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医生说|温针治咳嗽

 隐者医话 2017-12-12

温 针 治 咳 嗽


淳道明医   范怨武

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学士

十余年野生级主治医师

我最初是针灸医师出身,初时多是治疗痛证。因为之前不太会使用手法,所以比较依赖于温针。即便是到了今天,手法做出凉热感,成功率也不高。


01

什么是温针?

温针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后,在针尾加置艾柱,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温针灸是灸法中使用最普通、也是最受病人欢迎的一种疗法。


所谓“打伏针”,实际上指的就是温针灸疗法。由于它疗效卓著,治疗范围广泛,又是防病保健的一大良法,因此,长期来一直为医家和病家所重视。


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对此法叙述较详:“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温针通气而已。”以后,历代都有沿用。此法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应用。


北京同道好友杨奇云认为真正的温针应该是从民国开始,还写了论文,认为与汉代烧针完全不同。对此,我持相同意见,但是它的疗效是有目共睹的。


我的宗旨——疗效就是王道。


范医生说|心得总结


因为不太会手法,所以我很少用针灸治疗内科杂病,顶多治颈椎病、腰痛、膝痛之类的。也不是单纯针灸治疗,要配合服药


用温针治疗的第一个杂病,应该是便秘,十多年的虚寒性便秘伴头痛,在肾俞、大肠俞温针治疗一周后,便秘通畅了,同时连头痛也消除,这是好多年前的例子,当初没有得到什么启发。


因为温针,常在背上取穴,慢慢发现,能顺便治一些其他病。


比如偏头痛、面瘫、痛经。一般局部取穴。

比如胃胀的,扎了肝俞、脾俞会缓解。


这些都是针成年人的针法。


思索:温针应用在儿科上?


但是从未想过会在儿科上应用,主要就是怕小孩哭闹。近期温习针灸,在《针道摸象》上,看了一个取穴的次序针法,感觉一些顽固的咳嗽,服药不能缓解的情况下可以应用一下。


看到这段话时,我想起了去年治的三例咳嗽。


第一例

因为是颈痛找我看病的,当时,我在天柱、颈百劳上给温针,途中,患者说,后背怕凉,我一摸,身柱穴、肺俞穴那一片,皮肤温度果然比较低,于是我在肺俞旁的夹脊穴上也给扎了两针烧上艾条。也没有多想是什么问题。第二天,她给我说,她的早晚咳嗽好了,说是咳嗽了半个月,就在入睡和睡醒时咳嗽,吃啥药没用,没想到背上扎两针就好了。


我当时把这个案例记下来了。


第二例

是我一位患者家的保姆咳嗽,这位保姆是个不愿意吃药的人,咳了半个月。于是这位患者央求我给她家保姆扎针治疗试一下。我想起了第一次的案例,便在保姆的定喘穴、肺俞夹脊穴上扎了四针,在针柄上,全烧上艾条,没想到,竟然一次见效,起完针,就不咳嗽了。


第三例

仍然是那位老患者带来的人,是她的母亲,这位母亲是不信中医的,觉得中药慢或者无法理解我的忌口要求,反正在她们家里,应该是态度鲜明的不相信中医。这次咳嗽了有一个多月吧,吃西药不好。但是又不愿意看中医,后来架不住女儿的再三要求,来找我,但是有要求,不喝中药。她女儿和保姆均为我做证,说是扎针能治咳嗽,最后,她来了。症状,就是咳嗽,有白痰,咽痒。我也是在定喘、肺俞夹脊,扎了四针,烧上艾条。第二天就减轻了一大半,见有效,后来再扎了两次,治愈。但是她仍然不信中药。

02

苦逼的自治

对于咳嗽,我是深恶通绝,前阵子写咳嗽文章,写完没多久,我自己咳上了。

给自己开了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无效;小青龙汤,无效;止嗽散,小效;但最后是用其他方子搞定的。可见,自己的思维也是被局限了。


回想一下用什么方呢?


天——气候。        

地——居住环境。

人——情绪。        


当时的天气,是数日阴雨,也是湿气重


当时居住的环境极恶劣,是在下沙的城中村,楼与楼之间,光线极暗,白天是要开灯的,打开窗户也是不通风的。每天下班,一回到家,那一屋子的霉味,冲人鼻腔,气管子极不舒服。这是潮汽。需用化湿药。


上两条,都决定了,要用化湿之药。


而人呢?我母亲当时生着病,非常焦虑。居住环境阴暗,又让人郁抑。夹击一起,就郁而化火了。


这个有湿要化,自然用上了三仁汤;肝郁化火之咳,少不了桑菊饮加减。


于是我干脆两方合方,这才缓解了点。


但是,这不是治本之法啊?病因得除啊?


不能总住这样的地方,月底终于决定搬家。


打包搬家时才发现,几个地方的墙面都发霉了,只是平时被遮挡住了看不见,真的服了自己能在这种地方住三年。


换了环境后没那么潮湿,而母亲的病情也好转了,就接着再喝几天汤药,慢慢就好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要是能给自己背上扎针,也许就不用受那么多天的罪了。


同时,再也不用那担心我的书会发霉了,搬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它们腾个好位置,看着这堆书,真有一种莫名的心满意足!

03

儿科咳嗽的外治思路

咳嗽、咳嗽,医家对头。


我这一两年,尽看儿科去了,看的基本都是发烧、咳嗽,有些患者,效果确实不怎么好,也可能是我的技术水平不到位。如果仅仅是处方开药,可能思维真的被局限了,忘记了中医治疗的手段是十分丰富的。


近日,与朱小宝讨论,其实小儿咳嗽,原因不外乎外感与食积。他们家传看小儿病,基本用外治法多。


比如,外感风寒、风热,发烧是吧?点刺十宣和大椎,出血,一哭汗出,再配合中药贴足心,引火下行。热就退了。


食积是吧?四缝扎完,挤出积液,胃口马上就开。这外感和食积一去,咳嗽不治自愈。


当然,实在怕针,就用在肺区做穴位的敷贴,不用吃药,贴一晚上,咳嗽也好了。     


由此,我想起了以前在针灸科做的一些敷贴配方,为什么不用在儿科身上呢?


看来,还是不该偷懒啊。


不愿吃药的小孩,我就贴几个穴位试试看


淳道明医

范怨武工作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