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家说《收获》| 张楚:在南方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7-12-11


作家张楚


在南方

文 | 张楚 


一九九五年我上大学二年级,宿舍的哥们都忙着谈恋爱,我却没日没夜地偷着写小说。那个小说有个烂俗的名字:《小多的春天》,却是我模仿苏童和孙甘露所写的一篇先锋小说。平生第一次写小说,难免有种激荡的、隐秘的幸福感。誊好之后,我写了封文艺腔十足的介绍信,在牛皮纸信封上一笔一划写上“上海巨鹿路675号《收获》编辑部收”,然后满心欢喜地投寄出去。多年后我还隐约记得信里的内容:我是个学财务会计的大学生,可在学校图书馆里看到福克纳、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看到鲁迅的头像,我觉得写作才是我灵魂的归属……接下来是漫长熬人的等待。过了一个月时暗自思忖,怎么还没发表啊?又过了一个月,开始疑神疑鬼,这本杂志是不是停刊了啊?(原谅一个无知青年的愚钝猜疑吧)。第三个月,我终于收到一封没有署名的退稿信。字是钢笔字,且比我的字飘逸秀气得多:“……你的语言不错,可你对小说的理解有些偏差,希望你以后多读多写——如果你真有这方面志向的话。”


我记得收到退稿信的那天既伤感又憔悴,拉着一位余华的粉丝(他是福建人,长得像根披着白霜的甘蔗)喝了很多啤酒,回来后吐得满床皆是……我们宿舍的人都知道我写小说了,跟别人介绍时就说:“这是我们家老三,写小说的,老厉害了!收到过《收获》的退稿信呢!知道《收获》不?巴金主编的!”这群未来的小税务官语气那么骄傲、那么理直气壮,仿佛他们有理由坚信,他们宿舍的老三总有一天会成为一名很牛的小说家。


我记得大学时总共给《收获》投过三次稿,后两次只有退稿,没有编辑回信,这让我多多少少有些失望。很多个夜晚,我把那封退稿信拿出来,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然后安慰自己说,瞧,你还是有点写作天赋的,不然人家怎么会给你回信?等收到《收获》第二封退稿信时,已是二〇〇〇年,那时我在一个镇上的国税所当企业专管员,每天骑着辆破摩托车到啤酒厂收税款。这次编辑写了署名:“王继军”。这个叫“王继军”的人从字迹看是个好脾气的人,他委婉地对我的小说提了几点建议,并让我以后有了小说再投给他。就这样,接下去的三年时间里,每次喝了点糟酒,我都仗着酒劲给这个熟悉的陌生人打电话。他的声音很温和,一点不像个山东人。我想我们可能都是A型血,内向又安静。我们在电话里小声谈论着小说以及关于小说的一切,彼此彬彬有礼,偶然问候一句“你们那里天气如何”之类的废话。那时我觉得,他就像一位自己没有见过面、长期住在亲戚家的兄长。

2003-4《收获》刊载张楚短篇《曲别针》


二〇〇三年,我终于在《收获》发表了《曲别针》。这篇至今还被选入各种选本、文集的短篇小说,让很多人认识了我,也让我认识了很多人。有时候我想,如果我没有发表这篇小说,我的生活会不会是另一番模样?规规矩矩地做公务员,规规矩矩地给领导写讲话稿,下班了骑着自行车去菜市场买菜,内心世界因缺乏一个契机而没有被完全打开,就这样在小镇上生老病死……


十来年后,很多初次见到我的人还会说,张楚,我很喜欢你的《曲别针》。这让我惭愧,像我这样懒惰的业余写作者可能不多。不过还好,我陆陆续续在《收获》上发表了五篇小说,可以说,这些小说是我个人最重要的作品。在跟王继军老兄交往的过程中,我发觉他是个特认真的人。比如《蜂房》里有个词叫“毛寸”,他特意打电话问我,“毛寸和“板寸”有什么区别?我只好告诉他,“毛寸”是我们这里的方言,它跟“板寸”是一个意思。他又反问,你确定吗?竟把我问得心虚起来。比如《刹那记》的初稿,我让鞋匠被裁缝毒杀了,他给我打电话说,张楚啊,鞋匠这个人身上有光彩,不能死啊。于是我只得又让鞋匠复活了,而且充当了一个“门神”的角色。交稿后他又打电话问我,旅顺那里到底是黄海还是渤海?我也拿不准,于是我们就一起从网上查地图……《七根孔雀羽毛》发表后,很多朋友非常喜欢里面的一句话:“有些秘密,除了它是秘密外,什么也不是。”我知道,这句话肯定不是我说的,从说话方式看,八成出自继军老兄之手。他的头发越来越少,说明他越来越睿智啦。


二〇一一年,我们省文学院给我和唐慧琴开了一个小型的研讨会(我们俩在《收获》第一、二期分别发了一个中篇),钟红明老师风尘仆仆地赶来。其实我和唐慧琴都有些歉疚,来的评论家不多,也没几家媒体。但钟老师很开心,她笑着说,程主编一个劲催促我快来,怕耽搁了你们的研讨会。我想,这是多么真诚、朴素、让人心暖的一群人啊。今年七月,上海文艺出版社给我出了部中篇小说集,后来我才听别人说,是在钟老师极力推荐下方才促成此事的。她从来没跟我说过这回事。


巨鹿路675号


今年夏天,我和曹寇借到上海开会的机会,去了趟《收获》编辑部。这是我第一次去,无端地紧张在所难免,取经之人不小心闯入大雷音寺就是我那时的心境吧?那天,钟老师他们房间的空调坏了,吹的是热风,廖兄满头大汗地给我们倒茶,钟老师则在那里时不时鼓捣下空调,又回过头陪我们说话。那个上午,那个闷热的上午,我静静坐在椅子里,看着阳光照在他们案头成堆的稿子上,竟然恍惚起来。十七年之前的某个秋日,我的那篇蹩脚的小说肯定也摊在某张桌子上,一个我不认识的人,戴着花镜一张一张翻看,然后拿出信纸,开始在洁净的纸面上写下一行又一行鼓励的言语。他可能不会知道,若干年后,这个曾经的青年会坐在他的房间里,默默地喝着茶。他内心是那种毛茸茸的喜悦,犹如一个孩子初次到了南方的外婆家,雀跃又懒散的心情让他想放声歌唱,可出于羞怯或不安,他只能老老实实坐在那儿,手心沁着汗,瞳孔里燃烧着小小的火苗。

 

                                                                                                                      2012-9-27

【本文撰写于2012年,收入《大家说<收获>》一书】

张楚与《收获》:

2003-4短篇《曲别针》

2004-4短篇《蜂房》

2008-4中篇《刹那记》

2009-3短篇《夜是怎样黑下来的》

2011-1中篇《七根孔雀羽毛》

2013-5中篇《在云落》

2017-1短篇《盛夏夜,或盛夏夜忆旧》


张楚,1974年生。出版小说集《樱桃记》、《七根孔雀羽毛》、《夜是怎样黑下来的》。曾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人民文学》短篇小说奖、《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奖、《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十月》青年作家奖。2011年入选“未来文学大家TOP20”。2013年被《人民文学》和《南方文坛》评为“年度青年作家”。


中国邮政网上订阅《收获》双月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