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正好笔者对中国古代分封和爵位特别感兴趣,所以做过一些调查。首先咱们先说一说周朝的爵位制度。传说周朝有五等爵制,分别是:公、侯、伯、子、男。根据封地的主人的爵位,其封地自然也分为五种,比如公爵的封地就叫公国,侯爵的封地就是侯国。 “公”这个爵位非常尊崇,在周朝只有寥寥几个被封为公国的,其中有宋国、虞国、虢国等。宋国称公,是因为宋国是商朝的延续,在周代属于国宾,即所谓“宾而不臣”,其地位自然不能与其他诸侯相等。虞国、虢国称公,是因为这两国和周王室关系非浅,虞国始受封者为虞仲,是周文王的伯父,虢国的始受封者虢仲,是周文王的弟弟。所以这两国也是公爵。侯是第二级的爵位,绝大多数诸侯都爵位都是侯(所以才叫“诸侯”),比如鲁国、晋国、齐国、卫国、陈国、蔡国等等。这些国家的国君自然是叫鲁侯、晋侯、齐侯、卫侯之类的。这时候可能会有人提出异议了,晋国不是有大名鼎鼎的晋献公吗,晋国不应该是公国吗?其实这是晋国半路自己改称“公”的,原因就是平王东迁之后,王室衰弱,对诸侯的控制力大大减弱,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诸侯开始僭越称公。所以像晋国之类的“公”爵都是自封的,是王室控制力减弱的表现。 而赵国、魏国是和韩国三分晋国而成立的新的诸侯国。实际上晋国在西周天子那注册表上写的还是侯国的(周天子实际分封的爵位)。所以按常理来说,这三个分裂出来的国家也应该是侯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魏赵韩三分晋国本来就是周朝对礼法最赤裸裸的践踏,所以他们要对王室和天下表现出一种谦卑。如果显得太强势,就会被其他诸侯国反感,很可能被人当作犯义侵礼的悖逆之臣。所以他们没有僭越称公,而是老老实实称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