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习惯,赢一生(4)-勇于创新篇

 Tanyanj 2017-12-12


4

《好习惯,赢一生》

--勇于创新篇



什么是勇于创新?


理解什么是“勇于创新”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创新:


创新是一种发现和创造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创造和新方法为特征的一种产物。通常包括有三层含义:

第一,完善更新;

第二,创造新的东西;

第三,改变。


创新的目的或成果通常也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前所未有的发现,使未知成已知。比如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抗生素的发现等,这类创新意义不凡,往往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都起到深远的影响;

第二、全新且有意义的体验。比如说爱迪生发明的电灯让我们不再惧怕夜晚的黑暗;牙刷的发明让我们开始了每天刷牙的习惯;由于全新且愉悦的体验,有谁会否认贝多芬谱写的新曲不是创新呢?

第三、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应用。可能是一件具体的发明创造,例如火车飞机的发明,让我们大大提升出行的效率;U盘、网络传输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我们文件保存与传送的成本;也可以是一种方法或规则的建立,例如红绿灯、斑马线的发明,使得我们的交通有序;更包括现在各种互联网应用,比如信息搜索应用、导航软件、打车应用等,让我们的生活无比的便捷。


创新是一种社会发展规律


创新也是一项以波浪形、持续性为特征的,生生不息的自然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创新这一自然规律一直伴随着我们人类的发展,人类的整个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创造、创新的历史。我们人类社会从原始的钻木取火发展到现代科技文明的今天,正是通过不断创造、创新来推动的。创新,无论你是否愿意,它无时不刻就在你的身旁。



创新是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非常鼓励创新。在儒家经典四书之首的《大学》当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就在于明白心性的光明和德用,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其中的亲民就是弃旧图新,每日去除身上的恶习和不足,以不断提升自己。


曾子特意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加以说明:好比我们通过洗澡来去除身体的污垢一样,要每天更新,不断的更新,新了还要更新,激励人弃旧图新。明明德、做新民、止于至善被称为儒学三纲。它既是《大学》的纲领,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而展开的。


所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是非常重视创新,更是将创新视为根本。我们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创新是勇敢者的选


当然,创新不容易。第一,创新意味着改变。改变原有的习惯,所谓推陈出新、焕然一新,无不是诉说着一个“变”字,而变的背后不仅是没有经验可循,更意味着旧有对新变的抵制;


第二,创新意味着付出。因为创新要不断探索与尝试,同时还需要不断的验证,这个试错的过程意味着大量的付出;


第三,创新意味着风险。很多时候,创新意味着失败,因为没有参照,在创新的过程中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奇迹,从来都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而创新的付出却很可能收获一份失败的回报。


创新确实不容易,所以总是在创新前面加上“勇于”、“积极”、“大胆”之类的形容词。懦弱胆小者与创新无缘,悲观厌世者与创新无缘,庸碌少智者与创新无缘。因此“勇于创新”是勇敢者的选择。



为什么要勇于创新



缺乏创新就意味着被更替,被淘汰


“不创新,就灭亡”——这是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在福特公司濒临倒闭之时所发出的感慨。也被称为“王者的顿悟”。


亨利·福特是世界上惟一享有“汽车大王”美誉的人,他不但给美国装上了车轮子,甚至可以说,是他将人类社会带入了汽车时代,是开创汽车王国的王者。


在车型、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等一系列的创新下,福特汽车占据了世界汽车市场68%的市场份额,福特家族一度“富可敌国”。但是,伴随着巨大的成功,老福特的创新动力却越来越衰减。


二战之后,美国进入了大众化富裕时代,美国人对于速度、造型、环保以及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元,越来越高。小福特建议老福特推出豪华型轿车,却不为采纳,老福特甚至亲自用斧子劈毁了儿子的新车型。而通用汽车和其他几家公司则紧扣市场需求,制定正确的战略规划,生产节能低耗、小型轻便的汽车。在1970 年代的石油危机中,通用汽车一跃而上,而福特汽车却濒临破产。


老福特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判断,转而根据小福特的意见推出豪华型轿车。但是先机已失,直到今天,福特汽车也没有回到它昔日龙头老大的宝座。老福特感慨地总结说:“不创新,就灭亡。”


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曾经说过,失去了持续创新力,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因此,勇于创新既是一种不断进取的探索,更是一种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



勇于创新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最高层次需求就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而勇于创新可以大大促进我们实现这一需求。前文我们将创新的目的和成果归纳为三个层面,包括第一、前所未有的发现,使未知成已知;第二、全新且有意义的体验;第三、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应用。而这三个层面恰恰与《左传·襄公》中所提出的“人生有三不朽”的著名论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论是取得何种层面的创新成果,只要能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益处,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带来开创性的意义及价值,那我们就没有虚度年华。因为蒸汽机,我们记住了瓦特;因为飞机,我们记住了莱特兄弟;因为水稻杂交技术,我们记住了袁隆平;因为微信,我们记住了张小龙。在现代世界和平发展的年代,创新无疑是流芳百世、名垂青史最好的选择。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英国文学家狄更斯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今天我们面临的时代,对于善于抓住机遇、勇于创新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们的创新速度也持续高速增长,中国正在成为令人瞩目的创新大国。按市值计算,作为最能体现创新力的全球十大互联网创新企业排行榜当中,中国企业已占据四席,中国科技专利的申报量自2011年首次超过美国位列全球首位后,已连续数年排名世界第一。虽然与科技创新大国相比,中国的创新质量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我们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得天独厚的机遇。


首先,巨大的人口基数就是巨大的潜力,就是机遇,充沛的人口既是巨量需求的来源,也是巨量供给的创造者。对于许多创新型应用服务而言,巨大规模的潜在用户群以及可供复制的一体化市场是必不可少的两大要素;


其次,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完整工业门类的国家。按照联合国的产业分类法,在所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工业体系当中,当今世界只有中国能全部找到。也就是说,在中国,只要你想的到,就没有中国做不到的产业;


第三,创新、创业早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我们的政府和我们的社会都越来越支持和鼓励创新。因此,我们应当顺应趋势,把握机遇,勇于创新。



如何养成勇于创新的好习惯?



1

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

勇于创新首先不可或缺的是对事物发展规律以及原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什么天空是蓝的而不是绿的?为什么车轮是圆的而不是方的?心里总装着十万个为什么的人,往往能激发出无限的想象力。我们的先贤也早就提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将研究、了解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和智慧作为一切学问的出发点。所以要想具有创新力,首先我们要有一颗勇于探索、勤于求学的心。


2

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勇于创新需要我们有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有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发现问题并非是用来抱怨和抨击的,而是用来体现智慧的。每一个问题或者说每一个普遍存在的不便,其实就是蕴育创新的“痛点”,能够解决具代表性、广泛性“痛点需求”的方法,一定是有价值的创新。


3

培养自信心

面对问题,我们需要培养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相信我们能够让问题变得更好。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可以更好的激发我们勇于创新。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


4

培养我们创新的激情

正是那些妄想改变世界的人改变了世界——乔布斯如是说。当我们具备了创新的知识与能力、发现了问题、充满了自信,这时需要的就是创新的激情,为实现目标不懈奋斗的激情,为使世界一切因你的奋斗而更加美好的激情。


5

培养我们的责任心

勇于创新,既然选择了勇敢者的游戏,我们就必须要有控制失败风险和勇于承担失败后果的勇气和责任心。责任让我们更加稳健,担当让我们更加坚定。




实际体验:设计活动及游戏


组建一个5-10人的创新兴趣小组,共同确定一个大家都感到不便或需要变革的问题作为讨论主题,开展90分钟的头脑风暴讨论会。讨论会之前选取轮值主持人1人负责讨论会的现场主持,轮值纪要专员2人负责记录(确保讨论内容的记录不出现遗漏),其余的人员在最初的10分钟里,各人在卡片上写下针对这一问题的设想或解决方案,接下来每人用5分钟的时间,轮流发表设想,包括主持人在内的8人共计40分钟。余下20分钟,各成员相互交流探讨,以诱发新设想。最后20分钟,由主持人统一将所有设想或解决方案当中的价值点汇总,形成讨论结论,由纪要专员整理成文。对于有创新价值的解决方案可提交给所在学校、单位甚至相关政府部门。该活动刚开始可能会难以快速形成有价值及可行性的创意方案,但会有效提升每个参与者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考的习惯,如果觉得有趣,可以每个月固定时间举办一次,或许,你们的创意会改变世界!




作者介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