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五台山的山途中,见路边一座僻静的寺庙,一问,竟是顺治皇帝当年出家修行的地方——清凉寺。遂停车进去,驻足片刻。 大凡寺庙,格局一致,先是大雄宝殿,侧立四大金刚,中间供奉菩萨。 穿殿而过,即见后殿。 两殿之间有院落,院子不大,却被一巨石占据一半。这巨石着实神奇,横躺于另一小石上,疑是天外来物,断非人力所为。 寺内仅僧人两名,显得很冷清,除了我一行四人,别无香客。 主事和尚充当导游,介绍巨石由来:传说从前五台山气候炎热,久旱无雨,百姓酷热难当。文殊菩萨为了解救苦难,化作和尚去东海龙宫借宝,取回歇龙石扔在台怀镇西南面的山沟里,从此五台山清清的泉水日夜流淌,气候也就凉爽起来。 另一个衣着似伙头僧、面容似弥勒的老和尚,则提出陪我们玩一个小游戏。 他说可以助我用肩背顶动这块巨石——天,怎么可能!少说也是几十吨重。 他却一定让我试试看。他在巨石和小石之间的缝隙立放了一石片卡着,让我去顶巨石悬空的那头,若顶动了,小石片就会自动倒下。我使出全身气力,石片纹丝不动。 弥勒和尚笑容可掬,鼓励我再试。还是不能扭转乾坤。 而同行者皆能四两拨千斤,动了巨石。自信满满。
两僧人态度慈祥,剁了西瓜分给我们吃,西瓜的清凉一如刚从冰箱取出,沁人心脾。一度让我错觉进了山中人家。小小的寺庙,这样体贴人间冷暖。 《五台山歌》里有词曰:拍手呵呵,不知几世修得住清凉;稽首文殊,不知几时心地得清凉。 尤喜最后两句。这一刻,我心清凉。 后殿前,立着一牌匾,上面是顺冶皇帝留下的归山词:“吾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史上皇帝出家,顺治不是唯一。 明太祖朱元璋青年时期曾在皇觉寺出家为沙弥;唐朝武则天曾经在感业寺削发为尼;唐宣宗为了躲避武宗的杀害,也曾隐遁寺院出家为僧;梁武帝三次舍身同泰寺;明建文帝为了逃避燕王之难,曾在寿佛寺出家。 但都是有所企图,不是真正的出家。 从这首超越红尘的出家偈,很难想象出家前的福临,也曾聪明好学、励精图治,也曾御驾亲征,指点江山。 更难以想象的,是他的至情至性。 从固执地废皇后、无所顾及地夺董鄂妃、超越常情和国家制度地礼葬爱妻,直到最后弃皇位出家为僧,他极不安分地掀起一次又一次骇人听闻的风浪,不像个英主明君,倒像荣国府里宝哥哥的师傅。 看他能那样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看他能视荣华富贵如粪土、弃天下如敝履,放在今天,他也是一位追求个性解放的勇士。 这个资质超群的福临,到底是出家没有,到底因何出家,历来却众说纷纭。有世人传说,顺治帝是因为深宠的董鄂妃之死,才悲观厌世、遁迹空门,前往五台山出家为僧的;也有人认为,顺治帝是因为思维超前改革受阻深感“高处不胜寒”而走出宫门。 可天下所有的女子,都宁愿相信,福临的超然出世,是因为心爱的董鄂已然不在。 都说大音稀声,大美无言,我看,出家人是大爱无情。 袈裟飘飘,钟声袅袅,佛子看似决绝的背后,丝丝爱意正向众生辐射荡漾。甘露以洒之,慈云以覆之,香风以法之,惠日以暖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