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天寿谈艺录

 三无堂j5bmon2a 2017-12-11


图文来源:公众号出类


新版《潘天寿谈艺录》(纪念版) 

潘公凯  编

定价:58元  精装32开

页码:248p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8年春节潘天寿与儿子潘公凯摄于杭州灵隐冷泉亭





《潘天寿谈艺录》编后记

文:潘公凯


前几年, 我将先父画论遗稿中有代表性的句段摘出, 约二百条, 为便于自己学习, 又将所辑分类, 编成小册。一九七九年十月, 邮寄南京谢海燕先生过目。而后又作了些调整补充,寄给王朝闻先生, 作为他论述先父艺术的依据。王先生阅后,建议将此小册子出版。因而, 我又充实了一些内容,增至六百余条, 遂成为现在这个稿本。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潘天寿谈艺录》,最早的版本为1985年9月


潘天寿诗稿墨迹   20世纪40年代  

   

先父关于中国民族绘画各个方面的论述,散见于他的著作和谈论之中。本编即想以语录的形式, 择其要者略加汇集, 以方便读者参阅。所辑内容,除了大部分引自他自己的著作、手稿外, 小部分来自他的讲课和谈话记录。遗憾的是,在他健康地从事艺术活动的那些年, 我们没有对他的言论作系统的收集。又加之十年浩劫,他的文稿资料严重毁损; 许多学友的听讲记录, 也多散失。目前虽做了一些收集整理工作, 仍然很不全面, 还有待于师生朋友和广大读者进一步提供补充。


偶然落笔, 辄思古人“屋漏痕”、“折钗股”、“石积太古雪”、“树飞铁铸青” 者, 不胜悁悁。世无董、巨,从谁问北宋渊源哉? 怅惘、怅惘。

——1960年题《松石图》


用语录的形式摘编画论, 单独从某一段来看, 往往有支离之感, 但却能开门见山, 接触论者的主要观点, 省去翻检的麻烦。而且, 当论述同类问题的句段集中在一起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零碎割裂的缺点, 从而概略地展示他艺术思想的大轮廓。然由于辑者浅学, 资料又十分缺乏, 局限性很大, 不免挂一漏万、以偏概全。又因引文的来源不同,书面语与口语相杂, 体例也难于统一。但从研究角度考虑,保持资料的本来面目要比形式的整齐完美更为重要, 故对于不同来源的引文或记录,都力求保留原来的语气风格, 不作随意的修改和润饰。错漏不妥之处,还望读者多多教正。


石谿开金陵, 八大开江西, 石涛开扬州, 其功力全从蒲团中来。世少彻悟之士, 怎不斤斤于虞山、娄东之间。

——1961年题《晴峦积翠图》


习俗派争吴浙间,相讥纤细与粗顽。苦瓜佛去画人少,谁写拖泥带水山。

——1961年题《晴峦积翠图》


辑完这本先父的画论, 有这样一点感受: 觉得他的思维方式, 惯于从大处着眼, 总是首先看到大局, 注意到事物最基本的方面。对于民族绘画的过去和现在, 他都反复地考量过,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 形成了独到的见解。从整体的原则看局部的关系,自然容易分明。所以, 他的艺术思想前后一贯, 十分稳定。先父的艺术, 主要从继承中国文人画的传统发展而来,他的气质、性情、理论、实践, 都是中国式的。他的艺术观,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一脉相承, 是将绘画看成“心”与“物” 融合而成的产物, 在重视“师造化”的同时, 尤其强调中国画艺术的精神性。在他的观念中,真正的艺术是内在精神的光辉, 是几千年文明陶冶之下的高尚人格的表现。他对于纯朴生活的美和人类善的本性,始终充满着真挚的爱和信仰, 他企望人们通过艺术创作活动和普遍的美育,逐步走向人类精神自我完成的理想境地。


会心在四远, 不是为高飞。画事能在着墨时会心高远空旷之处, 即不染尘俗矣。

——1961年题《指墨松鹰图》


作为一个中国人, 他对于祖国的艺术事业是很忠诚的, 全心全意地渴望着民族文化的振兴繁荣。他希望当今的中国绘画,仍然能够作为东方绘画的代表站立在世界艺术的峰巅,而毫无愧色。登高才能望远。他不是争一己的名利得失, 而是争中国绘画的世界地位。这是他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先父一生不仅专心于绘画创作,而且始终致力于中国画教学, 对画史、画论及诗文、书法、篆刻等均有研究和著述。所以,他对整个民族绘画的纵横两方面, 有着全面的认识。又加之他处在一个从传统民族绘画向现代民族绘画演进的历史转折时期,故他的艺术思想, 能比他的前辈中国画家, 更多地涉及现代中国画发展的实际问题, 有着更为开阔的视野, 以至能形成一种比较系统完整的理论。


曾见天池生拟倪高士小亭枯树轴,笔意奔放,格趣高华,蕴荒寒于古简之外,至为难得。兹再拟之,不识落谁家面目耳。

——1961年题《小亭枯树图》


笔有误笔,墨有误墨,其至趣不在天才工力间。

——1948年题书法


他的理论基于实践经验, 不搞复杂的思辨, 不做概念的游戏, 单刀直入, 犹如南宗禅的“顿悟”, 简洁、明快,自是艺术家的本色。他的清澈, 他的静观,他的实事求是, 使他能悟通辩证法, 深入理解艺术的本质。


他在自己的时间表上, 将全面总结自己的思想, 安排在更为晚年的时候。然而,偏遭浩劫, 终于不能尽其天年, 没有来得及将他所想到的都写出来, 更来不及进一步实践和发展,这是何等遗憾的事!


今年九月五日, 是先父谢世十周年。编辑这本小集子,亦算是对他在天之灵的一点纪念。



一九八一年四月

公凯记于浙江美术学院




《潘天寿谈艺录》经典文摘:


艺术原为安慰人类精神的至剂, 其程度愈高,其意义愈深, 其效能亦愈宏大。艺术以最纯静的, 至高、至深、至优美、至奥妙的美之情趣, 引人入胜地引导人类之品性道德达到最高点, 而入艺术极乐之天国。蔡孑民先生主张以美育代宗教,亦就是这个意思。

——1949年关于“国画与诗” 的讲演


        人生须有艺术。然有人生而后有艺术, 故最艺术之艺术,亦为人生。

——论画残稿

 

       中国画向来重气韵、重意境、重格调, 同中国的诗一样,靠的是胸襟、学问、修养。如果读者看了一幅画, 读了一首诗, 亦能在胸襟、学养上有所提高和收获, 这就起了很好的作用。好的画, 好的诗, 可以使人超脱名利欲望的束缚。

——1963年对来访学生语

 

        东西两大统系的绘画, 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就如两大高峰,对峙于欧亚两大陆之间, 使全世界“仰之弥高”。这两者之间, 尽可互取所长, 以为两峰增加高度和阔度, 这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决不能随随便便地吸取, 不问所吸收的成分,是否适合彼此的需要, 是否与各自的民族历史所形成的民族风格相协调。在吸收之时, 必须加以研究和试验。否则, 非但不能增加两峰的高度与阔度, 反而可能减去自己的高阔,将两峰拉平, 失去了各自的独特风格。中国绘画应该有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 中国绘画如果画得同西洋绘画差不多, 实无异于中国绘画的自我取消。

——1957 年《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

 

        中国人从事中画, 如一意摹拟古人, 无丝毫推陈出新,足以光宗耀祖者, 是一笨子孙。中国人从事西画, 如一意摹拟西人, 无点滴之自己特点为民族增光彩者, 是一洋奴隶。两者虽情形不同, 而流弊则一。

——《听天阁画谈随笔》

 

        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 蕴蓄于胸中,为学必尽其极, 为事必得其全, 旁及艺事, 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极。

——《听天阁画谈随笔》

 

        艺术品, 为作者全人格之反映。无特殊之天才,高尚之品格, 深湛之学问, 广远之见闻, 刻苦之经验, 决难得有不凡之贡献。故画人满街走, 而特殊作者, 百数十年中, 每仅几人而已。

——论画残稿

 

        画事须有天资、功力、学养、品德四者兼备,不可有高低先后。

——《听天阁画谈随笔》

 

        画事须有高尚之品德, 宏远之抱负, 超越之识见,厚重渊博之学问, 广阔深入之生活, 然后能登峰造极。岂仅如董华亭所谓“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而已哉?

——《听天阁画谈随笔》

 

        落笔须有刚正之骨, 浩然之气, 辅以广博之学养,高远之神思, 方可具正法眼, 入上乘禅; 若少气骨、欠修养, 虽特技巧思, 偏才捷径, 而成新格, 终非大家气象。

——论画残稿

 

        艺术之高下, 终在境界。

        境界层上, 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 未必梦见。

——论画残稿

 

        艺术上, 中国人自有一套中国人的方法。这个里面大有学问。越是钻进去,越会觉得有东西可学。所谓历史悠久, 不是随便讲讲的, 这个里面有多少绝顶聪明的人, 碰过多少壁, 走过多少曲折的路, 有过多少创获和成就, 其中甘苦几人知! 对悠久二字,不去摸一下, 是不会有体会的。

——1966 年春对辑者语

 

        治学, 一勤勉, 二终身不辍, 三志趣高远,四着眼须空阔, 五虚心以求多见多闻, 六有独立精神而不依赖, 七做人态度要乐观向前。

——1943年5月致国立艺专学生信



文字来源 | 《潘天寿谈艺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