致 “疏能走马,密不透风”是中国画中来处理画面中疏密关系的手段,让密集的地方更密集,舒朗的地方更开阔,用适度的夸张来展现它的艺术感染力。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指出,“画事之布置,极重疏密虚实四字,能疏宕,能虚实,即能得空灵变化于景外矣。”密的地方是画面中比较实的,疏的地方是虚的展示,中国画甚至把虚的地方大面积的留白,主实次虚,近实远虚,方实圆虚,硬实软虚。

远近得宜 曲攸绵长曲折尽致,能造成深邃幽美的境界。《南田画跋》说 :“景贵乎深,不曲不深也。”曲也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含蓄之美。童离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说,“回廊曲桥,紧而不挤。……然布置疏密,忌排偶而贵活变,此迂回曲折之必不可少也。”在绘画中也推崇“以曲为美,直则无姿”的观点,宋代李成《山水诀》提出“路要曲折,山要高昂”的绘画美学规范。园林的曲,常常体现在曲径通幽上,连绵攸长的小径是延长距离扩展景深的方式了。

藏露互补 动静皆宜中国人这种含蓄的审美尤其表现在绘画上“深山藏古寺”,将胜景幽境有意识地隐藏起来,用前景挡住或隐匿后景,不使后景暴露,使观赏者联想其后之景,以点想面,以突出深邃的境象,给观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在园林中古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形态有着很好的遮隔效果,还有许多遮遮掩掩的影壁及漏窗,透过漏窗,景致隐约可见,模模糊糊,像诗人的眼睛窥视着幽静的园子。影壁的阻隔也让人联想墙后美景,而墙上投影的植物随风悦动,更增加层次和动感。一步一花草,一转一春秋,在动态中领略园林的风采,在静态中端详园林的神秘。










相辅相成  相融相生中国画强调“传神”“以形写神”,自然流畅,清新明丽,追求平淡天真;而中国古典园林则通过空间布局、景致的动静、色彩与线条的变化,将景物之间的“隐”与 “露”、“曲”与“直”等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予以回应那种“意境”之美。绘画艺术在园林中滋生,而园林的发展基本上是遵循山水画的发展路线而发展的。山水画的意境成为了园林审美的重要表现原则,两者互相交融和影响,造就了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中国传统园林审美趣味;反之,依画而建的园林又给欣赏者诗情画意般的视觉享受,为画家提供了创作的粉本,二者相辅相成、相融相生。

崇尚自然  和谐一致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所称赞,在其发展过程中,崇尚自然、追求含蓄,营造充满意境的空间,打通各艺术范畴甚至人的感官隔阂,以达到审美体验的互相交融。童寯先生所说:“中国造园首先从属于绘画艺术,既无理性逻辑,也无规则”,“一座中国园林就是一幅三维风景画,一幅写意中国画。” 在观园的过程中,“意境”是我们园林最终所追求的目标,是园林造景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造园家以绘画的艺术手法为基础,巧夺天工,使园林中山清水秀,贵树名花,处处风景如画,这就是中国园林所追求的画境。

小中见大  虚实相生“咫尺之图”便可见“千里之景”,高度地概括和提炼,从而使古典园林达到“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的境界。为了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造园,常在山、水、亭、台及建筑物的设置上通过空间的划分、对比、渗透等艺术手法,达到层叠错落、小中见大的园林意境效果。园林中强调空灵之美,于是他们发现了虚实关系。沈复在《浮生六记》谈到虚实相生的手法:“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又不在地广石多,徒烦工费。”

蜿蜒廊道  曲径通幽追求意的幽雅和境的深邃。如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中说:“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此境界深而曲,它说的是茫茫尘世和理想中的清净世界,理想世界往哪寻,就往山中去的那种幽深心境。有“高低曲折,自然蜿蜒” 的“廊”;有“之”字形或是五折、七折、九折等形式的“桥”; 有绵延不尽的“小径”,以及 “亦可流觞,似得天然之趣”的“流水”,都无不强调园林以曲入胜,给游人带来意犹未尽的愉悦感而追求意境幽深的特点。

画境园境  如出一辙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造园理论《园冶》晚于绘画理论约 1200 年左右。在这一段时期内,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多数得到绘画理论的启示。“以一点墨,摄山河大地”与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等构园理论完全吻合。自古以来人们就有亲近自然、追逐山水的欲望。通过山水画、山水园的创作把自己的情思寄托于山水。

中国画与园林同步构图中国画和古典园林都不是简单地对自然景物的描摹缩小和再现,都有景观上量的充实,又都承载了画家的审美和位置的合理经营,从而“因小见大”,小局部大天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