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邀请了几位老师来谈谈语文中的逻辑

 昵称44157382 2017-12-12

编者按:

昨天本报评论员写了一篇题为《中学是否应该教一点逻辑知识了》的文章,希望引起语文教育界对高中生写议论文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探讨。

今日,我们也邀请了三位老师来谈语文中的逻辑,将探讨延续,以觞读者。欢迎大家留言,做进一步的探讨。

王瑾(杭州师范大学 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所):

这些年来,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论文、课题,公开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这中间,逻辑不严密的问题还是比较常见的。

例一:一线教师(其中不乏“名师”称号拥有者)的教学论文、课题论文中,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支撑,对策与问题之间没有呼应,叙事陈述替代说理论述,缺乏同一性。因而,论据无法支持论点,对策不能解决问题,内容与形态不符。

例二:公开课中也有这种现象。有一位小学语文名师在开课中,就小学生毕业赠言中有“飞黄腾达”、“讨个漂亮老婆”之类的语句,在概括文体特征时提出“观点正确”。问他:这样的毕业赠言在小学生中多不多?是否主流现象?答曰:很少。不是主流。又问:那么你的论文中怎么把它当作一个常见的、普遍现象,抽象到规律性认识高度呢?无话。显然,这在逻辑上属“以偏概全”。

评职评优的压力山大,与一线教师逻辑训练的缺乏,形成了反差。建议在教师培训中开设有关逻辑学的课程。以提高一线教师的思维水平,提升教学教科研质量。

黄柯(高中语文教师):

高考语文卷有两道题可能直接考逻辑,一道是语病题,六大类语病之一是“不合逻辑”,包括自相矛盾、概念并列不当等;还有一道是现代文小阅读,设计了两个选择题,考查概念、判断、推理方面的理解分析能力。不过语文教材中没有逻辑方面的专门的教学内容,考、教是脱离的。应试的刷题,并不能给学生相对完整的逻辑知识,关于形式逻辑,学生大都只了解一点支离破碎的应试“口诀”。   

事实上,高考第一大题——作文题是最能考查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现在浙江卷高考作文题要求写“论述类”的文章,论说文审题立意的大忌是偷换话题,论证过程的的大忌是材料观点脱离,论证结构的大忌是层次不清,这些都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紧密相关。

既然中学没有一门课程收留逻辑,还是语文把它收下吧。

黄岳杰(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

从事文科教学多年来,确实感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之弱,已经阻碍了学生专业研究的深入。写论文必得使用各种概念,搞清楚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专业研究的前提,是基础能力。概念甲与概念乙之间是并列关系,还是交叉关系,或是从属关系?很多学生没有这个意识。此外,还有“才能”和“就能”混用、乱用,其实是不懂得有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之分。类似的例子十分普遍。

我校以前开过逻辑课,还是必修课;后来变成选修课,后来师资发生困难,连选修课也开不成了。中文系教师指导学生论文或答辩,要纠正其中的逻辑差错,其实是在干并非本专业的活,非常吃力。而且,仅仅纠正几篇论文中的逻辑差错,未必能从根本上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

现在一些知名学者在呼吁通识教育,我觉得包括逻辑思维在内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少在现阶段,应该是通识教育的重点。从中学到大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有通盘考虑,各阶段的课程设置应该前后衔接。如果大学都毕业了,而基本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都很弱,这是高等教育的失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