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尊王攘夷的大时代:宋桓公与齐桓公的九合诸侯

 数数数据库 2017-12-12

南宫牛、猛获帅师围亳

宋国的南宫长万之乱,彻底颠覆宋国朝堂,整个宋国内政呈现破裂式的混乱局面。宋国诸公子在混乱政局中清醒过来,共同出奔到宋国边境萧邑,当时的萧邑大夫和诸公子面对如此变故,皆惶惶不可终日,竟是将平乱的希望寄托于小国曹国。这对曹国而言,简直就是蚂蚁吃大象的游戏,此时的宋国是病怏怏的大象,趴在地上根本无法动弹,曹国这只蚂蚁得了便宜,借了支军队给宋国诸公子。

当时还有位重要的宋国公子,名为公子御说,没有跟随诸公子逃到萧邑,而是逃到了另外个叫毫的地方。关键点就在于,这位公子御说似乎才是南宫长万的顾忌所在。《左传》载:“南宫牛、猛获帅师围亳”,南宫家族发动叛乱的重要环节,是要征服宋国诸公子的复国之念,只有将这些不愿服从南宫家族的公子全部诛杀,才可能稳固南宫家族的权力。因此,这位公子御说在宋国的地位,显然要高于诸公子,也就是说宋闵公之后的宋国君主的最有力的继位者。

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宋国诸公子中,不乏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宋穆公、宋庄公的后裔,都是公族子弟中相当显赫的人物,但是这些公子借助曹国力量最终击败南宫家族,并重新回归宋国都城时,选择的宋国君主继承人,正是这位公子御说,也就是后来的宋桓公。这位宋桓公虽在史书中并没有什么名声,由于处于齐桓公、楚成王、晋献公时代,礼乐体系的迅速崩坏,诸侯战争的频繁发生,都极度催化着中原格局的剧变。后世史书中所说的乱战时代,这个时期的中原是最为明显的,单说齐桓公就有九合诸侯,晋献公亦是“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争的车轮,在这个时期进入了高速时代。

宋桓公处于这样的时代,要保持宋国在诸侯列国中的独立,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这位君主在众望所归之中,也算是不负众望,虽然他所采取的方式亦是持续不断的外交策略和对外战争,但其任内的会盟策略,都为宋国带来了较为积极的影响,更是为后来的宋国之崛起奠定坚实基础。齐桓公九合诸侯,根据史书的记载,宋桓公也绝不少于九次与诸侯会盟。

宋桓公元年,宋桓公诛杀南宫长万后,即与齐、鲁等国国君会盟北杏。此时的宋国国内人心思动,宋桓公的重心更多是在稳定国内动荡上,就不可能更多的考虑诸侯国的利益,尤其是可能不会考虑当时帮助宋国平定内乱的先锋诸侯曹国。于是宋桓公在北杏的会盟是心不在焉的,也直接导致宋桓公为诸侯列国认为违背盟约,齐、曹等国派兵攻打宋国。但这场战争宋桓公本身就不愿参加,也可能舍弃了部分利益以求取宋国的外部和平,因此不久之后双方就讲和,并邀请更多的诸侯国君,如齐桓公、卫惠公、郑厉公,还有周天子的单伯进行外交会面,宋国再次融入周王国的政治体系之中。

春秋战国初期地图

宋国与郑国的世仇,在宋桓公时期还在持续。宋桓公联盟之后攻打国时,郑厉公利用宋国国内空虚,发兵攻打宋国。郑国此时的国力与郑庄公时代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此时的中原最强者,乃是齐国。面对在自己眼皮子下面不讲规则的郑国,齐桓公当然不认可,也便帮助宋国与郑国开战。《左传》载:“冬,同盟于幽,郑成也。”郑国终究无法霸占宋国,宋国亦无法霸占郑国,两国在齐桓公“尊王攘夷”后就注定没落,非宋桓公可扭转也。

中原混战之际,戎狄部落亦乘机入侵,中原众多小国,皆受尽戎狄之苦。齐桓公的“攘夷”之策的大环境就是如此,《左传》载:“诸侯救邢。邢人溃,出奔师。师遂逐狄人,具邢器用而迁之,师无私焉。”刑国受狄人之侵略,齐桓公会盟宋桓公等诸侯,联军共同援救刑国,还帮助刑国迁徙都城,修筑城墙,中原诸侯之仁义之战,遂成其名。这是宋桓公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的智慧,也为宋国外交赢得了好名声。

宋桓公的外交战略的最大成功,主要体现在安定王室事件中。《左传》载:“会于首止,会王大子郑,谋宁周也……八年春,盟于洮,谋王室也。”宋桓公人生中的最后两次重大的会盟,即是有关稳定周天子王室的,期间中原的诸侯国基本都参与其中,此时的社会思潮似乎在齐桓公和宋桓公等君主的努力中,发生了人心思古的颠覆性变化。但是,这种变化能够改变已经没落的周王室吗?显然不能,外有戎狄之乱,这与西周末期局势类似。南有楚国蠢蠢欲动,意欲北上。而最大的隐患,其实还是来自内部,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本质上是要强大齐国。诸侯国的跟随,也无非是为保障自我疆土之稳定。周王国的礼乐体系已然逐渐瓦解,诸侯们的政治游戏而已,谁又不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