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落 自从小奇成为临床研究促进公益基金的形象代言人以来,就四处拜访我国临床试验行业里的大咖老师们。这天,素有“医侠”之美誉的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主席吴一龙教授终于答应了小奇的采访,令小奇异常激动和兴奋! 吴教授曾领衔主导过多个知名肺癌靶向药物的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在肿瘤领域知名度很高,请他来给我们讲讲肺癌药物的临床试验最合适不过了。按照约定时间,小奇来到广东省肺癌研究所14楼,吴教授刚刚参加完一个新药临床试验项目启动会,见面后,一谈起临床研究,就神采飞扬。 图片来源:医生医事 小奇曾经看过一张照片,镜头中,吴教授在看病时用手触摸一位年迈的女性患者的脖颈,他神情专注表情凝重,他对患者的关爱之情让人肃然起敬。于是,我们聊起一个话题,肿瘤患者该如何判断要接受普通治疗还是参加临床试验?当他们参加了临床试验,又会得到医生怎样的人文关怀和理性照护? 吴教授认真的告诉小奇,临床医生一定要把患者利益放在心中,不能为了做临床试验而做。“病人来找我,我一定会准确把握他究竟符合标准治疗还是适合开展临床试验。这是我心中时时刻刻牢记的。” 如果研究者知道一项临床试验对病人的益处是什么,在哪些方面超过标准治疗,就会动员病人参加临床试验。当临床试验风险很大,与标准治疗相比,后者比它更好,则一定会让病人接受标准治疗,这是医生首要的判断。 他进一步说,标准治疗是依据现有的治疗指南医生进行的治疗行为,好处是治疗结果可预期,过程稳定,疗效可期。针对中晚期癌症患者,临床试验则是在标准治疗没有效果的时候以新药物、新技术为依托提供的新治疗方案。 说到这里,吴教授高兴的告诉小奇,正因为他们细心关怀受试者和患者,在今年日本举办的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广东省肺癌研究所获得“全球患者关爱团队奖”,成为亚洲唯一的获奖团队。小奇表示深深的敬佩和祝贺。 “临床试验分Ⅰ期、Ⅱ期和Ⅲ期。Ⅰ期试验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受试者需要冒一点风险。一般做到Ⅲ期的时候,研究者对一个新药的疗效和风险已心中有数,知道这个研究比传统疗法好还是差。” 吴教授解释说,中国过去经常开展Ⅲ期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国外新药已完成试验了再到中国来,药品上市时间上比国外慢3~5年。现在,国家出台了鼓励药品创新的新政策,中国的研究者和患者会越来越早接触到国外新药,医生一定要做出判断,把握好早期临床试验的风险。 “研究者需要具备基本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要求,必须依据患者整体健康状况为病人提供选择,这是对病人最大的人文关怀。”吴教授从伦理角度考虑,折射出对患者的尊重。 在短短几十分钟的谈话里,吴教授寄语小奇说,临床研究科普在10年前就已开展,到了今天已取得长足的进展,很多患者开始了解和主动要求参加临床试验。他们和吴教授建立了很好的医患关系,通常会直接问他,我参加这个临床试验失败以后,还有没有别的临床试验呀?说到这里,吴教授面带微笑,能帮到患者是他最大的欣慰。但仍有一些患者和家属拒绝参加临床试验。目前,在他所在的医院,愿意参加临床试验人数大概占60%,不愿意的人数占40%。 根据这个比例,在科普方面,他呼吁患者要积极了解国际最新的新药研发动向和国内临床试验信息,而医生需要对“人”有更多关注,多参与临床试验,也多向患者提供咨询。“临床试验需要研究者跟病人做大量的解释和互动,以苍生健康福祉为念。”吴一龙说。 专家简介 吴一龙教授 临床研究促进公益基金志愿者 他是中国肺癌靶向治疗的领军人物,领衔撰写我国的肺癌诊疗指南,创立了中国肺部肿瘤临床试验合作组织,推进分子靶向治疗的应用。尤其是他在靶向治疗领域为全世界树立了榜样,亚太地区晚期肺癌靶向治疗原则、治疗指南绝大部分出自中国。 吴教授有着“广东肺癌第一刀”称号,但他并不自得于手术的效果,而是和团队成员一起,深入攻治EGFR、ALK等基因突变引发的肺癌,以延长患者生命。通过推进精准治疗,吴教授希望在未来10年内让肺癌成为不再显得那么可怕的慢性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