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生于新疆石河子,1993年本科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1996年结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助教进修班;2003年结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课程班;200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并取得文学硕士学位。2015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法国巴黎第一大学ACTE视觉艺术研究所访问学者,现为新疆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级美展并获奖,论文和作品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装饰》等专业核心刊物。 《帕米尔牧歌》 144cm×362cm 2014年 西域高原的歌者 ——学院派画家李建国作品印象 胡清俊
美丽辽阔的新疆,注定是个孕育大家的地方,历史气息浓郁,民族风情厚重,自然景色壮丽,是一片蓬勃着艺术激情的沃土,李建国就在这方远离尘嚣的神奇土地上长大,新疆以壮美的天山,坚强的胡杨,神秘的丝绸之路上生生不息历史文明的底蕴,滋养了李建国的艺术灵魂,开阔了艺术视野,积蓄了精神能量。他立定山川、思接浩宇,挥洒生命激情,为那方山水写照传神,创制出了顶天立地震撼心灵的艺术画作。 《天山映月》220×138 cm 2006年 李建国的作品洋溢宏阔巍峨的大美。《帕米尔牧歌》就是《大美天山——新疆中国画展全国行》中李建国奉献的鸿篇巨制,“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本是描述神秘宇宙的古语,然而,在李建国的画作前,那雄伟山川、奇峰峻峭层峦叠嶂,迷蒙云雾、激荡飘渺如烟如潮,横贯长风、“北风卷地百草折”,皑皑雪峰、千古不化充满神秘,其所展现的新疆山川特有的那种苍茫无极,雄奇壮阔的世界,都无处不在地洋溢着这种混沌初开般的原生态的宏大气场。大自然的野气与霸气,悲壮与苍凉,阳刚与雄强,气势与威严,永恒与博大,神秘与圣洁,无处不在的一一透射出摄人魂魄的魅力,本真的自然和原生态魅力是那样的令人倾倒。 《夕阳驼旅》 68cm×68cm 2001年 立身画前,你会忘了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那里去?会不知不觉地融进这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大化境界之中,尽情呼吸这里纯净的空气,享受灵魂的洗涤,任联想突破画面,向“象外”更为遥远的空间飞去。整幅作品,构图大气饱满,物象恢宏壮阔,设色凝重明快,取雄浑,舍纤弱,有风神,无媚态,去浮躁,存本真,释放着一种呐喊天地的激情,摇撼宇宙的力量,穿越时空的静美,那蕴含在笔墨中的强烈的自然地域特色,投射出了画家高远宽阔的胸襟、自由奔放的个性、艺术情操的坚守、学养丰厚的内涵、造化与心源的撞击和时代精神的呼唤。 《昆仑.毛主席词意》162×162cm 2014年 李建国作品透射出历史纵深感。新疆是李建国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与那方热土的真切情感与生俱来,这也使他作为画家有了触摸思考新疆历史文化深层的便利。新疆的历史,是一个多民族迁徙流动融合的历史,汉代以前,新疆就已是多人种混住,多民族聚居、多宗教汇集、多文字并存之地,同时也是一个拥有纵深的历史、民族文化斑斓多彩的地域。
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域的文明渐渐衰落、打折、断裂了,西域文化似乎也淡出视野被荒漠化了,那曾经的文化繁荣似乎永远失落在北风卷地的黄沙中了,但“树欲静而风不止”,那些斑驳的断壁残垣,那些丰厚的历史遗存,那些孤寂的内陆河,那些奇迹般的胡杨林,以及无人能识读的死去千年的文字造就的独特文明,却在失去的秩序中依然保持着独挺其质的魅力,长期的耳濡目染,使李建国在自己的艺术认识与实践中,拥有了对原生态的西域文明以及历史文化积淀的真正触摸和真切体悟,唤醒了他的文化、文明、历史的意识,有了一种生命和文化意义上的自觉,拥有了历史纵深感的审美理念,他“期冀中的新疆山水画有神秘的一面,神秘缘于遥远,新疆地域之遥远,文化之悠远,精神之高远,都使它成为中国乃至于世界的远方。” 《细雨》 68cm×68cm 2001年
他的《东方既白》《昆仑既醒》《细雨》等作品,不仅融进了源远流长的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草原文化的独特的地域空间特征,还含蕴了冰峰、树种、服饰、色彩等地缘文化的个性审美元素,这使它在释读中华文明本源以及边缘文明对本土文明的影响上,呈现出了一种历史的责任和使命的担当,也使他把人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不断探索艺术语言的转化与完善,不仅借助山水表达“物化”的审美精神,而且也体现了画家与大美新疆精神往来的激情,从而抵达了艺术内涵的深层、走向了艺术价值品味的高层,具有了独立思考的历史灵魂。 《山水清音》 136cm×136cm 1996年
李建国作品透射出强烈的中国山水画生命精神。根植、耕耘在新疆的这片沃土上,他的山水画笼罩着一种恍若隔世的神秘,抒发着对地域文化的个性感受,呼应着那方水土上的人们的真挚情感。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重视山水画的“写生”与“物化”,注重人格的修炼与自然的参悟,追求从师法自然到妙造自然物我之间的了无障碍,无论是到天山、阿勒泰山、昆仑山,还是到交河、那拉提、巴音布鲁克、塔什库尔干等地采景写生,都使他强烈地感受到了自然对心理的那种直接的震撼,他被西部雄浑含蕴的深刻所吸引,“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使他从苍凉、辽阔、粗犷、雄奇的自然景观与淳朴民风中,寻觅出了新疆独特山水人文风貌的精髓。
《秋风引》 68cm×68cm 2004年 艾青诗云“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这泪水深情,才使李建国深切地体悟、捕捉到了天地山川的神秘感和洪荒世界蕴藏的原始生命力。他渴望传达自己对这久违的山川文化精神的真切感受,《溪口人家》《天山映月》等作品随之而生。今天,时代浮躁、城市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造成了人们灵魂的压迫感,当人的生存感知空间日渐狭窄的时候,当人渴望的眼神从亘古如斯的柴米油盐移向帕米尔高原的冰峰,思考的触角从钢筋水泥的蜗居转向原生态的森林的时候,人类生存本性与崇尚自然“天人合一”传统文化思想的境界,则愈发成为人类内心的呼唤和憧憬,而李建国笔下山水画显示出的高原、戈壁、雪域、山川的自然净土,给予人们以或苍茫、或博大、或豪迈、或绚烂、或遥远、或寥廓充满生命悸动和生活脉动的特定时空,呈现出的对自然的向往与敬畏、对传统的继承与超越,正蕴涵、传达了这种中国山水画强烈的生命精神。
《天山圣境》220×138 cm 1997年 李建国的作品洋溢情景交融的深邃意境。李建国对对中国画笔墨的深刻理解,使他不仅注意笔墨技巧的历练,还注重笔墨中追求表达传统文化的意味和精神,他重写生,师造化,以书法笔意入画,同时淡化写生痕迹,发挥想象力在艺术构思上的作用,巧妙地处理画面空间虚实和黑白关系,使画面的形式语言丰富而有情趣。他以多种表现手段去写山岩、林木、流水、人物等,在笔墨的勾、皴、染、点中,体 现 出主 体 与 客 体 、形 与 神 、虚 与实、动与静、情与景等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在他的《烈焰驼鸣》《牧歌》等作品中,不仅可以明显看出他在单色彩构成上的独具个性的选择,还可以看出他熟练驾驭画面图式构成的能力。 《溪口人家》 68cm×68cm 2005年 《暮雨》68×68 cm 1999年 他的画面空间,是借块面的重叠与交错营造而成,创造了一种自然浑朴的山水天地,在真实与想象创造之间呈现出了一种大气浑厚的神韵之美,给人以若置其里、身临其境之感。在他单纯色彩的大块面铺陈中,那色与色、色与墨之间,又恰到好处地留置出空白,让画面显得通透空灵,也让结构空间有了萦回穿越余地。他用赭墨调色,构成了高原山川的凝重与沉厚;他趁色未干,以墨破色,干中见湿,形成了特殊的山纹肌理;于笔墨勾勒皴擦中,那高山耸峙、云雾浩渺、碧水奔流的生动气韵随笔而出;画面意境与游牧民族文化特色的点景相映成趣,辉映着色阶、色差、明暗的变化,形成了亦真亦幻的感觉,极具震撼力与崇高感,这是他纳天地之灵气,畅山水之襟怀,挥性情之笔墨,言无形之意象,散发出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笔下的山水“情与景汇,意与象通”,是对有限物象的突破,对无限境界的拓展。或婉约、或沉雄、或粗犷、或细腻,笔墨、线条、色块像坦荡的塔里木河在画面上静静地流淌,仿佛向世人诉说着尘封已久的故事,这里有对西域家园的记忆,有对精神境界的向往,有万古洪荒中自然生命的呼唤,也有时空穿越的希望和梦想……。
李建国的山水是唯美的、是流畅的、是诗意的、是思考的,是深邃的,那言外意、弦外音、画外情、境外味,无不给人遐想和启迪,站在他那些既有气势又有潇洒绘画语言、既重视丘壑又讲究笔墨与意境的山水画前,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他严肃的创作态度和严谨而自由的艺术技巧,感受到他面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激情和灵感,还可以感受到作者热爱自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哲思与情怀。 《庙尔沟写生系列之一》60×45 cm 2010年 阅读李建国的山水画作品,其实也是在阅读西域山水所寄寓的民族精神与魂魄,阅读西部画家的胸藏万壑的襟怀与气概,阅读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对西域热土的深情与挚爱,我坚信,李建国的作品蕴含着穿越时间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