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评语爆粗口,何止斯文扫地

 刘沟村图书馆 2017-12-12


许艳丽
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文章第22次入选

近日,一初二学生作文字迹潦草,没有题目,老师用红笔给出评语:“呆×,写的啥鬼字!题目呢?”寥寥数字的批语,看似是教学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可能给学生造成心理阴影。师德不仅是高尚的字眼,更在日常教学的点滴之处体现。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一字一语,都直接关系着自身形象,关系着学生成长。作文评语,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重要的诊断与引导作用:通过评语指出学生作文中的错误,传授写作文的正确方法,给予学生努力的方向,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写好评语,应当是一名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然而,这位语文教师却在作文评语中爆粗口,不免让人为之惊愕:师者的专业素养何在?师德修养何在?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意蕴丰厚,同样的语言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有的高雅脱俗,有的平淡无奇,更有的粗俗不堪。语文教师,应是语言运用的高手,能够选择恰当的语言表现形式,准确传达意图,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妥帖,心平气和地接受教师的批评与教育。对于字迹潦草、没写题目这样的意见,语文教师完全可以说得委婉一些,幽默一些,柔和一些,即使平铺直叙,直接指出,也无伤大雅,但是这位教师却恰恰选用了最低俗的语言形式,不仅斯文扫地,而且让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与价值荡然无存。

每一位学生都可能犯错误,诸如作文没写题目,写字太潦草,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凡语文教师,恐怕都遇到过。面对这样的小问题,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让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爆粗口不是激将法,不仅不能够让学生改正错误,反而会让师生产生对立情绪,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硬性对抗的尴尬局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如若,教师换一种语气,采取激励手段,难道不更有利于学生改正错语吗?

言为心声,教师在学生作文评语上爆粗口,不仅是专业素养问题,也是道德修养问题。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教师对学生人格的侮辱,对学生心灵的漠视,对学生尊严的无情践踏。评语是教师潜意识的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学生观与育人观,这样的潜意识是否会有意无意地支配教师的行为,左右教师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呢?到头来,又有多少学生的心灵受到教师伤害?又有多少学生因为教师一句不恰当的话对语文学科失去兴趣?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对他人的不尊重,语言的随意与不文明,也会影响学生,对学生产生严重的误导,这已经不是教育的失误,而是学生生命成长的罪人了。如此,教师能够承担得了吗?

·END·

中国教育之声


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评论网络互动平台

致力于提供独家的教育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